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十—五發展規劃綱要》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十—五發展規劃綱要》是“十五”期間,廣播電視大學貫徹我國教育事業“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八字方針,落實《2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的要求,以開展教育部部署實施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為重點,大力推進現代遠程教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電大綜合辦學實力得到明顯提高,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的情況下制定的。

一、“十五”期間電大教育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間,廣播電視大學貫徹我國教育事業“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八字方針,落實《2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的要求,以開展教育部部署實施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為重點,大力推進現代遠程教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電大綜合辦學實力得到明顯提高,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成效顯著,開放教育成為電大教育的主流和發展方向。
1.為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實現教育公平做出了積極貢獻,教育質量贏得社會好評。
----開放教育開設專業和招生規模逐年擴大。開設開放教育專科專業42種,本科(專科起點)專業18種。2001—2005年,開放教育招生規模年平均增長率24.5%,2005年中央電大開放教育在校生200.9萬人,占全國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國電大高等學歷教育在校生總數的80%。開放教育累計註冊學生327.1萬人,其中94.5%為在職人員,78%來自地市級以下的基層單位,25.4%來自西部12個省區。至2005年底開放教育累計畢業學生106.9萬人。開放教育惠及中國小教師、部隊士官、農村青年、殘疾人,以及包括西藏在內的少數民族等群體,3000多個教學點遍及全國城鄉,尤其是在農村和西部地區, 電大成為當地開展高等教育的主體,促進了高等教育機會的均衡,推進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為實現教育公平做出了積極貢獻。
----電大畢業生的質量獲得社會好評。2001年,教育部對中央電大開放教育試點項目進行中期評估,結果表明,電大所進行的教學改革和正在探索的新型教學模式越來越得到社會認可,試點專業的學生,尤其是接受“專升本”教育的學生普遍持歡迎和肯定的態度,顯現了試點項目改革的良好勢頭和廣泛的社會基礎。2005年,中央電大在全國電大進行了畢業生追蹤調查。調查的1萬多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思想品德、知識、能力、業績等多方面均給予了較高評價,對電大畢業生質量的總體滿意度達到85%。在調查的1.6萬名畢業生中,26.5%有了技術革新成果,35.8%發表研究成果,58.1%獲得獎勵,49.2%晉升職稱職務,64.0%繼續深造學習。電大畢業生在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電大教育質量贏得社會尤其是社會基層的好評。
2.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教育手段的新跨越。
----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遠程開放教育大大推進了電大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現代化進程。“十五”期間,全國電大用於信息化基礎設施、設備的投入近60億元。與2000年相比,2005年設施設備總值增長2.2倍,當年擁有數字衛星接收機1600台,衛星IP接收設備1400台,教學用計算機近30萬台。中央電大和省級電大建成互聯互通的雙向視頻系統、直播課堂等,各級電大都建有多媒體教室和視聽閱覽室。圖書館基本實現了由傳統圖書館向現代圖書館的變革,初步建成了具有電大遠程教育特色的數字圖書館和文獻保障系統。
----中央電大開發的遠程教學平台、教務管理系統、開放電子公務系統,成為構建開放教育網路教學環境的重要技術支撐。全國44所省級電大和1000多個教學點安裝使用了電大線上遠程教學平台(分校版)。考試系統、遠程接待系統等一系列套用軟體系統,也在教學與教學管理中得到了廣泛套用。
3.教學媒體種類和數量日益豐富,資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中央電大開設800餘門課程,每門統設必修課程均建3種以上的媒體教材。建有文字教材805種,視聽教材4088學時,IP課件2600講,網路課程60門。一大批多種媒體教材獲獎。基於網路的教學資源開發能力和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為全國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提供音像教材800餘小時。
4.加強了隊伍建設,形成了高水平的專兼職教師隊伍。
----2005年底,全國電大專任教師4.5萬人(高級職稱1.6萬人,占35.6%;中級職稱1.9萬人,占42.2%)。在學歷層次上,中央電大和省級電大中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專任教師分別占46.9%和31.8%。
----2005年,全國電大聘請校外教師3.66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31萬人,中級職稱1.85萬人,分別占總數的35.7%和50.6%。其中,1300多位知名學者、教授擔任中央電大課程主講教師和教材主編。
5.探索了面向在職成人的培養方式、方法和途徑,初步形成了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框架。
開放教育推動電大在辦學理念、教育思想和觀念、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管理模式、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
----進一步明確了四個面向的辦學方針和服務於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辦學理念;
----實現了從階段性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觀念的轉變,從傳統校園式教育向現代遠程開放教育觀念的轉變,從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向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的教育觀念的轉變;
----建設了適應成人在職學習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
----構建了學導結合教學模式和系統運作教學管理模式;
----建立了“天地網結合,三級平台互動”的傳輸系統和套用環境;
----建立和完善了貫穿教學全過程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和適應遠程開放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形成了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現實需要為目標,以適合從業人員學習需求的專業和課程為內容,以整合最佳化的學習資源為基礎,以天網、地網、人網合一的學習環境為支撐,以學習者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以嚴格而有彈性的過程管理為保障,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套用性高級專門人才的中央電大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框架。
6.初步形成了以“五統一”為核心、“五要素”為重點的開放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系。
試點以來,始終把教學質量視為電大教育的“生命線”,按照國家規定的高等套用性人才培養目標,堅持教學管理“五統一”制度,提出了以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建設、教學過程控制、學習支持服務、教學管理、系統運作五要素為重點的質量保證體系,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在教學資源建設、教學過程監控、招生及學籍管理、考核評價等方面,初步形成了適應開放教育需要的教學、教務管理制度體系。
----規範教學點和考點的設定,實行動態管理,加強教學過程監控,尤其是關鍵環節的落實,建立完善檢查結果的反饋、通報制度和教學督導制度,並成立了教學督導機構。
7.搭建了教育教學研究平台,遠程教育研究取得實質性進展。
----至2005年底有450個科研課題結題並通過驗收。中央電大及44所省級電大獲省部級各類教學和科研成果獎129項,直接參與獲獎成果研究工作的人員有1600餘人。在第五屆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的評選中,電大獲二等獎3項,中央電大7個項目分獲2005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二等獎。
----中央電大、省級電大及大多數地(市)級電大均設有遠程教育專門研究機構,全國電大專職研究人員逾千人,其中高級職稱約占35%。一個國內規模最大、套用研究最為活躍的現代遠程教育研究團隊正在形成,在推進遠程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電大通過各類學會、協會、研究會、大教研室、研究中心組等協作組織和團體開展多種類型的學術交流活動。全國電大兩年召開一次科研工作會。全國高校遠程教育協會的秘書處設在中央電大,許多省的成人教育協會秘書處設在省級電大。中央電大還舉辦了多次中國遠程教育學術會議。這些學術活動都引起了國內外遠程教育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積極參與。
----中央電大和地方電大通過創辦各類遠程教育學術期刊,共同搭建學術研究平台。全國電大主辦遠程教育專業期刊5種,學報32種。中央電大主辦的《中國遠程教育》雜誌,連續被評為中國教育類核心期刊,成為新聞出版署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央電大出版遠程教育研究專著及譯著90餘部。
(二)非學歷教育培訓發展迅速,教育服務功能不斷拓展
1.非學歷教育培訓穩步推進,服務面向和方式更加多樣。
----與部委、行業、企業組織開展資格證書及崗位證書培訓、新法律法規培訓、創業設計培訓、職工素質培訓等非學歷培訓。2003—2005年,全國電大繼續教育培訓總量582萬人次,超過同期全國普通高校非學歷培訓量的總和。
----為社會提供了大規模、規範化的考試服務。與中國保監會合作,組織保險代理人考試,參考人數339.9萬人次。與證監會合作,組織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參考人數53.5萬人次。與用友公司開展了“ERPI級證”項目考試。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合作,組織了通用管理能力認證考試。
----2004年啟動國家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庫建設。已匯集全國電大、普通高校、行業部委以及國外高校優質教學資源4.3萬件。分散式資源庫系統已在26個省、16個地市電大試用。
2.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服務能力和水平穩步提高。
----中央電大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奧鵬學習中心888個,與21所試點高校建立合作關係,為90個專業的7萬餘名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服務。
----承擔了湖南大學網路學院100餘萬人次的課程考試服務。
----承擔了全國試點高校網路教育8門公共基礎課74.9萬人次的統一考試考務工作。
(三)綜合辦學能力顯著提升,為深化改革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1.廣播電視大學整體辦學實力明顯增強。
----“十五”期間,全國電大高等教育畢業生累計227.7萬人,占全國高等教育畢業生總數(1000萬人)的22.8%。2005年全國電大高等學歷教育在校生266.0萬人,比2000年增加171.0萬人,占全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2300萬人)的11.6%,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1%)貢獻了2.4個百分點。
----中央電大共開設75種統設專業,其中統設成招專業15種,地方電大在中央電大統設專業基礎上共派生500多種專業(方向)。全國電大教職工總數由2000年的6.0萬人增加到2005年底的8.1萬人,其中專任教師4.5萬人、專職教學管理人員1.6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0.9萬人、專職科研人員0.1萬人。
----2005年全國電大學校固定資產209.4億元,是2000年底75.9億元的2.7倍。
----整合和利用優質社會資源的能力和途徑得到進一步拓展,推動了與國內外的合作與交流,提升了辦學能力。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18所普通高校和人事部、勞動部、建設部、中國人民銀行等11個部委(行業)合作,開設專業和課程以及開展非學歷培訓。與TCL企業集團合作成立電大線上公司,開發遠程教學平台,為電大開放教育提供技術支持。
----積極參與遠程教育國際組織活動,並在國際遠程教育組織中擔任重要角色,國際地位和形象不斷提升。中央電大是國際遠程教育協會(ICDE)常務理事單位,2004年當選為亞洲開放大學協會(AAOU)主席單位。與美、英等國家的高校和遠程教育機構合作,廣泛開展人員交流和培訓活動。與英國文化委員會合作,開通“英語通”網站,面向社會公眾免費提供英語學習多媒體平台。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2.電大教育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得到進一步強化。
----電大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在大眾化教育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電大教育作為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實驗,為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創造了許多成功經驗。
----電大完整的、遍及全國城鄉的教學和教學管理網路系統,採用統籌規劃、分級管理、分工協作的運作機制,始終強調聲譽和質量是電大的生命線,成為多快好省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
----進一步強化了面向職業人的教育定位。強化了面向基層、面向行業、面向農村、面向邊遠和民族地區培養人才的辦學方針,將優質教育資源送到教育欠發達地區和教育不利人群,為基層從業人員、農民、少數民族以及部隊士官和殘疾人等群體提供便捷的教育服務。
----堅持辦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增強服務的針對性,秉持開放教育的辦學理念,多層次、多規格、多功能、多種形式辦學,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相結合,為各類社會成員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和條件。
----堅持教學和管理手段現代化。跟蹤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推進電大教育信息化進程,注重提高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套用能力和水平。

二、“十一五”期間的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機遇和挑戰
進入“十一五”,在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中,電大教育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機遇。老齡化社會到來以及老年教育、社區教育給電大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工業化進程和城鎮化進程,和諧社會的建設,使城鄉居民和社會機構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八年開放教育推動了電大教育深層次改革,得到社會認可,電大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電大教育也面臨嚴峻的挑戰。
----來自學歷教育市場的挑戰。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深入進行,面向崗位的套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大;高等職業教育布局調整,不斷向下延伸;隨著國家對遠程教育試點規範管理力度的加大,高校網路教育利用高校教學資源和改革成果,正在形成良性的規模發展。普通高校和普通高校網路教育以強勁的態勢,參與到教育市場的競爭中來。
----來自非學歷教育機構的挑戰。繼續教育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非學歷教育培訓已成為日益活躍的教育競爭市場。在政策的引導下,培訓機構特別是民營機構對市場的定位能力、競爭能力與日俱增,在對市場的準確把握、社會需求的快速回響、項目開發與品牌建設等方面擁有一定的競爭潛力和優勢,成為電大拓展非學歷教育市場的一支強有力的競爭力量。
----來自電大自身的挑戰。在國家整個教育體制改革進程中,電大系統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電大系統的有機聯繫出現了弱化的趨勢,影響了電大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個別地方電大在辦學指導思想上出現偏差,對規範管理和教學質量重視不夠。
(二)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眼於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全局,主動適應社會教育需求和社會成員終身學習需求,按照建設現代遠程教育開放大學的總目標,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行業、面向農村、面向邊遠和民族地區辦學的方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手段,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發揮系統整體辦學優勢,有效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堅持“擴大開放、保證質量、強化特色、打造品牌”的發展方針,為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國家終身教育體系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發展思路
發展總體思路是:理念引導、定位先行、固本培元、度勢發展。
----對社會倡導“學習是穩定工作的保障、學習是把握自身命運的基石、學習是現代公民的生活方式”的理念。在電大內部,倡導“聲譽和質量是電大的生命線;優質服務是電大的立校根基;強化開放與系統建設是電大的未來;系統高效運行是電大的保障”的理念。
----電大的機構定位是政府舉辦的新型高等學校。電大的社會定位是全民終身學習的支柱,學習型社會的平台。電大的辦學定位是學歷與非學歷並重、辦學與服務並舉。電大的人才培養定位是職業人的教育、套用性人才的培養。
----做好學歷和非學歷教育,搞好遠程教育公共支持服務。做強做大電大開放教育,培育電大教育和服務市場。結合建設和諧社會和學習型社會的需要,深入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條件下職業人教育與培養的模式探索,全面推進電大教育改革與發展,建設國家現代遠程教育開放大學,成為國家終身教育體系的主體。
----認真研究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和電大教育面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對電大教育的關心、理解和支持,為電大教育創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主要目標
1.發展總體目標
----電大系統建設成為具有國內一流的遠程教育基礎設施、一流的遠程教學資源、一流的遠程學習支持服務、一流的遠程教育研究水平、一流的遠程教育隊伍的現代遠程教育教學系統,綜合辦學實力居於世界遠程教育開放大學前列。
----中央電大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高等學校,建設成為現代遠程教育開放大學和國家遠程教育中心;省級電大作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屬高等學校,按照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建設成為當地的遠程教育中心;地、縣級電大建設成為當地的遠程教育基地和社區教育中心。
2.具體目標
----開放教育年均註冊學生50萬人左右,其中本科(專科起點) 20萬人、專科3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年招生規模20萬人。建設40個本科專業(其中30個專科起點本科專業,10個高中起點本科專業),100個高專高職類專業,10箇中專專業。其中確定10個本、專科重點專業,形成5個特色專業,探索聯合學位制度。
----非學歷培訓年均350萬人次以上。
----建成開放教育1000門課程的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建成非學歷培訓項目(課程)教學資源1000種。
----中央電大專任教師達到240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占70%(正高級20%),45歲以下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占85%以上。培養20名左右專業學科建設帶頭人,20名左右國內有影響的遠程教育教學專家,50名左右在電大系統有較大影響的中青年骨幹教師。
----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在各地設立2000個學習中心(其中示範性學習中心50個)。國家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庫收錄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100萬件以上。
----建設覆蓋全國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信息化校園。建成中央電大聯通省級電大的虛擬專網和遠程接待系統。構建面向學生和家庭的衛星電視課程播出系統。整合教學和教學管理的各種套用系統,實現各系統間的數據互聯互通。為學生提供基於移動代理的個性化學習服務。

三、主要措施

(一)實施六項工程
1.電大系統建設推進工程
----由教育部制定有關廣播電視大學的規章, 明確各級電大的定位、職責分工和主要任務、各級電大的管理體制、職能和設定標準以及人員編制、經費投入等,強化中央電大對省、地、縣電大引領和支持服務的功能。
----改革系統管理模式,進一步增強電大系統的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由教育部制定關於推進開放教育的若干意見,增強中央電大對電大系統開放教育的調控力度。通過評選、表彰等措施,推廣地方電大教育、教學工作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對縣級電大的建設進行統籌規劃,提高縣級電大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的綜合能力。繼續實施縣級電大援助計畫。加大對西部地區電大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強西部地區電大及基層電大綜合辦學實力。組織和協調東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電大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口援助、交流與合作。
----以系統完整性為前提,加強系統互動。建立聯絡通暢、反應快捷、辦事高效的應急處理體系。成立中央電大校務委員會。成立電大改革發展諮詢委員會,對電大系統辦學過程中的熱點問題進行諮詢和研究。
----以開放理念為先導,擴大合作辦學範圍。整合各級電大優質師資和教學資源並實現共享。擴大與行業、部委合作辦學,充分利用其教育培訓機構及實踐教學基地,建立若干行業、系統學院,為建設學習型行業、系統服務。中央電大和省級電大共建示範性、實驗性學習中心及中央電大學院。與國內外企業合作,引進資金、技術和產業運作機制。
----以政府支持為保障,促進電大持續穩定發展。加強與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聯繫,積極爭取政策、資金和項目。對於地方電大在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認真進行立項調研並及時向相關部門提出建議。
----以增強活力為核心,推進內部管理改革。調整機構設定,最佳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果。建立健全全員崗位聘任制,建立教師工作量制度,完善績效考核制度,進一步推進分配製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將內設的教學部組建為學院,推進學科及專業建設。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建立和完善教學運行機制。
2.課程平台搭建工程
----以課程開放和完全學分制改革為切入點,搭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滿足學習者自我設計和終身學習需要的模組化、多層次、多通道的立體化課程平台。
----課程平台提供中專、大專、本科及研究生等多層次的學歷教育課程和崗位培訓、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等多種類型的非學歷教育課程(項目),供學習者自主選擇,實現不同學習層次間有機銜接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溝通,不斷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潛在的學習需要。
----改變傳統的剛性專業教學計畫模式,建立體現開放教育完全學分制和自主選課特點的專業規則,以使學習者有更多的課程選擇空間和學習途徑達到自我設定的學習目標。
----通過課程平台建設,構建主動適應社會經濟和電大發展需要,多學科並舉、本科與專科並重、專業教育與證書教育互補,結構最佳化、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和證書體系。打造具有遠程教育特點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
----制定課程建設規範,完善課程建設規程與流程,強化課程評價標準。堅持名師名課原則,充分利用社會優質教育資源,建設精品課程,同時按照學科專業、課程特點、辦學類型及媒體種類,形成優質課程及多種媒體教學資源系列。
----新建200門課程,改造、整合200門課程,引進100門課程。建設100門網路課程、200個多媒體課件。開發、完善一系列與各專業配套的實踐教學軟體及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到2010年,中央電大課程資源庫中的課程門數達1500門,其中通識課程100門,優質課程500門,國家和省部級精品課程50門。
----通過嚴格的認證、評價,引入競爭機制和貢獻機制,共同建設中央電大課程平台,推進電大系統專業、課程、師資的共建共享和分類指導與管理。
----完善課程註冊和學分管理制度,建立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雙向互動機制。推進學制改革與學期改革,加快“隨時接受學生註冊入學和進行課程註冊學習”專項試點研究與實踐。同時,通過開展“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教師教育、信息技術、通識課程等試點,為全面建設和完善課程平台積累經驗。
----立足於鞏固評估成果,著眼於開放教育發展需要,進行針對性實驗和重點攻關,培植典型,形成示範,推廣套用。加強中央電大學習中心和教學實驗基地建設,強化其實驗性和示範性作用。
3.教學質量保證和學習支持服務強化工程
----圍繞質量保證“五要素”,突出教學管理的嚴格、規範以及教與學雙向作用的及時、有效,完善具有電大開放教育特點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
----按照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制定並完善教學資源建設、教學過程管理、學習支持服務、技術支持保障等方面的質量評價標準和規範。
----加強教學全過程的管理與監控。研究落實開放教育擴大開放、向下延伸的質量保證措施。強化誠信教育,實行考風、考紀責任承諾制。
----完善教學檢查、督導和評估制度。常規檢查與專項檢查、網上檢查與網下檢查、全面檢查和個別抽查相結合,形成教學質量保證閉環系統。完善教學檢查評價指標,規範教學檢查的工作流程,切實保證巡教、巡考、抽查、抽考質量。強化教學督導的作用,嚴格執行年報年檢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各類教學評估,每三年開展一輪課程評估、每五年開展一輪專業評估。
----建立和健全學生及教師廣泛參與的教學評價反饋與教學過程管理機制。拓寬和疏通信息反饋渠道,重視評價反饋數據的分析、利用,並將評價結果作為對幹部、教師考核的基本依據之一。開展畢業生追蹤調查,及時評價和反饋人才培養質量。
----以提高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試一體化設計水平及命題質量為重點,推進考核內容、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的改革。深化基於網路的課程考核改革,形成符合成人在職學習和遠程開放教育特點的學習測評體系。
----加強系統協作,共同做好學習支持服務工作。制定學習支持服務標準和質量評價體系,規範學習支持服務行為,提高服務水平。
----加強教學過程中學習支持的針對性設計,強化教學過程設計方案的落實與反饋,加強學習過程的管理與跟蹤,突出對學生的導學與助學服務,拓展學生心理諮詢、畢業後繼續教育等外延服務。
----建立主動服務和高效服務的制度和機制,提高主動服務意識、高效服務能力和教學支持服務水平。重視學生權益保護,建立學生申訴、投訴處置制度,通過互聯互通的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接待系統等多種方式和渠道,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映的相關問題。
4.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工程
----根據國家教育體制改革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發展方向,開展電大系統社會化公共服務的發展戰略研究。
----推進學習中心標準化和規範化建設。建立符合ISO9000質量管理標準的服務模式、管理體系和學習中心連鎖運營的市場機制,達到運作和服務的高質量、高效率、規範化、標準化和低成本。
----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學習中心建設。根據社會需求和生源市場狀況,將合作高校數量增加到50個左右,為學歷教育服務的學生規模達到50萬人,非學歷教育服務規模達到150萬人次。
----組織實施教育部“數位化學習港與終身學習社會的建設與示範”教學改革項目的研究和實施。建設20個左右示範性數位化學習中心。通過典型套用示範,研究並提出數位化學習港的總體框架;探索數位化學習港公共服務與管理模式、運行機制、質量保障和監控機制的典型實踐模型。
----組織實施科技部“數字教育公共服務示範工程”項目。引入企業管理理念和市場運行機制,採用創新的商業運營模式,形成廣泛的第三方服務,探索新型電子商務模式、數字內容互動模式、數字教育與學習方式、社區服務等多種服務與管理模式。
----組織和推動項目參與單位研製數字教育資源集成與共享、知識處理與服務、公共服務平台接入與運營和質量監管四項關鍵技術,集成新一代數字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實現20TB數字教育資源的整合、管理、存儲、傳輸、使用,面向眾多資源提供方和200萬規模的學習者,實施各種基於網路的教學、管理和服務活動,並承載100萬以上用戶的同時訪問。
----繼續做好為全國網路教育部分基礎課統一考試考務工作,拓展社會考試等多種類型的教育服務。
5.隊伍素質提升工程
----制訂全國電大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加強教師培養和交流。以整合全國電大系統的優秀教師為主體,並適當引進知名專家作為學科帶頭人,建設高水平的電大系統專任教師隊伍。
----制定並落實中央電大教學、管理、研究、技術隊伍建設規劃和相應的管理辦法。通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方式積極引進和選拔人才,採用特殊政策聘用優秀人才。
----提高學歷層次,鼓勵在職攻讀研究生學位或進修研究生課程。到2010年,45歲以下專任教師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占85%以上。開展教學和學術交流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勵和支持教師向“雙師型”發展。
----最佳化教師隊伍的職稱及年齡結構,形成合理的學科及專業建設梯隊。逐步建立重實績、重貢獻、向骨幹教師和重點崗位傾斜的分配製度和激勵機制。
----建立和完善兼職教師聘用、管理和考核制度,有效管理和使用好兼職教師。充分發揮客座教授和講座教授的學科指導作用。
----加大培養、培訓力度。實施中青年骨幹教師、學科專業建設帶頭人和遠程教育教學及管理專家的培養計畫。實施中央電大學者獎勵計畫。完善與地方電大和其他遠程教育院校定期互派訪問學者制度。建立定期交流掛職和輪崗制度。重視繼續教育及崗位培訓,實行全員持證上崗制度。
----制定學科研究規劃,創新科研團隊組織方式,建立開放的學科研究平台。建立健全學科指導委員會,組織制定學科建設規劃。鼓勵和支持教職工承擔國家、部委和學校相關重大科研項目研究。辦好學術刊物,搭建遠程教育學術交流平台。
----依託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和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等學術平台,發揮高校遠程教育專業委員會的學術組織功能,積極開展遠程教育學術交流。
6.信息化校園建設工程
----制定並實施廣播電視大學信息化建設規劃,推進廣播電視大學信息化建設進程,形成覆蓋全國的信息化大校園。完善“天網地網結合,三級平台互動”的網路教學環境,進一步加強與遠程教學模式、管理模式相適應的信息化設施建設,構建適合學生開展個別化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
----與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教育技術分技術委員會(CELTSC)合作,推動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國家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套用工作。
----推進網路升級改造和虛擬專網建設。進一步升級、改造和最佳化各級電大的計算機校園網、擴展網路出口頻寬。中央電大與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及公網的出口連線均達到千兆。建設電大虛擬專網。
----建立一站式服務系統。整合三級教學平台和教務管理系統、開放電子公務系統及其他套用系統,構建面向學生、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一站式服務系統和統一的門戶訪問網站。
----加快遠程接待中心、點播中心、教研中心、實驗中心的建設。在省級電大建立區域性遠程接待中心,並通過虛擬專網與中央電大遠程接待中心繫統互聯互通,形成面向學生統一服務的遠程接待中心繫統。
----建設數位電視資源資料庫。結合國家實施數位電視改造計畫,建設適應電大教學播出需要的數位電視資源資料庫,並滿足電視資源的存儲、檢索等需要。
----建設國家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庫,收錄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100萬件以上。完善相應的功能,強化資源庫對教學平台的支撐功能。在電大系統、普通高校及其他遠程教育機構推廣套用分散式資源庫系統1000家以上。
----充分利用各級電大圖書館資源和遠程教育資源庫資源,建設全國統一的分散式數字圖書館和資源共享服務系統。
(二)推展六項計畫
1.證書教育推進計畫
----通過引進、共建、自建等多種方式,建設系列化的證書教育資源,形成與學歷教育互補的證書教育體系。
----通過學分當量替換、雙證書教育、在崗可測性成果認證等多種途徑,進一步加強學歷與證書教育的結合,探索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溝通的模式。
----配合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勞動準入制度的實施,積極開展多種崗位培訓項目,為在崗人員知識和技術更新、勞動力崗位轉移、再就業等提供教育培訓服務,年培訓規模達到200萬人次。
----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參與學習型行業和學習型企業的建設,共同開發適應從業人員崗位職業需求的證書教育項目。重點抓好首都職工素質教育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的開發和全國推廣工作。
----開發利用電大優質課程資源,建立相應的認證標準和體系,培育中央電大證書教育品牌。
----建成“職業教育培訓網”,為電大系統的雙證教育提供資源支撐服務。整合勞動部職業資格培訓與認證服務,建設基於遠程教育模式的職業教育培訓平台。建成“中央電大教師教育網”,為教師職後培訓提供資源支撐服務。
2.特定人群教育發展計畫
----穩步擴大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試點範圍。適時推出新課程、新專業,進一步完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課程平台。設立“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獎勵基金,獎勵品學兼優的農村貧困學生。
----堅持辦好中國燎原廣播電視學校。加強以現代農業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教學資源建設工作,在保證電視台節目播出的同時,整合利用資源,為“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提供服務。
----積極開展農村中國小教師遠程教育。面向農村邊遠地區中國小教師實施本、專科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中央電大開放教育專業每年接受20萬名以上中國小教師註冊學習。根據農村中國小教師的實際需求和學習特點,建設一批遠程教師教育特色專業和課程。非學歷培訓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國家教師教育培訓規劃要求,主要開展面向農村中國小教師及校長的全員培訓項目,重點是新課程培訓和配合教育部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的教育技術套用培訓。
----積極參與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的工作,與師範大學及其他教師教育機構合作,共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要為“教師網聯”提供遠程教師教育優質公共課程資源,重點建設適宜於農村中國小教師遠程學習的課程資源,尤其是衛星電視課程。發揮電大系統的優勢,為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的遠程教師教育和參加學習的中國小教師提供教學支持服務。
----積極開展部隊士官遠程教育。配合《全軍2006年—2010年在職科學文化教育規劃》的實施,按照部隊人才的需求及士官自身發展的需要,加強與部隊院校的合作,加快建設一批適應部隊實際需要、具有部隊特色的專業及課程,逐步形成適應部隊需要的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並將學歷教育和崗位培訓、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等非學歷教育結合起來。依託部隊的信息化設施,搭建天網、地網和軍網有機結合的“綠色通道”,把優質教學資源送到軍營。
----積極開展殘疾人遠程教育。針對殘疾人學習、就業的實際需要,與中國殘聯合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手段,面向全國殘疾人開展高等專科、本科學歷教育,以及崗位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等非學歷教育,為殘疾人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及職業培訓的機會,滿足殘疾人日益增長的學習需要,為提高殘疾人平等、充分參與社會的能力,開闢一個新的途徑。積極探索殘疾人遠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模式、管理模式,在專業和課程設定、資源建設、學習支持服務等方面逐步形成殘疾人遠程教育特色。
----利用電大開放教育資源,支持少數民族教育,促進民族團結、民族進步。通過與普通高校及地方電大合作共建,為少數民族雙語教學提供專業及課程資源,探索適應少數民族教育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搞好維漢雙語教學專業建設。發動電大系統力量,並積極爭取系統外的支持,辦好中央電大西藏學院。
----實施特定人群教育發展專項援助計畫。
3.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改革計畫
----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廣播電視大學系統中等職業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大投入,加強廣播電視大學系統中等職業教育機構的基礎能力建設。進一步健全各級廣播電視大學中等職業教育機構的設定,充分發揮系統辦學優勢,強化遠程職業教育特色。
----結合“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的實踐,繼續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積極開展半工半讀試點工作,努力探索並初步構建具有遠程職業教育特色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積極面向廣大國中畢業生、城鎮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城鄉在職職工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培訓,努力促進職業教育向廣大農村、西部和邊遠地區延伸,多種形式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4.對外合作與交流計畫
----以聯合辦學、資源共享為重點,與國(境)外品牌教育機構開展多方面合作,引進電大當前和今後發展亟需的優質課程資源和教材。按照國際慣例與標準,向國(境)外教育機構輸出具有電大特色的教學資源與課程。
----積極開展遠程教育學科研究等方面的對外學術交流和人員互訪。
----建立相對完整的對外漢語教學體系,以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建設、推廣與套用為主,同時開展師資培訓、短期漢語培訓等業務。積極進行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做好密西根州立大學孔子學院資源建設工作,完成20門國中、高中和成人網路課程建設;將合作模式、教學資源向全球推廣,申請設立網上孔子學院。繼續做好美國Scola衛星電視網全中文教學頻道工作。
----積極參與國際遠程教育協會(ICDE)、亞洲開放大學協會(AAOU)等國際遠程教育組織的學術活動並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擴大電大在國際遠程教育界的影響,提升電大在國際遠程教育領域的地位。
5.社區教育推展計畫
----從電大定位和發展戰略角度,設計和規劃電大社區教育,明確廣播電視大學在社區教育中所應承擔的任務。
----爭取教育部和有關部委的政策支持和業務指導,積極參與教育部社區教育實驗示範區的試點工作及社區教育標準和規範的制定工作。積極參與基層社區教育中心的能力建設工作。
----建立相應組織機構,確保電大社區教育有序推進。成立中央電大社區教育諮詢委員會等機構,為開展社區教育提供決策支持和業務指導。
----發揮電大系統辦學的優勢,積極推動電大系統全面進入社區教育,依託電大建立各級社區培訓學院(或教育中心),探索電大社區教育的教學模式、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
6.電大文化建設計畫
----開展全系統教職員工專題討論,深入研究遠程開放大學的文化特徵和構成要素,共同制定並實施電大文化建設方案。
----貼近社會平民,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對電大系統形象進行整體設計,形成統一的包裝品牌,樹立電大的統一社會形象。運用好網路、廣播電視、刊物等有效載體弘揚電大文化,宣傳電大精神。
----系統總結電大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概括凝鍊電大文化精髓,豐富電大文化內涵。
----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指導,倡導開放、自主、勤奮、誠信精神,建立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和諧電大。
----改革完善規章制度,形成以人為本、嚴格規範的制度體系,創建有電大遠程開放教育特色的制度文化。
----充分發揮工會、婦聯、團委、學生會等組織的作用,在全國電大系統內開展具有電大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動,增強系統的凝聚力。
----規劃建設網上虛擬校園,構建網上電大文化社區和交流平台。在各省級電大校友會的基礎上,建立全國電大校友會。

教育法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