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文》

《全宋文》是是全國數十位專家學者耗20餘年心血,滬皖兩地出版界合作壘起的又一座中國文化出版史上的豐碑。 《全宋文》是一部包含兩宋320年間所有現存單篇散文、駢文、詩詞以外的韻文的大型斷代總集,更是目前已經出版的規模最大的文學總集。

《全宋文》,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古籍整理排印出版工程。它是全國數十位專家學者耗20餘年心血,滬皖兩地出版界合作壘起的又一座中國文化出版史上的豐碑。

《全宋文》是一部包含兩宋320年間所有現存單篇散文、駢文、詩詞以外的韻文的大型斷代總集,更是目前已經出版的規模最大的文學總集。《全宋文》分15個大類,共360冊,總字數逾1億字,內容遍及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各個方面。在全書所收的10餘萬篇各種體例文章中,不少資料是首次公開發表,95%的作家在此以前未被編入過專集。因此,在許多方面具有拓荒與填補空白的史料價值,堪稱中國最大且最具世界影響的文獻資料寶庫之一。

《全宋文》的編纂源起於1985年夏。當時,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勇挑重擔,制定並提出編纂《全宋文》的計畫。翌年5月,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項目評審組會議正式立項。從此,20年來,在兩位主編曾棗莊、劉琳教授的率領下,四川大學一些專家學者,埋頭於舊紙堆中,搜求、梳理、編目、點校、審稿……

由於種種原因,《全宋文》在原出版單位出版了數十冊後擱淺。200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接手《全宋文》的出版工作,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又一批專家學者加入審校的行列。《全宋文》不僅版本問題十分複雜,文字內容古今相異,分篇句讀頗費斟酌,魯魚亥豕之屬更是難免,編校工作尤其顯得繁複而艱巨。為此,出版社專門邀請在宋代文史方面卓有成就的研究專家如朱瑞熙、陳尚君、嚴佐之等,加上社內外的十數位資深編審,在編輯處理前,對全稿再進行一次認真的審讀。然後再匯總他們的審讀意見,派專人專程遠赴四川,與主編和部分專家召開座談會,交換看法。

《全宋文》涉及宋人作家9000多位,其中宋代作家小傳中其籍貫的古今地名對應是編輯審稿中一個比較棘棘手的問題。由於許多地名今日已發生變化,還得先確定籍貫的二級地名,以示古今地名的差異。如蕭山今已歸屬杭州,吳縣已併入蘇州,波陽又改成鄱陽等等。為此,編輯們依照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及其他權威工具書,將書中數千今地名進行了一次重新梳理,會同作者按照現今資料加以更正。

《全宋文》的責任編輯還給360冊書設立了審稿檔案,編輯戲稱這360份審稿記錄是《全宋文》的“附錄”,它“記錄”了編輯們為此付出的辛勤勞動。

《全宋文》的出版,也是滬皖文化交流精誠合作的結晶。何況,古代的線裝書要改變成今天的出版物,是對現代出版的大挑戰。承擔了全書裝幀設計的安徽教育出版社,經過反覆推敲、確定方案,並精心挑選印刷用紙,使形式與內容相得益彰。安徽新華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還承接了《全宋文》的印製任務。兩家出版社的出版科在統一指揮下協同作戰,對全書的印訂質量牢牢把關,僅精裝本樣本就反覆試驗、不斷改進,直到第四個樣本出爐才獲雙方滿意。短短3個多月的連續作戰,完成了1000套共36萬冊精裝本,達到了優質品等級。

編纂出版這樣一部規模空前的文獻性巨著,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宋史研究專家鄧廣銘教授生前曾說:“出版《全宋文》這件工作非常重要,但又非常艱巨,而意義非常之大。《全宋文》不但同中國文學史有關,同中國歷史有關,而且對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關係非常巨大。”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說:“《全宋文》很有用處,這么大的書不只為查閱,還為研究,此書對研究大有好處。”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王水照先生題詞道:“新宋學文獻淵藪,天水朝詞翰寶庫。”中國宋史學會會長朱瑞熙先生說:“有史以來,第一部大型宋人文獻總集,有很高的文獻價值,足資嘉惠後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