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男人和女人》

《中國的男人和女人》

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易中天教授、參考了十幾本中外學術專著、結合他的長期研究、寫出了一本《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在這本書的封面上印刷的評價是“中國兩性問題最精彩的總結”,是“對中國文化中的男女問題進行的一次全面檢討”,而且“以輕鬆幽默的語言,對中國兩性關係,婚姻制度,男女形象及人格進行了深刻剖析。全書涉獵多種學科,援引大量史實,是以隨筆體優美文風創作學術性專著的典型範例。”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副標題:品讀中國書系之三
《中國的男人和女人》
《中國的男人和女人》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03-03
頁數:305
定價:22.00
裝幀:平裝
叢書:品讀中國書系
ISBN:9787532120178

內容

本書的寫作,除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最重要的指導性參考書外,許多研究這一問題的著作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中最主要的有:福柯《性史》,莫里斯《裸猿》,唐娜希爾《人類性愛史話》,費孝通《生育制度》,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閩家胤主編《陽剛與陰柔的變奏》,吳詩池、李秀治《中國人的婚姻觀與婚俗》,姜緒源《中國妻妾》,孔慶東《青樓文化》,其中尤以劉達臨先生的《中國古代性文化》資料最為翔實,極具參考意義。此外,還引用了周國平《守望的距離》和楊東平《城市季風》兩書部分觀點。限於本書體例,參考引用部分不能一一註明,只能依照國際慣例,開列書目在此,並致謝忱。
本書主要是寫給普通讀者而非專家看的,許多觀點都未能深入展開論證。讀者如有興趣深究,請參看拙著《藝術人類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和《閒話中國人》(華齡出版社1996年版)。
本書除對中國人的兩性狀態和兩性關係進行了描述和剖析外,第三章還對人類和中國人兩性關係的歷史用作者自己的眼光作了回顧和檢討,第九章則對男女關係以及愛情、婚姻、家庭、人性等問題發表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為僅僅只是作者自己的回顧和檢討,作者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所以並不強求讀者同意。知我罪我,一任諸君。

愛情有沒有道理可講?

易先生把男人不“懂道理”和女人“不講理”看成是影響男女愛情和婚姻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在書中說“其實不是女人不講道理,而是男人不懂道理。男人們不懂,世界上的事情有許多,並非每件事都要講道理。隨便舉個例:一男一女兩個人,一見鍾情,愛得死去活來,有什麼道理呢?沒有。然而卻是事實。事實上,很多的人愛上另一個人,都不大講得出道理。相反,一個人,如果能振振有詞地講出愛的道理來,他之所謂愛是否真實,反倒要打一個折扣。”
上面這段話如果出自愛情小說作家的筆下,自然毫不奇怪,但是出自如此嚴肅的學術專著,就不得不令人詫異了,尤其是出自易先生的筆下,就更加令人納悶了。易先生能在這本書中清楚告訴讀者為什麼夫妻之間會沒有愛情,為什麼妓女和才子之間會產生真正的愛情,甚至連什麼是“戀”,什麼是“愛”都分析得頭頭是道,卻忽然告訴我們“愛”是講不出道理的,難道易先生在這本幾十萬字的專著中不是在為我們分析“愛”的道理嗎?
“一見鍾情”沒有道理可講嗎?有國外的研究資料說有道理可講。研究資料說,當我們的愛情意識覺醒以後,就會根據我們的生活環境和受教育的情況,逐漸在潛意識中形成一個理想愛情對象的模型,當現實生活中一旦出現了一個與我們潛意識中的理想愛情對象的模型非常接近的人,這時候我們的潛意識就會被激活,並告訴我們的大腦說——這個人就是你要找的理想愛情對象。於是一見鍾情就產生了。
中國人比較實際,所以魯迅先生說“焦大決不會愛上林妹妹。”法國人比較浪漫,所以雨果先生讓卡西莫多愛上了艾斯梅拉達。這裡面的“愛與不愛”,難道沒有道理可講嗎?顯然不是。所以我認為,每一位真正懂得愛情的人一旦愛上了對方,都是非常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愛上對方的,也對愛的理由清清楚楚。只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不善於用語言完整表達,所謂“茶壺裡煮餃子,有貨倒不出”,有些人是不方便表達,所謂“瞎子吃餃子,心裡有數”,而有些人則是故意“王顧左右而言他”,所謂“掛羊頭,賣狗肉”。事實上,“愛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講的”這句話,正在成為一些人假借愛的名義去欺騙別人的最有效的工具。
所以我覺得婚姻中的中國男人和女人之所以不和諧,主要原因不是男人不懂道理,也不是女人不講理,主要是大多數男人和女人還沒有真正懂愛情是什麼,還沒有搞清彼此對心目中的愛情標準是不是一樣。一對夫妻對愛情的理解越接近,這對夫妻就會越和諧,一對夫妻對愛情的理解距離越大,彼此的不和諧就越大。

男女對愛情不一樣嗎?

易先生認為,男女對愛情是不一樣的,其主要觀點是“生育是一種愛的事業,所以愛天然地屬於女人。”“愛情的出現首先歸功於女性。道理很簡單:在原始社會,和動物界一樣,性選擇的主動權是掌握在女性手裡的。如果女性性選擇的原則是愛,那么,男人便不能不去學會愛。”“一般地說,女人對愛情成功的看重,更甚於男人。”
根據易先生在書中前八章的介紹,我們實在很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首先,生育不是一種愛的事業,因為動物也有生育,但動物沒有愛情,那只是一種本能,當人類產生了感情之後,生育可能為女人帶來比男人更加深刻的親情,但不能因此就可以斷定也能產生愛情,更不能因此就斷定愛情天然地屬於女人。
其次,易先生認為愛情的出現歸功於女人是因為在原始社會女人掌握有性選擇權。這個觀點存在兩個問題,其一,只要我們觀看過獅子怎樣選擇配偶就會發現,雖然有幾頭雄獅為爭奪一頭雌獅而拚命搏鬥,從形式上看,是雌獅有性選擇權,但從本質上看,選擇權依然在雄獅手裡,那頭雌獅只有被選擇權。其二,易先生在書中曾明確告訴我們為什麼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家庭中無法出現愛情,現在卻忽然告訴我們,原來在原始社會人類就已經出現了愛情,這實在有點不可思議。易先生在解釋,為什麼中國的封建社會真正的愛情往往產生於妓女和才子之間的時候,明確地告訴我們:“愛是以平等為前提的。”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愛情是直到人類社會出現了真正的男女平等關係之後才出現的。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西方社會愛情的普遍出現遠遠早於中國社會。
如果我們承認男女的真正平等是愛情產生的前提,我們就沒有理由相信,愛情會由女方或男方單獨發現。也就沒有理由相信,愛情對女人或對男人更重要一些,從理論上來說應該是一樣的。
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能經常看到一些女人比男人更加看重愛情的現象,比如女人經常說“我們女人只要有愛情就夠了,可你們男人除了愛情之外,還要事業。”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女人比男人更看重愛情,只能說明這個社會還沒有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因為只要女人和男人一樣既追求愛情,也一樣追求事業,那么她們對愛情的看重與男人有什麼不同呢?尤其是在這樣的職業婦女正一天天增加的今天,我們更加看不到女人比男人更加看重愛情的任何理論根據。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男人比女人更看重愛情的想像,比如許多女人剛剛還在信誓旦旦地表白,“我只要擁有愛情就夠了”,可是轉眼間就會對男人說,“我也是女人呀,只有愛情沒有婚姻和家庭怎么行?”可見女人並不是我們想像得那樣只要愛情就夠了。

婚姻原本是為愛情而建立的嗎?

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易先生則說“婚姻原本是為了愛情而建立的”。我覺得這兩種觀點都是對愛情和婚姻的一種偏見。易先生在這本書的前八章中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上來看,是先出現了婚姻,後出現了愛情。依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原始婚姻的出現與愛情毫無關係,原始婚姻不是為了保護愛情不受侵犯,而是為了保護老婆等私有財產不受侵害而出現。
“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理的婚姻”的觀點是愛情出現之後才被人們提出來的,可以看成是人們對現代婚姻的一種理想模式。`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沒有愛情的婚姻已經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而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直到今天還依然是一個非常不普及的理想。原因很簡單,因為愛情是比婚姻更高級別、更高層次的男女關係。
如果我們承認人類的文明程度不達到一定的成都就不能產生婚姻、不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產生愛情,那么似乎也不得不承認:人的素質和修養不達到一定的層次也不可能擁有愛情。換句話說,在現階段,愛情不可能成為所有人婚姻的基礎。就算所有人的素質和修養都達到了可以擁有愛情的程度,也由於每個人對愛情理解的差異,使得愛情無法成為所有人婚姻的基礎。所以對於那些自認為婚姻成了他們愛情墳墓的人,其實是從開始就不曾擁有真正的愛情,最起碼不曾真正擁有彼此都能接受的愛情。我曾在許多場合多次重複過一句話:“連死亡都不可能成為愛情的墳墓,婚姻又怎么可能成為愛情的墳墓呢?”
由此可知,男女之間一旦確立了真正的愛情關係,有沒有婚姻這張紙都並不重要。只是,由於我們目前還無法確認彼此的這份愛情是否是真的,所以才需要婚姻來保護。人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地考慮:“就算結婚前得到的愛情是假的,最起碼還可以獲得一份婚姻”。相反,就算結婚前的愛情不十分牢靠,對於一對懂得愛情的男女來說,婚姻不但不會損害這份愛情,甚至還可能培養和產生出更加熱烈的真正的愛情。這從理論上說,婚姻等於是為男女雙方提供了一個更加清楚了解對方的機會。
所以個人覺得,在現階段,盲目地宣傳“婚姻必須以愛情為基礎”是不切實際的,這樣的宣傳不但不能有助於人們提高對愛情的認識和理解,也不可能有助於提高婚姻的質量。我們應該有勇氣告訴人們: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並不是唯一合理的婚姻,更不是唯一可以獲得幸福的婚姻。沒有愛情的婚姻同樣可以獲得幸福,因為愛情只是一種精神生活,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這種精神生活,將這種精神生活強加在所有人的婚姻上,只會給那些不需要這種精神生活的人們帶來意外的苦惱。

家庭比愛情更重要嗎?

易先生說“婚姻是否成功,不僅在於婚姻中是否有愛,更在於由此婚姻而建立的家庭是否和諧美滿。”又說“的確,對於婚姻而言,家庭也許是比愛情更重要的東西。愛情是婚姻的理想目標,家庭則是婚姻的現實目標。”
我覺得易先生在這裡表達的“愛情、婚姻、家庭”的概念有點含混不清。從人與人的關係角度來看,愛情關係是男女之間的精神感情關係,婚姻關係是男女之間的法律關係,家庭關係是比婚姻關係更加複雜的感情關係、法律關係和血緣關係的總和。
如前所述,愛情既然並不是婚姻的必備條件,所以婚姻是否成功,並不受有無愛情的影響。事實上,許多沒有愛情的人們同樣擁有非常成功的婚姻,對於那些根本就不懂愛情也不需要愛情的人來說,沒有愛情的婚姻甚至更加適合他們。比如對“視妻子為衣服”的劉備來說,有沒有愛情,根本不影響他的婚姻是否成功。只有對那些真正懂得愛情,並渴望追求愛情,卻選擇了無愛情的婚姻的人來說,有無愛情才會成為衡量婚姻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問題是,對於一個真正懂得愛情又渴望愛情的人,他會不會選擇沒有愛情的婚姻呢?
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就會發現,許多發達之後尋找婚外情的人們,其實與愛情沒有絲毫關係,只不過是在利用他們的成功來滿足他們的私慾,並顯示他們的成功而已。比如“包二奶”現象,其本質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男人享受青春美色的欲望,另一方面是為了現實男人的成就感。儘管這些男人也會打著愛情的旗幟,但實際上與愛情毫無關係。另一方面,如果一個男人真能成功做到“家中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我們可以說這個男人不講道德,這個男人與太太沒有愛情,但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個男人和太太的婚姻是成功的。
至於家庭重要還是愛情重要,很難從理論上得出一個統一的觀點。如果從家庭的角度來說,家庭當然比愛情更重要,事實上愛情只是家庭的一部分,是局部與整體的關係。但是如果從愛情的角度上來說,愛情就會比家庭更重要,事實上許多人為了愛情可以拋棄家庭,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為了愛情而拒絕家庭的產生,比如丁克家庭,周末夫妻,兩地分居,乃至同居不結婚等,對他們來說,“家”已經與傳統意義的家完全不同,“家”只不過是一座共同生活的房子,這樣的家與愛情相比顯然已經微不足道。

易中天處世及系列作品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從事文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其主講的“漢代人物風雲”、“易中天品三國”系列首播即獲熱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