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

《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們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1993年,摩頓森攀登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發生意外,被巴爾蒂人全力營救才死裡逃生。獲救後,他被當地的淳樸民風和極端貧困深深震撼,遂立下“為村莊建立學校”的宏願。此後為兌現承諾苦心奔走,陸續建起90餘所學校。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三杯茶》第2部
★榮登美、英、法、德、日、韓等20多國暢銷書榜第1名
★《追風箏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賽尼傾情作序!
★《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英國《衛報》《泰晤士報》,法國《費加羅報》,德國《明鏡周刊》……感動推薦!
★感動全球的愛與承諾
★石頭不是武器,石頭必須變成學校!
★葛瑞格真心相信,解決阿富汗衝突不能寄望於炸彈和槍炮,只能依靠書、鉛筆和筆記本。——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作者)

內容簡介

1999年,一群吉爾吉斯族人騎馬六天六夜找到摩頓森,請求為他們蓋一所學校!這幾乎是個“絕對不可能的任務”,他們居住於“世界屋脊”之巔,世界已將他們遺忘,連阿富汗政府也將他們忘得乾乾淨淨!
十年已過,承諾是否還在?吉爾吉斯族人是否已像喜馬拉雅山的凍雪一樣心灰意冷?但無論如何,摩頓森堅信:石頭不是武器,石頭必須變成學校!

作者簡介

葛瑞格•;摩頓森,登山愛好者。1957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早年隨支援非洲的父母生活於坦尚尼亞。1993年,為紀念早逝的妹妹,攀登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途中發生意外,在巴基斯坦巴爾蒂人的全力營救下死裡逃生,從此與這片土地結下不解情緣。
獲救後,摩頓森被巴爾蒂人的淳樸民風和極端貧困深深震撼,遂立下“一定要為村莊建立學校”的宏願。為兌現這一承諾,他苦心奔走十餘年,在當地陸續建設90餘所學校,為34000名兒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其中包括24000名女孩。
2006年,他將自己這段經歷,以及十多年來的所見所聞整理為《三杯茶》一書:戰亂地區的孩子稚嫩而赤誠的心靈、貧困的巴爾蒂人樸素而深沉的情感,令千百萬不同膚色的讀者為之震撼。2007年,憑藉作品在全球的重大影響,與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分享第11屆桐山環太平洋文學獎。2009年,摩頓森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巴基斯坦之星”榮譽勳章,並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本書為《三杯茶》第二部。

媒體評論

葛瑞格真心相信,解決阿富汗衝突不能寄望於炸彈和槍炮,只能依靠書、鉛筆和筆記本……若不領著孩子走向學校,只會摧毀這片土地的未來,讓一切努力都陷入絕望,整個阿富汗永遠走不到繁榮富饒的那一天。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作者) 
用書本,而不是用炸彈,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促進和平。
——葛瑞格·摩頓森
摩頓森比大多數人都更加明白一個簡單的真理:當所有人(尤其是我們的孩子)都有機會上學,那么大家的生活必將變得更加美好。他幫助阿富汗兒童學習和成長,塑造了這個地區的未來,還給予了整個時代無限希望。
——邁克·馬倫(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當我參觀了摩頓森在山間蓋起的學校,當我親眼目睹了三人合用一張桌子等著上課的女孩們臉上綻放的喜悅與欣慰,我只能寫出一個詞來:震撼!
——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作者)
本書和《三杯茶》一樣展現了摩頓森的堅強信念:正確的教育可以彌合巨大的差距,這發揮了勢不可擋的鼓舞作用。
——《紐約時報》 
十多年來,摩頓森的生活就是面對一個又一個不可能,然後使它們變成可能。
——《華盛頓郵報》
從高山到人道主義者,對登山愛好者葛瑞格·摩頓森來說僅僅是一次普通的跨越,但對全球讀者來說,卻有非同凡響的影響。
——《讀者》(法國)

目錄


導言
第一部承諾
引子
第一章路盡頭的人們
第二章殘手異人
第三章零年
第四章和平的聲音
第五章風格決定一切
第六章吉爾吉斯可汗的印章
第二部大災難
第七章黑暗深處傳來的咆哮聲
第八章不知道該做什麼
第九章法爾扎納的課桌
第十章薩夫拉茲的承諾
第十一章機不可失
第三部世界屋脊之上的學校
第十二章一位美軍上校的電子郵件
第十三章從加洛扎難民營來的人
第十四章巴達赫尚巡迴之旅
第十五章兩位勇士的會面
第十六章重回原點
第十七章最後的最好的學校
後記
致謝

精彩書摘

第一部承諾
第一章路盡頭的人們
無論我何時飛往巴基斯坦或阿富汗,行李通常都只有一個小塑膠公文包,上面貼著一張綠白相間的小條,寫著“最後的最佳去處”。一九八八年威廉‘基特里奇和安妮克·史密斯編輯一本蒙大拿州作品集的時候,將這幾個詞放在一起作為選集的名稱。從那時起,“最後的最佳去處”就成了我們對這個生活了十四年的州的非正式稱謂,我說的“我們”,包括我和妻子塔拉、兩個孩子阿米拉和希貝爾,以及我們的西藏小獵犬扎西。以下說法精闢地總結了蒙大拿州如此吸引眾多美國人的原因——她那令人驚嘆的美景和率真開闊的胸懷。現在這幾個詞如同我們車牌照上的大山側影一樣,成為我第二故鄉的代名詞。
不過對我來說,基特里奇的宣傳語還帶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如果你看一眼中亞協會自一九九五年以來所建學校的地圖,就會發現項目所在之處幾乎都因地理位置偏僻、極度貧困、宗教極端主義或戰爭而缺乏教育基礎設施。外界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地方,幾乎沒有什麼人去過,這就是我們開始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