《南陵別兒童入京》

《南陵別兒童入京》

天寶初年,李白奉唐玄宗徵召進京,此詩是離別兒女時所作,詩中毫不掩飾喜悅之情。關於\"南陵\"在東魯還是在宣州(今安徽)之南陵?已如注釋。另一個問題是:詩人只言\"別兒童\",而用\"會稽愚婦\"之典故,顯然有所指責。

基本信息

《南陵別兒童入京》《南陵別兒童入京》
天寶初年,李白奉唐玄宗徵召進京,此詩是離別兒女時所作,詩中毫不掩飾喜悅之情。關於"南陵"在東魯還是在宣州(今安徽)之南陵?已如注釋。另一個問題是:詩人只言"別兒童",而用"會稽愚婦"之典故,顯然有所指責。詹鍈《談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載《文史知識》1983年第一期)認為此詩是"把劉氏比作'會稽愚婦'"。

原詩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歌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注釋
1.此詩又題為《古意》。南陵:一說在東魯,"曲阜縣南有陵城村,人稱南陵"。一說在今安徽南陵縣。參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本詩題解。

2.起舞句:人逢喜事光彩煥發,與日光相輝映。

3.遊說:憑口才說服別人。萬乘:君主。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車萬乘。後來稱皇帝為萬乘。苦不早:恨不早就去做。

4.會稽句:《漢書·朱買臣傳》:朱買臣,西漢會稽郡吳(今江蘇吳縣)人,"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刈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讀。其妻亦負擔相隨,數止買臣毋歌謳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貴報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後買臣為會稽太守,"入吳界見其故妻。妻夫治道。買臣駐車,呼令後車載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園中,給食之。居一月,妻自經死。"據魏灝《李翰林集序》:"白始娶於許,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於劉,劉訣。次合於魯一婦人……"。

5.秦:指長安。

蓬蒿人:草野之人。

7.買臣:朱買臣,漢儒生,打柴為生,妻嫌窮而離,後為太守

賞析

《南陵別兒童入京》唐玄宗
李白的詩名越來越大,不但尺動詩壇,而且驚動了許多達官貴人,最後甚至驚動了對藝術有深厚造詣的唐玄宗。於是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進,唐玄宗聽從親信的薦引,下詔徵聘他到長安,給予隆重的禮遇。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自以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實根本不懂政治的詩人,栩栩然得意,高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他一廂情願地以為,這回真的能大展鴻圖了,唐玄宗這位明君,就要把他召到身邊,請教他該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使天下太平。然而他錯了,他是完全生活在夢想中的詩人,夢一旦醒來,留下的就只有失望

李白素有遠大的抱負,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型,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但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天寶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歲,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異常興奮。他滿以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並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詩。
詩一開始就描繪出一派豐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這不僅點明了歸家的時間是秋熟季節,而且,白酒新熟,黃雞啄黍,顯示一種歡快的氣氛,襯托出詩人興高采烈的情緒,為下面的描寫作了鋪墊。

接著,詩人攝取了幾個似乎是特寫的“鏡頭”,進一步渲染歡愉之情。李白素愛飲酒,這時更是酒興勃然,一進家門就“呼童烹雞酌白酒”,神情飛揚,頗有歡慶奉詔之意。顯然,詩人的情緒感染了家人,“兒女嬉笑牽人衣”,此情此態真切動人。飲似還不足以表現興奮之情,繼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一邊痛飲,一邊高歌,表達快慰之情。酒酣興濃,起身舞劍,劍光閃閃與落日爭輝。這樣,通過兒女嬉笑,開懷痛飲,高歌起舞幾個典型場景,把詩人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活靈活現。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描寫自己的內心世界。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這裡詩人用了跌宕的表現手法,用“苦不早”反襯詩人的歡樂心情,同時,在喜悅之時,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詩人曲折複雜的心情的真實反映。正因為恨不在更早的時候見到皇帝,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跨馬揚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遙遠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馬”表現出詩人的滿懷希望和急切之情。

《南陵別兒童入京》朱買臣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詩從“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聯想到晚年得志的朱買臣。據《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會稽人,早年家貧,以賣柴為生,常常擔柴走路時還念書。他的妻子嫌他貧賤,離開了他。後來朱買臣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做了會稽太守。詩中的“會稽愚婦”,就是指朱買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淺輕視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會稽愚婦”,而自比朱買臣,以為象朱買臣一樣,西去長安就可青雲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態溢於言表!
詩情經過一層層推演,至此,感情的波瀾湧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態;“豈是蓬蒿人”,何等自負的心理,詩人躊躇滿志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因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了解李白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義。而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其特色。詩善於在敘事中抒情。詩人描寫從歸家到離家,有頭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陳其事的賦體,而又兼采比興,既有正面的描寫,而又間之以烘托。詩人匠心獨運,不是一條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層層把感情推向頂點。猶如波瀾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醞蓄得更為強烈,最後噴發而出。全詩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現得真摯而又鮮明。
詩歌一開頭就描繪了一派豐收喜人的景象。詩人回家的時間是秋熟時節,而且,白酒新熟,黃雞啄黍,營構了一幅有聲有色、熱鬧繽紛的畫面,烘托出詩人興高采烈的情緒,為下文的描繪作了鋪墊。詩歌三到六句攝取了一系列特寫鏡頭,進一步渲染歡愉之情。李白喜不自禁,急不可耐,一進家門便高聲直呼,烹雞酌酒,歡慶“好運”。一個“呼”字頗能見出詩人眉飛色舞,神情飛揚之狀。“烹”、“酌”連貫一氣,文脈相通,又從一個側面表現出詩人心急火燎,飲酒助興的豪情。兒女雖不解真情,卻也從父親的笑逐顏開當中略知一二。迎上來,圍攏來,牽衣頓捉,笑臉相問,想急於知道父親到底遇上了什麼好事,如此憨態可親、笑容可掬,的確可愛。飲酒似乎還不足以表現詩人的興奮之情,繼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一邊狂喝濫飲,一邊縱情高歌,快慰之情溢於言表。酒酣耳熱、興會淋漓之際,詩人拔劍起舞,只見劍光閃閃,凜凜生風,簡直可以與落日餘輝爭光競彩。這樣,詩歌通過高呼飲酒,兒女嬉笑,開懷痛飲,高歌起舞幾個鏡頭,把詩人的喜悅心情表現得層層迭起,活靈活現。用一句話來概括李白的高興正可謂“歌之詠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詩歌第七到第十句和前面幾句外在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描寫不一樣,這四句側重於詩人內心世界的描寫,詩情略有跌宕。“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詩人遺憾不能在更早的時候見到皇帝,受到皇帝的重用以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一旦有機會輔佐皇上,便會快馬揚鞭,巴不得一下子跑完遙遠的路程,早一點趕到皇帝自邊,盡忠效命,報效國家。這兩句流露出詩人久積於心、壯志不展的苦悶和時機來臨迫不及待的焦急。“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詩人從“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聯想到早年蒙冤、晚年得志的朱買臣。據《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會稽人,早年家貧,以賣柴為生,常常擔柴走路時還念書,他的妻子嫌他貧賤,離開了他。後來朱買臣因才華絕世而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做了會稽太守。李白把那些鼠目寸光藐視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會稽愚婦”,有眼無珠,愚不可及;而把自己比作大器晚成的朱買臣,揚言西去長安,就可青雲直上,搏取功名。傲視群倫,睥睨天下的驕狂之態宛然可睹!這這兩句詩流露出來的感情有不為人賞的憤憤不平,也更有一鳴驚人的得意忘形!詩情經過前面的層層推演,波瀾起伏,蓄勢待發,到最後兩句,感情的發展湧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的自信滿滿、傲氣十足,李白的昂揚奮發、樂觀進取,李白的經世致用、大濟蒼生……凡此種種盡在放浪形骸的詩句中顯露無遺。統觀全詩,獲詔進京是李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李白直陳其事,又多方敷彩,表現了人生得意須盡歡的主題,亦可看出詩人與大唐盛世一般奔放激越的生命豪情。此詩拋棄了以往“琴棋詩畫詩酒花”的浪漫,以平實的手法描繪詩人的喜悅,從柴米油鹽中寫出生活真諦,這在青蓮詩中較為少見的。

統觀全詩,獲詔進京是李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李白直陳其事,又多方敷彩,表現了人生得意須盡歡的主題,亦可看出詩人與大唐盛世一般奔放激越的生命豪情。

創作背景

《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
李白素有遠大的抱負,但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天寶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歲,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異常興奮。他滿以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並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詩。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遊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像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藝術特點

《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行吟圖
詩一開始就描繪出一派豐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這不僅點明了歸家的時間是秋熟季節,而且,白酒新熟,黃雞啄黍,顯示一種歡快的氣氛,襯托出詩人興高采烈的情緒,為下面的描寫作了鋪墊。

接著,詩人攝取了幾個似乎是特寫的“鏡頭”,進一步渲染歡愉之情。李白素愛飲酒,這時更是酒興勃然,一進家門就“呼童烹雞酌白酒”,神情飛揚,頗有歡慶奉詔之意。顯然,詩人的情緒感染了家人,“兒女嬉笑牽人衣”,此情此態真切動人。飲似還不足以表現興奮之情,繼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一邊痛飲,一邊高歌,表達快慰之情。酒酣興濃,起身舞劍,劍光閃閃與落日爭輝。這樣,通過兒女嬉笑,開懷痛飲,高歌起舞幾個典型場景,把詩人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活靈活現。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描寫自己的內心世界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這裡詩人用了跌宕的表現手法,用“苦不早”反襯詩人的歡樂心情,同時,在喜悅之時,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詩人曲折複雜的心情的真實反映。正因為恨不在更早的時候見到皇帝,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跨馬揚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遙遠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馬”表現出詩人的滿懷希望和急切之情。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詩從“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聯想到晚年得志的朱買臣。據《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會稽人,早年家貧,以賣柴為生,常常擔柴走路時還念書。他的妻子嫌他貧賤,離開了他。後來朱買臣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做了會稽太守。詩中的“會稽愚婦”,就是指朱買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淺輕視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會稽愚婦”,而自比朱買臣,以為象朱買臣一樣,西去長安就可青雲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態溢於言表!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行吟圖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作者簡介

《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辭親遠遊”,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東)。他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位於今日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據《新唐書》記載其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幼年時期,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他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遊歷。其後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夠為權貴所容,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中年

《南陵別兒童入京》杜甫
後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並且成為了好友。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叛亂,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後,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屬安徽)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2歲。

相關詞條

《悲歌行》《江夏行》《贈僧崖公》《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望月有懷》《秋夜獨坐懷故山》《郢門秋懷》《下途歸石門舊居》《秋登巴陵望洞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