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文集》

《二月河文集》

《二月河文集》是山西作家二月河的作品之一,2001年2月1日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 二月河

《二月河文集》《二月河文集》

出 版 社: 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1-2-1
字數: 1448000
版次: 1
頁數: 4冊
印刷時間: 2002/10/0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5421012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小說 >> 歷史

編輯推薦

全書共分四卷,《奪宮初政》寫康熙八歲登基同熬拜陰謀篡權的鬥爭;《驚風密雨》寫康熙親政後同“三藩”割據勢力的鬥爭;《玉宇呈祥》寫康熙治黃疏運收復台灣、熙朝出現的興盛局面;《亂起蕭牆》寫晚年康熙擇儲同諸皇子的鬥爭。本書既具深刻的歷史認識價值,又有現實的借鑑意義,更具藝術的撼人的魅力。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到:康熙八歲即位,由順治遺命,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人為輔臣。其中鰲拜居功自傲,專橫跋扈,待老臣索尼病死後,他拉攏遏必隆,處死了不與他合作的蘇克薩哈,更是朝政獨攬,經常咆哮金殿,強制康熙屈從他的意願。康熙十四歲親政,但鰲拜不僅不還政於皇帝,反而結黨營私,拉攏死黨,圖謀弒君自立。康熙自幼聰慧早熟。他一方面秘密拜落第舉人、江南才子伍次友為師,勤奮學習歷朝皇帝的治國經驗;另一方面又以貼身侍衛魏東亭為核心,以習功練武為名,精心挑選、訓練了十幾名年青力士,以待時機清除身邊的最大隱患。

作者簡介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漢族,1945年出生於山西省昔陽縣。高中畢業後入伍,由戰士而及副指導員,1978年轉業南陽市委,現任河南省作協副主席。40歲開始文學創作,致力於建設“帝王系列”,目前已出版長篇系列小說卷,計500餘萬字。
《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出版後曾分別獲得河南省政府優秀文學藝術成果獎,湖北省出版佳作獎,並獲得美國“最受歡迎的海外華人作家作品獎”。其中《雍正皇帝》曾獲“八五”期間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全國優秀暢銷書獎,香港《亞洲周刊》評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之一。香港明窗出版社、台灣巴比倫出版社相繼出版中文繁體字型,韓國車老師語文社等即將出版韓文本。

目錄

守宮初政
楔子
第一回 敝屣江山撒手去 孽海情天路無涯
第二回 皇寺登極內監喝駕 鰲拜圈地輔臣瞞君
第三回 魏東亭風塵會俠女 伍次友煮酒論功名
第四回 康熙帝夜造悅朋店 吳良輔擅擒侍衛臣
第五回 倭赫父子雙受戮 閹宮內侍單遭誅
第六回 興沖沖康熙讀策論 昏沉沉索尼獻遺折
第七回 三臣聯折遭殺戮 鰲拜逞蠻鬧金殿
第八回 鰲公府初議劫宮闈 蘇中堂請守先帝陵
第九回 議政王杯酒倒旗幟 伍先生無心成帝師
第十回 蘇中堂喋血西菜市 伍次友危言動天聽
第十一回 悅朋店史龍彪仗義 文華殿魏東亭受命
第十二回 謀臣計議保皇策 逆種各起屠龍心
第十三回 孝莊後帷幄運籌 魏虎臣途中遇舊
第十四回 史龍彪翻悔皈清室 班學士解疑鰲公府
第十五回 魏東亭登門會提台 蘇曼姑婉言勸書生
第十六回 御花園鰲拜演武 養心殿康熙下旨
第十七回 眾侍衛伴君玩耍 史大俠收徒習武
第十八回 胡太醫診病養心殿 班伯溫贈毒鶴壽堂
第十九回 君臣同游白雲觀 主僕行令破涼亭
第二十回 白雲觀同心續春秋 鼓樓居異志明拆字
第二十一回 廷柱書銘意未盡 夜半報警情腸結
第二十二回 搜尋府只見一池清水 游荒輔偶得數首故詩
……
玉宇呈祥
驚風密雨
亂起蕭牆

媒體評論

二月河告訴你:我的讀書生活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實:儘管一個人沒有上過大學,但他仍然可以成為一名在某一方面有著很深造詣的學問家。

談起歷史小說4卷本《康熙大帝》、3卷本《雍正皇帝》、5卷本《乾隆皇帝》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就想起了二月河這個頗有味道的名字。仿佛就在瞬間,這些長篇突突突冒在我們眼前,散落在歷史中的雪泥鴻爪怎么會演繹出這般奇譎之
色?

了解二月河生活經歷的人則會告訴你,這只不過從側面旁證了一個道理:好的書籍勝過好的大學

今天,已漸學漸有所得的二月河,依然偏戀南陽一隅,或在家看書,或閉門造車。“很多人以為我有什麼秘密的東西,其實,處處留心皆學問。”在不經意間他道出一個緣由,“如果拿我去和歷史學家比賽歷史知識,那我肯定不行;純粹和文學家比賽文學,不算是最強。之所以能有一個比較好的效果,那就很可能跟我讀書有關係。”

1966年高中畢業的二月河正趕上“文革”,上大學自然無從談起,兩年後他參了軍。部隊在大山溝里,抬頭一線天,腳底下三步踩不著石頭。在別人看來,那是一段百無聊賴的日子。二月河做通訊工作,也寫點訊息報導什麼的,但文學作品卻是沒發表過。除了工作,就是看書。“那時感覺是空前的荒涼寂寞,空前的精神飢餓。為了解決這種精神飢餓,便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唐書》、《續唐書》,先秦諸子百家的哲學論文,還有外國名著都是他愛搜尋的;《紅與黑》、《復活》、《安娜卡列尼娜》、《悲慘世界》、《雙城記》、《鍍金時代》、《茶花女》、《基督山伯爵》能撈到的就撈;中國的四大名著,重點讀的就是《紅樓夢》。

“讀書這種東西,不要根據需要選擇,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常常是這樣,你喜歡的正是你需要的。喜歡讀了,就品味品味;不喜歡讀,就是跟你沒有緣分。”一份書緣,使二月河在高中就和《紅樓夢》結識了。“我為它沉迷,憧憬著這種偉大,這種瑰麗。對其中一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研究、分析,包括以後發表的史湘雲、王熙鳳的論文,也都表達了我高中時期一些影影綽綽的想法,想法還沒形成一種觀點,只是感覺而已。”

書讀得多了,有了自己的心得。這時的二月河突然有了一種表現欲:應該找個突破口,發表一些東西。考慮來考慮去,他選中了《紅樓夢學刊》。“我給當時《紅樓夢學刊》常務副主編馮其庸(我也不認識他,姓氏筆劃上他排在第一,前面還帶了個米字號,下面注著常務編委,他又是紅樓夢學會的副會長)寫了一封信,而且附了一篇稿子。信發出7天之後,我就收到了馮先生給我的來信,他說,稿子寫得很好,我已經把它推薦給《紅樓夢學刊》。”

1982年,在上海召開了紅樓夢第三次學術討論會。在這次會議上,二月河第一次見到了馮其庸。馮先生稱他寫的紅學論文“想像豐富,用筆細膩,是小說的筆法。”是啊,不妨試試搞些文學創作。“在這次會議上,我聽到有人說起康熙這個人:8歲登基,14歲親政,16歲智擒鰲拜,28歲平定三藩之亂,30歲收復台灣,修明政治,減輕負擔,使我們中華民族版圖達到空前輝煌。這樣傑出的人物,還沒有一部像樣的文學作品寫他。當時,我腦子一熱,我來寫!會上有出版社、新聞界的朋友,有老專家,也有新秀,大家都沒有怎么認真地看待我這句話,但我是不說就不說,要說那是守信用的!”

寫書是一個繁雜的過程,首先就要蒐集清史資料。《清人筆記小說大觀》、《清朝野史大觀》、《清稗類鈔》……連清人當初的日記統統都蒐集,包括宮廷禮儀、皇帝衣貌檔案、食膳檔案、起居住。“這東西,沒有什麼巧辦法,憑自己的感知、悟性,還有對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的掌握、理解。那時,一斤豆腐多少錢,我都知道,還有純度10%的銀子到99%的銀子怎么識別,皇帝一年360天,什麼時辰穿什麼衣服,這都需要從查資料開始。”

“我不喜歡做筆記,就是做卡片。哪一本書,哪一頁,分類整理,像衣貌檔、食膳檔。有些書不在圖書館,是我在破爛攤、廢品收購站買來的。包括琴棋書畫、一般人家的住宅、官宦人家的住宅、住宅怎么布局、進去以後,怎么確定它的方位。……我這樣寫出之後,沒有專家敢挑我,因為我拿的是第一手資料。大作家姚老考證過我的功夫,我列舉這些書名,他也就知道我的功底了。這些東西需要下很苦、很細、很瑣碎的功夫。但是你又不能丟掉巨觀,又要全方位了解清代政治、軍事、文化、風情民俗、宮廷禮儀,上至帝王之尊,下到引漿賣車之流,你都應該把他學活,需要下一番別人不肯下的功夫。”

沒想著當作家的二月河因讀書而起,很自然、也很模糊就走進了文壇,甚至還寫出書來。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讀書之路,他深有體會,“讀書,是一個驕傲——謙虛——再驕傲——再謙虛的演變過程。讀了幾本書,就感覺驕傲得不得了。這么好的書,我讀到了,你們沒讀到。再讀書,就感覺自己太淺,太陋。再讀,就感覺又有點雄心壯志,再讀一段又感覺自卑了。就在那兒反覆,我不知道反覆了多少回,這會兒回歸到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一種自然狀態,不是專門去研究什麼問題。我感覺這是一種境界,能拿得起,放得下,能讀進去,也能跳出來。”(摘自《光明日報》)

手戴鐐銬的妙曼之舞

“你著永恆而難以把握的唯一
艱沉的步履
就埋在萋萋芳草里”——二月河
90年代前後曾經出現過至今不衰的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熱,在這股熱潮里曾經湧現過不少風行一時的影視作品、歷史小說,比如唐浩明的《曾國藩》、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一時間書店裡占據暢銷書榜的是這類作品,電視螢幕上也是皇帝格格滿天飛,不亦樂乎。評論界和廣大觀眾對於這類作品,褒貶不一。但是能夠做到叫好又叫座的,河南作家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可算是其中佼佼者。
本名凌解放的河南作家二月河,自1988年開始苦心經營他的“帝王”系列,以描述清朝開創“康乾盛世”的前後相繼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艱難創業守業的遺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說行內人開玩笑說,印他的書就好比印鈔票一樣。商業成功之外,他的作品以其恢弘大氣、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通過清朝盛世的治亂興衰勾勒最後一個封建時代的全貌,因此非常受讀者歡迎,坊間流傳甚至連中央領導人也十分喜愛甚至作為如今政治之鑑。
我讀二月河第一部小說是《雍正皇帝》,一氣讀完,真是不忍釋卷。雍正作為康乾盛世的過渡,他一方面接過康熙朝的接力棒,運用他的強有力的統治政策,改正了熙朝弊政,為後來他兒子乾隆統治打好了基礎,不愧一代頗有英名的令主;但是同時,因為他手段毒辣,對人民採取恐怖政策,大搞文字獄,讓天下文人心寒,甚至為鞏固統治連親生兄弟也不放過,又在史書上留下了污點。二月河這三卷文字里,從康熙末年“九王奪嫡”政治鬥爭寫起,一直到他穩定政治、順利交接皇權為止,書里場面可以用影視廣告的台詞說是“大場面大製作”。雍正如何在政治鬥爭里鬥智鬥力,然後採取強硬措施實現統治,這裡面細節千絲萬縷,人物眾多,但是二月河筆下遊刃有餘,官場鬥智驚險刺激,卻有條不紊;時而卻又能信筆閒章,詩詞歌賦信手拈來,上百個人物也是栩栩如生如見其人,這就相當不簡單:既見史學功底,又見文學造詣。至於小說筆法借鑑古典作品,我早懷疑二月河是《紅樓夢》的研究專家,後來見他介紹,果然如此。
寫歷史題材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必要的是深厚的歷史學問:對於歷史上的某人某事,他的事跡評價往往分散於浩如煙海的典籍之中,要一一清理出來已是相當不易,對於整理出來的真偽辨別更是大考功夫;再次是要一定的文學修養,否則乾巴巴貼上標籤的人物,平鋪直敘,平淡無味,如同嚼蠟。所以寫歷史小說就好比是戴著鐐銬跳舞。而二月河的作品無疑是一支妙曼之舞,跳得灑脫自然。
二月河自小喜好讀書,洋洋幾千卷的“二十四史”他是通讀的了,史料嚴謹,更難得他熟知各地風俗人情,詩詞歌賦爛記於胸,所以筆下瀟灑,他往往喜歡將一些野史趣聞穿插在內,增色不小,至於一些文人的文字遊戲、風趣笑話,更是讓人不覺得史書乏味,這也是其作品贏得一般讀者喜好的重要原因了。
我想起當年我讀金庸《鹿鼎記》的情景,廢寢忘食,掩卷興奮莫名,想不到如今讀《康熙大帝》,也讓我進入了這種狀態。我無意將兩者比較,因為畢竟他們是兩個不同的作家(雖說金庸的《鹿鼎記》也被看作是歷史小說),但是這兩部作品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部作品都是寫康熙朝的治亂興衰,均結構恢弘、故事起伏跌宕。相信金迷們看《康熙大帝》一定不會失望,這是更加真實、動人的歷史遺事,從中可以得到更大的啟發。
二月河在《康熙大帝》卷首題云:“你著永恆而難以把握的唯一,艱沉的步履,就埋在萋萋芳草里”,由此可知他創作的目的和宗旨:以史為鑑,在歷史的萋萋芳草里追尋永恆的唯一的足印。現在的這個時代,正是風雲幻變極不穩定的一個時代,種種現象、萬般變化,出路在哪裡?也許答案就埋在歷史的芳草里。二月河作品最大的價值,也許就在於此。
2001年3月1日午

書摘插圖

康熙默默地離開老人。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泛上心頭,他已不再像方才那樣愉悅歡喜。張廷玉深知他的心思,卻不敢說破,只道:“爺,進鎮子了,人多,留點神,車擠馬碰的。”康熙會意地點點頭,街上景致,與二十五前並無多大變化。不過房子多了些。人頭攢動,摩肩擦背,嘈雜的叫賣聲此伏彼起,熱鬧異常。過了一會兒,聽見鎮北咚咚咚三聲炮響,接著隱隱傳來樂聲。人流唿地向北涌去,擠得大人叫孩子哭,回頭對劉鐵成道:“那邊茶館裡還略清淨些,過去坐坐吧。”

“三位老客!裡頭坐——”因人們都去看御舟,茶館裡剩下沒幾個人,只南邊桌上一個中年漢子,衣著齊整,喝著茶,漫不經心地吃著芝麻餅子;臨河西窗下還有三個老頭擺龍門陣,說得十分熱鬧。夥計笑嘻嘻地迎他們進來,拖著長聲說道:“這三位——靠河那邊景致好——老客放心,皇上龍舟早晚得從這裡過,少不了您瞧的!要點什麼茶?雨前?龍井?毛尖,普洱都有!點心來點?”

康熙心不在焉地說道:“隨便來點吧,什麼都成——我坐這裡,廷玉你這邊坐。”劉鐵成站在一旁侍候著。康熙起先只看景致,後來聽隔座一個老者說得有趣,竟聽得入了神

相關詞條

書籍小說雜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