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威克外傳導讀》

《匹克威克外傳導讀》

《匹克威克外傳導讀》是狄更斯所作的文學作品,2002年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現已完結。

作者: 狄更斯

《匹克威克外傳導讀》《匹克威克外傳導讀》

副標題: 高中生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ISBN: 9787101030969
頁數: 272
定價: 14.00
出版社: 中華書局
裝幀: 平
出版年: 2002.1

作者簡介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英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創始人。他的小說對當時黑暗的社會和腐敗的政治作了尖銳的批評,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塑造了許許多多令人嘆為觀止的人物形象,如匹克威克、奧列佛•退斯特、大衛•科波菲爾、米考伯先生等,因而他的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
狄更斯出生在一個海軍小職員家庭,父親酗酒好客,揮霍無度,結果家境窮困,債台高築。狄更斯從小就同文藝結下了不解之緣,常躲在家中閣樓上津津有味地讀《天方夜談》、《魯濱遜漂流記》、《堂吉訶德》等。他家一度遷居倫敦,父親終因債務入獄。11歲的狄更斯就到一家皮鞋油廠當徒,為了節省開支,母親帶著弟妹們也一起住進了監獄,狄更斯每逢星期天領到一點薪水後才能帶點食物到獄中與家人團聚。這種苦難使他終生難忘,從小就形成了對不幸兒童的深切同情、對窮人命運的深切關注和要擺脫貧困的堅強決心,以及對英國當時的統治階級和資本主義產生的莫大的仇恨。狄更斯為了餬口,做過律師的書記員,為事務所送過信,在法院當過速記員,在報館當過採訪員。苦難使狄更斯獲得了豐富的生活知識,為日後的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素材。

作品提要

獨身的老紳士匹克威克是一個“名流”,又是一個“學者”,而且還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一個社團--匹克威克通訊社的創辦人。為了增長見識,開闊眼界,他決定帶著三個同事:特普曼先生、文克爾先生、史諾格拉斯先生,到遠離倫敦的地方去遊歷。他們準備把自己的行程,對人物和風俗的觀察,全部奇遇以及有關景物等全部如實記錄下來,隨時向倫敦的匹克威克通訊社匯報。
他們第一個旅行目標是洛徹斯特。在車站上,匹克威克拿出筆記本正要記錄採訪到的新聞時,卻被誤當為密探,遭到一群人的圍攻。幸虧一個叫金格爾的青年出面替他們解圍並結伴同行。到達目的地後,金格爾慫恿特普曼乘文克爾喝醉酒的機會。搶來文克爾的禮服讓金格爾穿上一起參加旅館裡的舞會。在舞會上,金格爾拚命向一個女子獻殷勤,深愛這個女子的醫生被激怒了,提出要與他決鬥。第二天,穿著禮服的文克爾被誤認為是昨晚的挑釁者,被迫出來決鬥。幸虧有人發現了這個錯誤,才避免了一起流血事件。

思想內容

《匹克威克外傳》以匹克威克先生與流氓騙子金格爾的矛盾衝突為內容主線,以金格爾的幡然省悟,改邪歸正為象徵,揭示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老主題。但作品的內容與作者的感情,這非如此簡單和庸俗。作品中大量展示的正是當時英國上流社會的種種人物,如莊園主、貴族、律師、法官、政客、軍人、太太、小姐等等,深刻地揭露了他們醜惡的生活和骯髒的靈魂,作者著力抨擊的是資本主義的法律、司法制度,鞭撻的是法官、律師、官吏,揭露的是監獄的黑暗,競選中的傾軌等等。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又一幅的令人作嘔的醜類的漫畫和風情畫,聽到的是一次又一次令人難忘的對社會政治腐敗、司法不公的強力控訴。

藝術特色

《匹克威克外傳》整個小說用的是一種“散漫的結構”。作者在1847年9月為這部小說寫的“作者序”中說:“《匹克威克外傳》是企圖介紹一些趣人趣事的,並不打算有什麼精巧的結構……因為這部小說本來就是以散漫的形式發表的。”
1836年初,23歲的狄更斯正在倫敦《記事晨報》做採訪記者,有一天在寄居的旅館裡接待了一位名叫威廉•霍爾的出版商。這位出版商約請他為自己辦的一份月刊上連載的幽默連環編寫故事,內容是一個“獵迷俱樂部”的成員四出漁獵惹出的笑話與麻煩。狄更斯驚喜地發現,兩三年前正是從這位先生手中買到一份刊有自己第一篇文章雜誌的。近兩年來,狄更斯以自學的方式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在採訪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文學創作素材,記者生涯和一系列創作活動,又磨鍊了他的筆鋒,他向霍爾先生建議:由他先按構想進行文字創作,然後請畫家配圖。霍爾先生既驚異於狄更斯的年輕,又為他的才華與熱情而折服。雙方達成協定後,狄更斯便潛心創作,作品連續寫了57章,在雜誌上連載了20個月

片斷賞析

小說第十三章通過伊頓斯威爾兩黨竟選國會議員的故事,揭露了標榜“自由民主”“忠誠愛國”的資本主義的選舉制的醜惡和虛偽。
小說交代伊頓斯威爾“我們從來也沒聽說過這個地方”,雖然“曾經查考過”,“但是查不出來”,又言之鑿鑿地說在匹克威克先生的筆記本上可以找到記載,推測可能是“地方的真名用一個假名代替”。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一個“烏有國”“烏托邦”,既有足夠的社會現實基礎,又有供藝術充分發揮的餘地。
接下來寫了這個小鎮的黨派之爭。小鎮上的藍黨和淺黃黨勢如水火,互不相容,利用一切機會攻擊對方,“一切問題都是黨派問題”,甚至連開一個天窗,添一個水龍頭都可能引起黨爭。誇張中讓人感到真實。作為兩黨的喉舌《新聞報》和《獨立報》更是推波助瀾,煽風點火,充斥報紙的都是“猛烈的詬罵”“刺激神經的斥罵”,“虛偽而下流”“卑賤和造謠”,兩方的主編不以為恥,反以能“激起最強烈的愉快和憤慨”能掀起“激起全市的風潮”而得意而吹噓,實在令人作嘔。

相關詞條

科學 科普 醫藥工具書 天文學 美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