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棄家園》

基本信息

有過的感想、感懷,甚至還開口就可以講述的故事,這些都真實發生過嗎?
以通常的散文的理想,大概是記述真實人生和情懷。但人在成長改變,環境在變化。時過境遷,人也會懷疑起自己曾經的願望、想法乃至經歷。但是,若像普魯斯特說的“人們在時間中占有的地位,比他們在空間中占有的微不足道的位置重要得多……”或者只有記憶是可以依賴的,甚至,追憶比生活本身更可靠?
在異國生活十幾年後,我了解自己終興地告別,那些對於我曾是事關重要的東西,以及另一些被忽略,後來又重新閃現的過去。生活中孰輕孰重?個人的經驗和經歷,在我的散文寫作中獲得調整。
在這種寫作下,我似乎又重新驗證了自己的家鄉、親情和友情。但是澳洲呢,這個從二十歲出頭,一直呆到三十幾歲的地方,我能走得離它很遠嗎?
二○○二年八月,坐在新加坡機場的候機走廊里,等待午夜一點多飛往上海的飛機,想到整理完的這本集子,這時我才比較清楚,它不只是關於我的一個“家鄉”。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住下,離家後的十幾年是另一組記憶。從此,家鄉和異鄉的角色雖互為兩極,又難分彼此,糾纏著存在於我的日子裡。
一直以來,我總有將它們結算告一個段落的想法。但是從那個午夜時分,我明白這樣的結算,暫時或者是永遠都不可能完成。

基本情況

【作者】趙川 [同作者作品]

《不棄家園》《不棄家園》

【出 版 社】 百花文藝出版社
【書 號】 7530637150
【出版日期】 2004 年1月
【開 本】 32開
【所屬分類】 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該書目錄

卷一 原是書香門第
老黃外公
姑媽和多表姐
祖父
塵封的舊唱片
卷二 生活像影子
夏娃
留學生老婁
陳先生的福分
奇人阿忠
附:《告別阿忠》
小站邂逅
卷三 走在邊緣的人
結結實實的日子
我的中國故事
唐人街,總和吃有關
四個寫詩的人
咖啡三兄弟
卷四 越遠越靠近
風景和人
去美國看月亮
增tahoe湖
荒城
幻想威尼斯
西西里島外的奇緣
冬雨蘇州
舊城新家
流去護城河

內容簡介

趙川的文字,自成一路,似散似亂,珠散不亂,形散神不散。這位長居南半球澳大利亞的文友,小說更有追求。他的中篇《鴛鴦蝴蝶》,機智敏巧,得到台灣聯合報小說大獎。或許是久離歸來,他看故鄉上海,眼光自有不同。而今大部分寫上海的作品,似乎都是穆時英劉吶鷗之流餘緒,士女都像商標廣告那樣,洋派時髦,卻平板單線條。趙川的家鄉,在他不拘繩墨的文字中,心臟沉沉實實地跳動。

書評

中國人的“中”崇拜,從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的不敵中神通到紋枰上直指天元的一股“中的精神”,無不滲透著對天朝上邦的景仰。文學在經歷了唐詩宋詞的王朝更迭以後,也漸漸顯露出“大邑之商”的氣度來。
海外華語文學似乎總是受到內地文學圈的輕視。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畢竟成不了華語文學的大氣候,仿佛只有皇城根上,蹲踞在天子腳下,才配說是筆里有乾坤的大師傅。
華語文學途徑海外而得以在泱泱大國風生水起者,印象中有兩位:一是王小波,一是虹影。兩位都拜台灣聯合文學獎所賜,終於突破了“中”的銅牆鐵壁,成為當下文學閱讀的焦點人物。趙川則恰好也是獲得這一獎勵以後,輾轉台北藝術家村,然後回到上海的。
趙川1989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就赴澳大利亞墨爾本藝術學院學習攝影。雖然自己出自文學世家,用他的話說,“常聽上了年紀的人煞有介事地介紹我父親:這位就是趙苕狂先生的公子”。當日大東書局的第一任總編趙苕狂為趙川提供了特殊的文學體驗。其獲獎作品《鴛鴦蝴蝶》,在氣質上直追鴛蝴派前輩,又融入了自己的行雲流水,拿下2001年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也是份內事。
澳大利亞的遠行促生了他的寫作,趙川承認離家去國讓自己格外感到了對中文寫作的需求。繞了一個大圈子,不免還是對“中”的不捨。這似乎是個悖論,但也不難理解。在陌生的環境中,以母語為工具的思考總是更敏銳、更多感懷。同時,在非漢語環境中的漢語書寫還包含有懷舊的宏大敘事,這是寫作者與童年記憶保持聯繫的最重要方法。
趙川的藝術家身份更讓他對往日的回憶顯得色彩迷離。在去國10餘年後,他終於找回了“大擺渡口竹安巷”那塊藍底白字的搪瓷路牌。家園,如這塊銹跡班駁的路牌一樣,也是用“不棄”來修飾的。

精彩片段

星期日傍晚,昏黃中坐在窗邊的沙發上,聽ABC電台的爵士樂節目。音樂中的節奏和鏇律在不經意地跳動和相互調侃,抒展之中突然敲醒,激昂過後又給予安撫。這是從哪裡來的——這種享受的情趣和情緒?
我喜歡爵士樂,雖然我這人通常不求甚解,並不太在意有關的歷史、人物和樂理,但卻能陶醉,像那種不辨酒質,有酒就要開懷痛喝的酒鬼。
坐在沙發上,我想起了上海家中父親那幾箱封了灰塵的舊唱片。那些唱片我從小就見過。說準確一點,我那時見的只是一些近似半張報紙那么大的,分量沉重,表面十分堅硬的箱子。搬家或家裡移動家具時,父親會將它們從這個角落搬到那個角落,並擦去上面通常已積得很厚的灰塵。
在我十二三歲以前,父親似乎是個十分嚴肅的人,拘於言笑。我也只有興趣於小孩子的遊戲。後來應該是進入八十年代的前後,在又一次搬動時,我問起父親,那重重的箱子裡是一些什麼東西?父親說,是一些舊的爵士樂唱片。
那時爵士樂幾個字對於我來說,是充滿神秘的異國情調的東西。我家一直都有一架老唱機,但從沒有聽父親放過,所以我也從沒有聽過這些老唱片。父親十九歲那年上海解放,他以後的人生中最富有活力的那些年華,都伴隨著一次連一次的政治波瀾。但他卻自始至終在心底秘密保存著他的小資情調,保存著他對遙遠異國音樂的喜好。…………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