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挽戴安瀾將軍》

戴安瀾:中國遠征軍英勇作戰,在東吁保衛戰中,殲滅日軍5000多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對美國英國等國宣戰。 全詩40字,毛澤東寫於1943年。

作者

現代 毛澤東

詩詞正文

外侮需人御,
將軍賦採薇。
師稱機械化,
勇奪虎羆威。
浴血冬瓜守
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
壯志也無違。


注釋

戴安瀾:中國遠征軍英勇作戰,在東吁保衛戰中,殲滅日軍5000多人。國民黨200師師長,在緬甸抗擊日軍的戰鬥中犧牲,年僅38歲。4月解救日軍圍困英軍7000多人。

外侮:外國侵略者,指日寇。

採薇:即詩經小雅中的採薇。語出《詩經·小雅·採薇》

虎羆:指敵人。

冬瓜、棠吉:緬甸地名。

寫作背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對美國英國等國宣戰。1942年,日本大舉進攻緬甸。應英國政府的請求,國民政府派遣十萬人遠赴緬甸作戰,號稱“遠征軍”。遠征軍先後在同古、仁安羌、棠吉等地與日軍作戰,遠征軍主力第五軍第二零零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因撤退途中遭到日軍伏擊,身負重傷,不幸於5月26日殉國,時年38歲。同年秋,戴安瀾將軍追悼會在廣西全州舉行。毛澤東特撰此輓詩,遙奠忠魂。新中國成立後,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

詩詞鑑賞

整體把握

全詩40字,毛澤東寫於1943年。此詩屬於悼亡詩的輓詩,所悼念之人戴安瀾是國民黨第五軍第二零零師師長,在遠赴緬甸作戰中壯烈犧牲。毛澤東通過這首詩歌頌這位抗日英雄,表達了號召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願望,同時以戴安瀾將軍為代表歌頌了中華民族不怕流血犧牲、前赴後繼的偉大精神。全詩樸實莊重,平整肅穆,用典恰當,對仗工整。

逐句分析

首聯直接寫了戴安瀾將軍受命,慷慨遠赴疆場的原因,烘托出戴安瀾將軍的凜然正氣。頷聯突出戴安瀾將軍所率領的第二零零師的軍威,“勇奪虎羆城”是對戴安瀾將軍生前戰鬥中的英勇善戰的歸納。頸聯述說二零零師在冬瓜守衛戰和棠吉攻擊戰兩次戰役中的光輝戰績。尾聯回到輓詩悼唁的主題:烈士英勇抗日,光輝獻身,壯志未酬,雖死猶榮。

作者簡介

毛澤東,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1893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1976年逝世於北京。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