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詩心:中國新詩論集》

《二十世紀的詩心:中國新詩論集》

《二十世紀的詩心:中國新詩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0年3月1日)
叢書名:新詩研究叢書
平裝:35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301170014
條形碼:9787301170014
商品尺寸:22.4x15.2x1.8cm
商品重量:340g
ASIN:B003ES4ILW

內容簡介

《20世紀的詩心:中國新詩論集》作者把詩歌研究理解為對“文學性”的探索、對詩人精神的懷想以及對千載“詩心”的領悟,在對詩歌藝術佳構的精細閱讀以及詩人心靈世界的深入解析中,力求捕捉和傳達內在的詩性,並試圖展示中國新詩百年歷程中的詩學軌跡與精神側影。

編輯推薦

《20世紀的詩心:中國新詩論集》:新詩研究叢書

作者簡介

吳曉東,1965年生,1984至1994年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陽光與苦難》、《象徵主義與中因現代文學》、《記憶的神話》、《鏡花水月的世界》、“從卡夫卡到昆德拉》、《漫讀經典》、《文學的詩性之燈》等。

目錄

北島論
王家新論
漢民族的器皿:顧城的意義
只有一種生活的形式——為蔡恆《誰會感到不安》而作
對烏托邦遠景的召喚
詩人之死
永遠的絕響
燕園詩蹤
關於“後新詩潮”的隨想
漢語詩學的期待
從“散文化”到“純詩化”
“契合論”與中國現代詩歌
現代詩中的象徵主義
淪陷區詩歌的歷史面向
尺八的故事
“遼遠的國土的懷念者”
臨水的納蕤思——中國現代派詩人的鏡像自我
理解詩歌的形式要素——關於現代派的一次閱讀課
李金髮的詩學意義
禪悟與理趣:廢名的《鏡》
20世紀的詩心:林庚
燕京校園詩人吳興華
對自我的探究與追尋——析曹葆華的《無題三章》
荒街上的沉思者——析穆旦的《裂紋》
詩文本中的文學母題
戴望舒的古典意緒
後記:詩心接千載

後記

出於對廢名的偏愛,也喜歡上了廢名喜愛的一些中國古典詩句。
在寫於20世紀30年代的《隨筆》中,廢名稱:“中國詩詞,我喜愛甚多,不可遍舉。”在有限的數百字的篇幅中,他著重列舉的有王維和李商隱的詩句:“我最愛王維的‘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因為這兩句詩,我常愛故鄉,或者因為愛故鄉乃愛好這春草詩句亦未可知。”還有李商隱《重過聖女祠》中的兩句:“一春夢雨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稱這兩句詩“可以說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國絕無而僅有的一個詩品”。廢名對自己的這一略顯誇大其詞的判斷給出的解釋是:
此詩題為“重過聖女祠”,詩系律詩,句系寫景,雖然不是當時眼前的描寫,稍涉幻想,而律詩能寫如此朦朧生動的景物,是整個作者的表現,可謂修辭立其誠。因為“一春夢雨常飄瓦”,我常憧憬南邊細雨天的孤廟,難得作者寫著“夢雨”,更難得從瓦上寫著夢雨,把一個聖女祠寫得同《水滸》上的風雪山神廟似的令人起神秘之感。“盡日靈風不滿旗”,大約是描寫和風天氣樹在廟上的旗,風掛也掛不滿,這所寫的正是一個平凡的景致,因此乃很是超脫。
廢名因為“一春夢雨常飄瓦”而“常憧憬南邊細雨天的孤廟”,我則因為廢名的解讀而愈發感受到晚唐溫李的朦朧神秘。

文摘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王家新是中國乃至國際詩壇上的一個獨特的存在,其特殊性在於,他既在斷續的異域生活經歷中獲得了反思本土的視野,又與故土之間有一種血脈相連的感同身受性。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王家新與北島一類的真正的流亡者構成了區隔,因此,無法把他完全納入流亡者的精神譜系中。儘管有時王家新也賦予自己的身份以想像性的“流亡”內涵,但王家新在詩中更多傳達的是一種自我漂泊感,漂泊在語詞之中,漂泊在內心的孤寂之旅中,漂泊在跨語際與跨文化之間的複雜體驗中。這種階段性的漂泊的域外生活方式使王家新獲得了超越性的視角,以一種有距離的眼光重新深思母語與詩性、個人與社會以及現實與歷史。這種思考又與王家新在域外的孤獨體驗相結合,從而使他的詩思伴隨著對存在的切身性的體悟。然而,當這種漂泊的域外孤旅都以回歸本土而告一段落的時候,一切漂泊中的體悟最終都化為“進入大地,從屬大地”的感受,這種回歸於祖國土地上的棲居之感,恰是那些真正的流亡者們所很難獲得的體驗。
在這一創作階段,王家新賦予自己作為一個詩人的身份定位既是一個僭越語言邊界的“偉大的游離者”①,同時也是一個歷史的承擔者。這種一以貫之的承擔者的姿態,最終指向的是“一個種族的尚未誕生的良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