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這是一幅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歷代字畫中最為經典的道教畫,尺幅為292×30厘米,絹本水墨。畫上有87個神仙從天而降,列隊行進,姿態豐盈而優美。潘天壽曾評論此畫:“全以人物的衣袖飄帶、衣紋皺褶、旌旗流蘇等等的墨線,交錯迴旋達成一種和諧的意趣與行走的動,使人感到各種樂器都在發出一種和諧音樂,在空中悠揚一般。”大千觀賞此卷後給予很高評價,認為與唐壁畫同風,“非唐人不能為”。徐悲鴻還在畫上加蓋了“悲鴻生命”的印章。

基本信息

簡介

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傳世之作,代表了中國唐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堪與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比肩。
吳道子一生作畫極多,但大多數已湮滅,倖存的《八十七神仙卷》便成為屈指可數的中國古代重要藝術巨作中的一件。這一長卷之所以能穿越千年重現世人面前,美術大師徐悲鴻的功不可沒。徐悲鴻與這件國寶的故事曲折傳奇,失而復得,將其視作是自己的生命,甚至為籌集購此畫的資金累得住了院。

創作背景

唐開元年間,將軍裴旻居母喪,請吳道子畫鬼神於天宮寺,資母冥福。吳道子讓裴旻屏去喪服,用軍裝纏結,馳馬舞劍,激昂頓挫,雄傑奇偉,觀者數千百人,無不駭栗。而吳道子解衣磅礴,因用其氣以壯畫思,落筆風生,為天下奇觀。庖丁解牛,輪扁斲輪,皆以技進乎道;而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則草書入神,道子之於畫,也大概是這樣的吧!況且能夠使悍將屈尊,如此氣概,不是常人所能為的。道子每一揮毫,必須酣飲,此與為文章何異,正以氣為主耳。在長安、洛陽兩地,吳道子曾作寺觀壁畫三百餘間,畫中神怪人物千奇百怪,沒有一處雷同的痕跡。吳道子早年行筆較細,風格稠密,中年之後畫風變的雄放,線條遒勁,富於運動感,粗細互變,虛實相生,而且點畫之間時間缺落,有筆不周而意周之妙。後人將他的畫風和張僧繇的並舉,成為“疏體”,以別於顧愷之、陸探微的“密體”。而吳道子所畫佛像的衣褶,飄舉飛動,後人稱為“吳帶當風”。其畫喜用焦墨鉤線,然後略施淡彩於墨痕中,意態叢生,又稱“吳裝”。

評價

神仙卷
局部圖局部圖
歷千年之久而依然光彩照人、價值連城的唐代名畫《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長卷,為一代畫聖吳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吳道子現世僅存的一部白描絹本。因場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結構之精確,神情之華妙,構圖之宏偉壯麗,線條之圓潤勁健,而被歷代畫家藝術家奉為圭臬。現保存在徐悲鴻紀念館,並為鎮館之寶。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國美術史上極其罕見的經典傳世之作,代表了中國古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其藝術魅力堪與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比肩,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認為此卷“足可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它櫛千年之風,沐五朝之雨,送給今人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實在是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蹟之一啊!

由來

1937年5月,徐悲鴻到香港舉辦畫展。一天,作家許地山介紹他去看一位德國外交官夫人收藏的四箱中國字畫。當他看到第三箱的一幅人物白描長卷時,不由眼前一亮。用手頭僅有的一萬元現金再加上自己的7幅作品,購下了這幅畫。這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佚名,深褐色絹面上描繪了87位列隊行進的神仙,造型優美,將天王、神將那種“虬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的氣派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冉冉欲動的白雲,飄飄欲飛的仙子、使整幅作品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感染力。

全幅作品沒有著任何顏色、沒有任何款識,但徐悲鴻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幅出於唐代名家之手的藝術絕品。徐悲鴻將其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卷》,並親手將一方刻有“悲鴻生命”四個字的印章,小心地列印在畫面上,從此朝夕不離左右,視為銘心絕品。

1937年春,徐悲鴻返回南京。恰巧張大千由北平來南京籌備全國美展事宜,此時,黃君璧、謝稚柳等人也在南京,他們把酒暢飲,張大千謝稚柳等人還前往徐悲鴻的住處觀看了《八十七神仙卷》。

張大千見卷後大吃一驚,嘆為觀止,稱這幅當時國內唯一見到的唐代人物畫卷有“吳帶當風”之感,認為可能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的粉本。對於張大千的這一判斷,謝稚柳等人也表示贊同。

喜逢國寶

1937年5月;當時任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兼教授的徐悲鴻應香港大學的邀請赴香港舉辦畫展。一天,作家許地山和夫人介紹給他去看一位德籍夫人收藏的中國字畫(因為這位女士打算出售收藏的據說是四大箱字畫)。徐悲鴻的到來,自然使她十分欣喜。她親手將四箱字畫一一打開。徐悲鴻看了第一箱,又看了第二箱,從中挑出了幾件他欣賞的佳作。看到第三箱時,徐悲鴻眼睛陡然一亮,一幅很長的人物畫卷奇蹟般地出現在他的面前,以至他展開畫卷的手指都因興奮而顫抖。他激動地幾乎叫喊出來:“下面的畫我都不看了!我只要這一幅!”德籍夫人愣住了,她仍請求徐悲鴻看下去。但是,徐悲鴻連連搖頭說:“沒有比這更使我傾心的畫了!"徐悲鴻當即提出用手頭僅有的一萬元現金買這張畫。德籍夫人從徐悲鴻急切的情緒里悟出了這張畫的價值,又有些捨不得了。徐悲鴻又提出願意再加上自己的七幅作品,作為交換。德籍
局部圖局部圖
夫人略為猶豫後表示了同意。

珍貴价值

這幅唐畫《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佚名,深褐色絹面上用遒勁而富有韻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八十七位列隊行進的神仙。那優美的造型,生動的體態,將天王、神將那種“虬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的氣派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冉冉欲動的白雲,飄飄欲飛的仙子、使整幅作故具有“天衣飛楊,滿壁風動”的藝術感染力。--畫面沒有任何款識,但徐悲鴻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幅出於唐代名家之手的藝術絕品。它代表了我國唐代人物畫白描技法的傑出成就。無怪乎徐悲鴻的好友--張大千和謝稚柳見之也對其誇讚不已。張大千認為“北宋武宗元之作,實濫觴於此”(指《朝元仙杖圖》--北宋畫家武宗元的惟一傳世作品),而謝也認為是“晚唐之鴻裁,實宋人之宗師”,並喻之為稀世之寶,自己的收藏被同道好友讚賞品評,真乃人生一大快事。徐悲鴻在《八十七神仙卷》跋文中寫道,此卷之藝術價值“足可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可與希臘班爾堆依神廟雕刻,這一世界美術史上第一流作品相提並論。徐悲鴻將其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卷》,並親手將一方刻有“悲鴻生命”四字的印章,小心地列印在畫面上。從此,這被徐悲鴻視為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就日夜不離地跟隨著他。而徐悲鴻也為自己能為這件已流失於外國人之手的國寶贖身,使其回歸祖國,視為平生最快意之事。

以命相托

1939年1月,徐悲鴻隻身一人攜帶自己的精品及所收藏的歷代書畫數百件,由香港赴新加坡舉辦籌賑畫展。畫展取得極大成功,僅門票和賣畫所得助市一萬兩千四百餘元。徐悲鴻將這筆巨款全部捐獻,此筆義款成為當時廣西第五路軍抗戰陣亡遺孤的撫恤金。此後,徐悲鴻又先後在吉隆坡、恰保、擯城舉辦義展,共得款六萬餘元,也全部作為救濟祖國難民之用。徐悲鴻抗日愛國的義舉在當地廣為傳說。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飛機襲擊了新加坡。新加坡淬不及防,陷入一片混亂。徐悲鴻原定赴美展覽計畫不能成行,使他進退兩難。而最使他困擾的是隨身攜帶的數百件珍貴藝術品將如何處置。經過周密的商議,林慶年、莊惠泉等人將徐悲鴻疏散到安溪會館辦的崇文學校內。林和莊都是徐悲鴻籌賑畫展籌委會領導人,他們把徐悲鴻存放在好友黃曼士家中的繪畫、書籍、印章、陶瓷及四十餘幅不易攜帶的油畫秘密運到崇文學校,並裝好放在一些皮蛋缸里。將其埋在一口枯井裡。
徐悲鴻不忍心撇下這批積累多年的寶貝,於是,決定留在新加坡,要與他的藝術品共存亡,時局越來越緊張,在朋友們的多次勸說下,徐悲鴻決定回國卻又擔心歸途中有閃失,他決定輕裝簡從,經再三挑選,只得忍痛將自己的大量作品留在了新加坡,隻身攜帶《八十七神仙卷》登上開往印度的最後一班客輪,取道緬甸,歷經艱辛回到祖國。國寶得救了,可是徐悲鴻嘔心瀝血創作的四十餘幅油畫卻不知去向。數十年心血,他為之傷痛,然而當徐悲鴻看到完好無損的《八十七神仙卷》時,心中才感到寬慰。

痛失名畫

1942年5月,徐悲鴻到昆明,舉辦勞軍畫展。正當徐悲鴻沉浸在畫展成功的興奮之中時,一個致命的打擊向他襲來。5月10日,空襲警報響起,匆忙間他同大家一起跑進了防空洞。當警報解除,回到住地時,忽然發現門和箱子都被撬開;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其它三十餘幅畫竟不翼而飛。此情此景使他面色驟然煞白,眼前一片昏黑,仿佛五臟都在劇烈地翻騰。他用雙手支撐著桌子,竭力想使自己鎮定下來,可是,只覺得頭暈目眩……
名畫失蹤,事關重大,驚動了雲南省府,於是派員調查,限期破案,然而名畫卻如黃鶴飛去,渺無蹤影。徐悲鴻為此日日憂心如焚,三天三夜寢食不安,從此血壓急劇上升,病倒在床上。因此種下了高血壓的病根,而多年後因高血壓而病逝。這件他為之重金贖身的國寶,被他用生命保護下來的國寶,你在哪裡呢?他的內心在不斷地呼喚。
想像方壺碧海沉,帝心淒切痛何深。
相如能任連城璧,愧此鬚眉負此身。

黃鶴復還

1944年夏,一封喜信從成都飛到重慶,寫信人是中央大學藝術系女學生盧蔭寰,她告訴老師,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她看到了《八十七神仙卷》,因為她曾臨摹過《八十七神仙卷》的照片,確認是原作無疑。徐悲鴻決定立即前往成都。當一切準備好後,他又取消了這個決定。因考慮到,如果親自去成都,風聲傳出,藏寶人因懼禍,可能會將畫毀掉以銷贓滅跡。怎么辦?難道眼看著失而復得的國寶又將永遠失去?為了國寶的安全,徐悲鴻和夫人廖靜文考慮再三,決定委託在新加坡辦展覽時認識的一位朋友新加坡來的劉德銘去成都,請他先找到藏畫者,見到畫,確認為真品後,與之交朋友,進而再花錢把畫買回來。很快訊息傳來,畫已見到,確是原畫,只是需要一大筆錢。於是徐悲鴻不顧自己病體,又忙於日夜作畫和籌款了。先寄去20萬現款,又一次次寄去自己的作品數十幅後,《八十七神仙卷》終於“完璧歸趙”,又回到了徐悲鴻手中。
徐悲鴻和夫人興奮地用顫抖的雙手小心地打開畫卷,八十七位神仙安然無恙地出現在他們的眼前。這八十七位神仙依然是那樣安詳、肅穆,體態優美,仿佛沒有受過任何的驚擾。只是畫面上蓋有“悲鴻生命”的印章已被挖去,題跋也被割掉。儘管如此,徐悲鴻依然激動不己,當即揮毫賦詩:
得見神仙一面難,況與伴侶盡情看。
人生總是葑菲味,換到金丹凡骨安。
從此這八十七位神仙又回到徐悲鴻身邊,並始終陪伴著他。

瑰寶獻國

1953年9月,身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和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的徐悲鴻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而去世。從此如何照管好徐悲鴻用生命為代價保護下來的大量國寶的重擔就落在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的身上。

廖靜文

局部圖局部圖
流著淒傷的眼淚,檢視著悲鴻留下的大量遺作和那些舉世無雙的珍貴收藏、多年來她經常替丈夫把它們從櫃中取出來又放進去,一次次地和悲鴻一起打開展視,共同感受那無比的愉快。這些作品和藏品耗盡了悲鴻的心血,凝聚著他對祖國和人民的愛。他不止一次地想到徐悲鴻的話:“靜文,我是為了我的祖國而收藏、保存這些作品的,希望你和我一起把它們保護好"是呀!悲鴻先生是人民的藝術家,他的全部作品和收藏都應該是屬於人民。
就這樣,廖靜文在悲鴻逝世的當天,就宣布將悲鴻留下的一千餘件作品和一千餘件他收藏的歷代優秀字畫及萬餘件圖書資料全部獻給國家,這裡邊也自然包括這件價值連城的國寶《八十七神仙卷》。她實現了悲鴻先生生前的意願,不久,徐悲鴻故居被闢為徐悲鴻紀念館,廖靜文被任命為館長。徐悲鴻收藏的所有作品都被完好地保存在紀念館裡。
如今每年的金秋十月,八十七位神仙就會靜靜地出現在徐悲鴻紀念館明亮的展櫃中與廣大中外觀眾見面。它們向人們展示著我國唐代光輝燦爛的文化,展示著中國唐代美術取得的最高成就,它們也在那人們傳頌著徐悲鴻與它們之間的這動人的故事。

徐悲鴻

早年曾將《八十七神仙卷》與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圖》進行仔細比較,發現它們的構圖幾乎完全相同,連人物數量都一樣,但後者在人物造型和筆力等方面不及前者。徐悲鴻經研究認為,《朝元仙仗圖》是一摹本,而《八十七神仙卷》很可能出自唐代畫聖吳道子之手。其好友張大千也贊同這個看法,並進一步推斷《八十七神仙卷》系吳道子“粉本”(即壁畫稿本)。此說雖非定論,然合情合理,因為武宗元宗法吳道子,許多畫史研究者均從《朝元仙仗圖》間接了解吳道子的畫風畫技。由於吳道子真跡難覓,徐悲鴻生前對《八十七神仙卷》極珍視,特在畫卷加蓋一方“悲鴻生命”朱印。

朝元仙仗

畫面高4.26米,全長94.68米,全部面積計403.3平方米,像一條彩帶環繞整個大殿,而全殿只是這一幅畫,繪於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作者是武宗元,另有說是洛陽馬君祥父子等人。圖中描繪的是道教傳說中的東華天帝群和南極天帝群與眾仙官、侍從、儀杖、樂隊等八十七個神仙同去朝謁元始天尊的情形。在人物塑造上,帝君莊嚴、神將威武、而金童玉女的臉龐則天真無邪。有的慈祥嬌麗,有的恬淡自然,各極其態,富有神韻。
作者運用長垂流暢的線條,描寫稠密而重疊的衣褶,人物安排參差有致,繁而不亂,神采飛動,深得唐代吳道子的遺韻。中心是八個主神,帝後裝束,四周圍繞著290多個值日神,分四層排列。人物神情各異,構圖整齊而不呆板,組織繁複而不雜亂。畫面強調照應,又適當注意變化,使人物動態一致、傾向一致,服飾大致相似的人群,通過微小的轉側和顧盼,得到相互之間的呼應。畫中線條嚴謹、簡練、流暢,有的線長達幾米。面部表情能用各種不同的線來表現,眉眼特別有神,皺眉肌的變化,以及眼與其他各部的關係處理得準確巧妙,從而使同樣嚴肅的面孔上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個性。整個畫面色彩單純明朗,以石青石綠為主,衣冠寶蓋大量運用瀝粉貼金,總體色調既燦爛又沉厚。總之,這幅圖氣魄宏偉、人物生動,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白描技法的高度水平。
《古玩寶齋》版曾載文述及徐悲鴻在解放前兩次用重金購回唐人佚名的《八十七神仙卷》,該畫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那么,它的作者是誰呢?

圖書信息

八十七神仙卷.
書名:八十七神仙卷(明信片)
作 者:榮寶齋出版社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9-9-1
ISBN:850032493
開本:16開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石刻《八十七神仙卷》寬一米,長十五米,總計十三方。所用之纖維玉石,采自秦嶺之腹,質黑而潤,柔韌有加,制琴音如天籟,造物宛若桐木。而當這幅在古城被傳的神乎其神的石刻拓本展現在眼前時,不由得人不為之而嘆為觀止。該畫卷用遒勁而富有韻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八十七位列隊行進的神仙,以白描手法展現了南極天帝君與東華天帝君率金童玉女、神王力士等眾仙同往朝覲原始天尊的情景。畫面所繪人物形態各異,體態生動,造型優美,或氣宇軒昂或富貴豐腴,或威武剛健或輕盈纖細,或莊重典雅或顧盼沉思。所繪衣冠服飾雍容華麗,裙褶絛帶臨風飄舉,依仗供品似真似幻,花草雲霓境界神奇。“構圖雖無篤定之情節”,然而人物間卻呈現顧盼回眸,相向對語,魚貫而行諸狀。整幅畫卷墨線交錯迴旋,靜中求變,主次分明,諧而不亂,氣韻生動,“天衣飛揚,滿壁風動”,達成一種和諧的意趣與行走的動勢,且有微風拂面的姿致,極富藝術感染力。
本明信片為《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圖片!
歷代繪畫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源遠流長,神仙題材被廣泛運用到繪畫當中。神話傳說、迷信怪異中的形象,則既體現著古代社會“天人感應”的宗教意識、宇宙觀念,也滲透著統治者敬天法祖、神道設教的意圖。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說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文學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與後代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係。它為後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不僅如此,神話還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與歷史價值,與遠古的生活和歷史有密切關係,是研究人類早期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很重要的文獻資料。
除了《八十七神仙卷》以外,歷代著名的神話題材繪畫還有: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金代楊世昌《崆峒問道圖》;元代顏輝《李仙像》;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圖》、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卷》;南宋梁楷《潑墨仙人圖》;明代張宏《布袋羅漢圖》、崔子忠《雲中玉女圖》、吳彬《佛像圖》、丁雲鵬《羅漢渡海圖》等,不勝枚舉,可謂是繁花似錦,絢麗奪目。

神仙卷


吳道子(680-759年)
八十七神仙卷
34×1443厘米
徐悲鴻紀念館藏
這是我國唐代一件珍貴的白描畫卷,圖卷曾流落海外,1937年徐悲鴻先生在香港從一德國人手中用重金贖回,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圖卷》。圖中用白描手法描繪了八十七位神仙列隊而行,朝拜元始天尊的內容。人物造型、構圖均與北宋武宗元所繪《朝元仙仗圖》相同。

藏品

發行背景

為紀念徐悲鴻誕辰115周年,徐悲鴻紀念館特地拿出鎮館之寶《八十七神仙卷》,按原作1:1比例設計製作,相對於櫛風沐雨的原作,黃金版畫卷視覺效果更加輝煌壯觀,人物形象更加靈動鮮明,既保持了中國繪畫的傳統特色,又彰顯了當代黃金工藝的超凡絕技,使《八十七神仙卷》的藝術魅力得以完整再現。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送給今人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

相關知識

《八十七神仙卷》為一代畫聖吳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吳道子現世僅存的一部白描絹本。是至今存世屈指可數的中國古代重要藝術瑰寶,代表了中國唐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原作縱30厘米,橫292厘米。畫面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純以線條表現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場景:神將開道,壓隊;頭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傘蓋、貢品、樂器等,簇擁著帝君從右至左浩蕩行進。隊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莊,神將威風凜凜,眾多仙女輕盈秀麗。畫面筆墨遒勁灑脫,根根線條都表現了無限的生命力。眾神仙腳踏祥雲,御風而行,令觀者頓生虔敬之心。那優美的造型,生動的體態,將天王、神將“虬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的氣派表現得淋漓盡致;冉冉欲動的白雲,飄飄欲飛的仙子,加上亭台曲橋、流水行雲等的點綴,畫面優美,宛若仙境,賞畫間似有仙樂在耳畔飄蕩,使整幅作品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感染力。全幅作品沒有著任何顏色,卻有著強烈渲染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