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雷帝》[電影]

《伊凡雷帝》[電影]
《伊凡雷帝》[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伊凡雷帝》是謝爾蓋·愛森斯坦導演、 Nikolai Cherkasov 等主演的蘇聯歷史片。該劇於1944年上映。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伊凡雷帝》《伊凡雷帝》

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

編劇:謝爾蓋·愛森斯坦
主演:NikolaiCherkasov/LyudmilaTselikovskaya/SerafimaBirman
類型:傳記/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蘇聯
語言:俄語
上映日期:1944-10-30
片長:103分鐘/USA:95分鐘
又名:雷帝伊凡/IvantheTerrible,PartOne

人物介紹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維奇(ИванIVВасильеви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稱為伊凡雷帝(ИванГрозный),瓦西里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是俄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為沙皇。

影片簡介

伊凡雷帝(一):
影片以伊凡17歲時的加冕禮這一宏大場面作為開端,以深沉的悲劇色調展示了伊凡這位才智出眾,志堅如鐵、能夠為偉大目標而採取果斷措施的人的性格的形成過程,展示了16世紀俄羅斯歷史和社會的廣闊畫卷。這部被公認為經典的影片獲1946年蘇聯國家獎金。

這部傳記片記述了俄羅斯沙皇伊凡四世從1547年加冕到利夫蘭戰爭為止的生平,是伊凡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伊凡四世建立了龐大的俄羅斯帝國,並不顧貴族與教會的反對實施中央集權,蒙太奇之父恢弘歷史巨片,展現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風采。

1945年1月,由愛森斯坦執導的《伊凡雷帝》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創作完成。愛森斯坦的作品有很強的表現主義烙印,有極其豐富的美工設計。在本片中,愛森斯坦首次使用了彩色膠片。彩色畫面產生了強烈的陌生化作用,造就了一種強烈的咄咄逼人的氣氛。史達林之所以批准這部影片的拍攝計畫,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很像那位16世紀的統治者。因為某些政治上的原因,本片曾被蘇聯共X黨中央禁映,直到1958年才允許上映。

伊凡雷帝是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他三歲就繼承了莫斯科和全俄羅斯大公位,號稱伊凡四世,但他性情兇殘又生性多疑,獨斷專行且手段殘酷,因而得名“雷帝”。這與伊凡四世幼年的生活環境有著重要的關係,他17歲親理朝政以前的歲月可以說是生活在一片黑暗中,先是他的母親倒行逆施,接著她不明原因的暴亡,然後是貴族們為了爭權奪利而每天火併撕殺,沒有人顧及到年幼的小沙皇的教育。從這種爾虞我詐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伊凡四世,過早地目睹了宮廷生活的黑暗和醜惡,在他的性格中埋下了暴戾多疑的種子。俗語說:虎毒不食子,伊凡雷帝卻被懷疑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關於伊凡雷帝是如何變成一位暴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楊瀾主編,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電視圖書系列(人物誌)中的《伊凡雷帝》,

伊凡雷帝(二):
影片以伊凡四世對抗國內的敵人,成功勾勒出“伊凡雷帝”形象。愛森斯坦的作品有很強的表現主義烙印,有極其豐富的美工設計。影片體現了一種強烈的咄咄逼人的氣氛。本片於1946年拍攝完成,因為某些政治上的原因,本片曾被蘇聯共X黨中央禁映,直到1958年才允許上映。

影片作曲

《伊凡雷帝》《伊凡雷帝》

普羅科菲耶夫(SergeyProkofiev,1891-1953)1891年4月23日,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出生在烏克蘭葉卡捷林諾斯拉夫省一個農藝師家庭。母親是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才能自小便已顯露,很小就學習鋼琴,後來進音樂學院學習並以優良成績畢業。普羅科菲耶夫在學校期間創作了不少作品,畢業後又有大量作品問世。他在學校期間悉心研究近代西方和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積極參加當時的“現代音樂晚會”的活動。1918-1923年共約5年時間,普羅科菲耶夫僑居國外,先在美國,後來大部分時間在法國。他在許多國家彈奏自己的作品,指揮上演自己的歌劇、舞劇和交響音樂作品,享有世界性的聲譽。

1927年和1929年,普羅科菲耶夫兩次回到蘇聯,在許多城市演出。最後在1932年返回祖國,開始富有成果的第三個創作起,這也是他創作的極盛年代。1943年,前蘇聯政府為了表彰普羅科菲耶夫在音樂方面所作出的創造性貢獻,授予他勞動紅旗勳章,1947年還授予他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他先後獲得6次史達林獎金。1947年,第一次被授予列寧獎金的音樂作品,就是他的《第七交響曲》。普羅科菲耶夫在他最後的七八年間,一直身患重病,為此他不得不完全停止工作或者每天只工作一個小時。在這種情況下,他對創作顯得特別專心致志。在他去世前的幾個月中,他一直在該寫歌劇《戰爭與和平》的第二稿,並對舞劇《寶石花》進行補充,希望能看到這兩部作品的上演。但是,他的夙願最終未能實現。1953年3月5日,他剛結束新稿舞劇《寶石花》最後一場的音樂,便在莫斯科與世長辭,享年62歲。普羅科菲耶夫在音樂方面的活動和建樹,也得到國外一些音樂組織很高的評價,他被選為義大利“桑塔•西西利亞”研究院、瑞典音樂研究院、倫敦愛樂協會和布拉格“行家講演會”等組織的名譽成員。

主要作品:
交響曲:《D大調第一交響曲“古典”》;《第二交響曲》;《降B大調第五交響曲》;《降e小調第六交響曲》;《升c小調第七交響曲》
管弦樂作品:《降D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g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e小調大提琴交響協奏曲》;《g小調大提琴小協奏曲》;《大提琴與樂團的交響協奏曲》;《三桔愛組曲》;《基節中尉組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組曲、第二組曲;《浪子》;《彼得與狼》
室內樂作品:《A大調第六鋼琴奏鳴曲》;《降B大調第七鋼琴奏鳴曲》;《降B大調第八鋼琴奏鳴曲》;《長笛與鋼琴的奏鳴曲〉;《大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
電影音樂:《伊凡雷帝》
戲劇音樂:《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導演簡介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Eisenstein)蘇聯導演,俄國電影之父,世界電影的先驅,蒙太奇的發明者。25年中只完成七部電影,但將電影藝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隱喻等手法,賦予電影全新的表現力和複雜性。

影片簡評

伊凡雷帝又被稱為“恐怖的伊凡”,足見其在俄羅斯統治時期的殘暴程度,但他又是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在他的統治下,俄羅斯帝國得以統一併強盛起來,沙皇大權獨攬,地方勢力受到很大的打擊,中央集權制逐漸形成。

做為愛森斯坦的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影片以莎士比亞舞台劇的藝術表現形象再現了伊凡雷帝從稱帝、統一、專制到崩潰的一生,影片本來打算拍攝三部曲,只可惜1951年的一場大火將第三部膠片毀於一旦,加上之後愛森斯坦的生病,第三部就再也沒有拍成了。

第一部主要是描述伊凡雷帝與貴族們的鬥爭,從鬥爭中逐漸鞏固政權,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裡面對於史達林的影射式吹棒比比皆是,但從整片表現形式上看,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作品,特別是片中光影的運用、不厭其煩的宮廷儀式描述、特別放大的誇張人物表情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愛森斯坦那會還信奉藝術建設社會主義。彼時彼地,分裂和孤立不是問題,可怕的是總體。當然,美的,也是這個總體,血脈噴張的,橫掃一切的,呼吸維艱的。愛森斯坦受命於史達林拍《伊凡雷帝》第一部,於是得史達林獎章,然後拍第二部,據說有那么點影射史達林,於是被禁,害得計畫中的第三部胎死腹中。說實話《伊凡雷帝》搞得確實陰騭,政治上我不關心,但就單純的藝術性而言,也確實過於肆無忌憚了――不過,我迷戀。黑白片中乍現毛骨悚然的紅,壓迫性的配樂,無數特寫,特寫,還是特寫:就要突破眼眶的眼珠。皺紋間掙扎著裂開的唇。這裡要說一句,那個山羊鬍鷹鉤鼻的伊凡選得實在太經典。只可惜愛森斯坦終究沒拍成第三部,也許劇本里會有伊凡雷帝杖殺太子的場面吧。

愛森斯坦是個牛人,讀他寫的文章,隨便拿首普希金的詩,他能一行行看出分鏡頭劇本來。不過我更關心他的八卦,比如,他拿了UptonSinclair的錢去墨西哥拍電影,卻成天亂搞亂搞,搞得Sinclair發飆,把他一腳踢回莫斯科。愛森斯坦還直流交流兩用,男的女的都搞,難怪我看伊凡雷帝趴在地上拉人家修士的袍子就覺得不對勁(真好,原來不是我腦筋有問題)。不過,愛森斯坦倒是夠拽,不論男女,一旦想要接近他,建立不僅限於肉體的長久關係,他馬上就跟人翻臉。倒也有點雷帝的強勢。

劇情梗概

Despitespendinghiscareerunderanincreasinglyrestrictiveregimewhichregardedcinemaasatooltopropagatethegovernmentlineandneededonlytheslightestexcusetocensororbanpictures,SergeiEisensteinalwayshadhisownideasandagendaswhichshonethroughthepropaganda.IvantheTerriblewascommissionedbytheSovietgovernmenttoglorifyadeaddictator,withwhomthelivingdictator(Stalin)identified,butinEisenstein'shandsitbecamemuchmorethanthat–oneofthegreateststudiesofpowerinthehistoryofcinema.
IvantheTerribleisprimarilyconcernedwiththeconflictbetweentheinstitutionalpowerofthesystemandthecharismaticpowerofindividuals.Thisthemeisallsetupintheopeningscene.Itbeginswithashotofthecrown,andthengoesthroughthevariousritualsofIvan'scoronation,whilstinthebackgroundvariousdignitarieswhispertheirdoubtstoeachother.Ivan'sfaceisnotevenshownuntilthecrowngoesonhishead.It'sclearatthispointthatweareseeingthecreationofasymbolicfigureheadtsar–theritualsandsymbolsofpowermeanmorethanthemanhimself.However,whenIvanbeginstospeakhetalksofunitingRussiaandrulingwithanironfist.Fromtheseriesofreactionshots,wearetoldstraightawaythattheassortedaristocrats,stateofficialsandclergymenwantedapuppetruler,andarenowhorrified.ThroughoutthefilmEisensteinusesthiskindofcinematicshorthandtorevealtheshiftingloyaltiesandprivatethoughtsofcharacters.MorethananyotherfilmIcanthinkof,youcanunderstandwhatisgoingoninIvantheTerriblewithoutneedingtounderstandthedialogueorseethesubtitles–thestoryistoldpurelyinimages.
AlthoughEisensteinhadbeenmakingfilmsfortwentyyearsbeforethis,it'sclearhisstylewasstillevolving.Heeditingtechniquepriortothiswasmostlyusedtoenhanceactionsequencesormakepoliticalpointsthroughcomparisons.Nowheusesittoconveyemotionsandrelationsbetweencharacters.Ifhehadlivedalittlelongerhecouldperhapshavebroadenedhishorizonsandbecomeadirectorofdramas.Still,aswithhispreviousworksthisisastorytoldmorethroughthemassesofpeople–notthroughtheindividuals.
PerhapsthebiggestchangebetweenEisenstein'searlysilentworksandtheselatersoundfilmsisintheirlevelofstylisation.Whilethesilentfilmsmayhavebeenveryvisuallydynamic,thewaytheywerestagedandactedwasessentiallyrealist–thecrowds,theaction,thesetupsalllookedauthentic.IvantheTerribleontheotherhandistheatrical,almostoperaticstentorianvoices,exaggeratedgesturesandoutlandishlookingcharacters.Onethingalongtheselinesthatisconsistentthroughoutallhispictures(andwassometimesatoddswiththerealismofhisearlierwork)isthewayinwhichhecastanddirectedhisactorssoastoleavenocluesastotheircharacter.Whiletheleadroleswerefilledbystrikinglygood-lookingactors,thevillainswereoftenpainfullyugly,andareoftenmadetolookridiculousinthewaytheyact.Lookat,forexample,Ivan'srivalforthethroneVladimir,whomEisensteinturnsintoahalf-witwithavacantexpression.Healsolikestoremindusofanimals–forexampletheconniving,hunchbackeddiplomatwhoresemblessomekindofcrow.
Eisensteinalsoheretakesonanexpressionistlookforthefirsttime–veryenvogueinHollywoodatthetime,butvirtuallyanunknownmovementinSovietcinema.IvantheTerribleissetlargelyindim,grimyinteriors–incontrasttoearlierEisensteinpictureswhichtookplacelargelyoutdoors–sothegrainy,moodylookisquiteappropriate.Hepaysagreatdealofattentiontolighting,withcharactersoftenthrowinglargeshadowsagainstwallsverymuchinthestyleofFritzLangandMichaelCurtiz.
OfthetwocompletedpartsofIvantheTerrible(therewastobeathird,butitwasaxedbythegovernmentduringproduction),Ipersonallypreferthesecond.Theyaremoreorlessidenticalinstyle,butPart1ismadeupofaseriesofshortepisodesandisalittlelessengaging.Thecoronationandweddingscenesareperfectlyconstructed,andthewaronKazanisuptherewiththebattlescenesinAleksandrNevsky.IfindthelatersceneswithIvan'sbrushwithdeathandhisself-imposedexilealittleslow,eventhoughtheyarestillincrediblywellmade.

獲獎情況

1946年Locarno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最佳攝影EduardTisse
1946年Locarno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最佳攝影AndreiMoskvi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