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楨

楊維楨

楊維楨(1296——1370),元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會稽(浙江諸暨)楓橋全堂人。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楊維楨生於元貞二年(1296),卒於明洪武三年(1370)。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進士。歷天台縣尹、杭州四務提舉、建德路總管推官,元末農民起義爆發,楊維楨避寓富春江一帶,張士誠屢召不赴,後隱居江湖,在松江築園圃蓬台。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行世。

簡介

楊維楨(1296——1370)元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字廉夫,號鐵崖(因其父楊宏在鐵岩山麓築樓,紅樓植梅百株,樓上藏書萬卷,並將梯子撤去,令其專心攻讀,每天用轆皿傳食,苦讀五年,
楊維楨像楊維楨像
故時人又稱其為“楊鐵崖”),他喜歡鐵笛,故號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會稽(浙江諸暨)楓橋全堂人。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楊維楨生於元貞二年(1296),卒於明洪武三年(1370)。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進士。歷天台縣尹、杭州四務提舉、建德路總管推官,元末農民起義爆發,楊維楨避寓富春江一帶,張士誠屢召不赴,後隱居江湖,在松江築園圃蓬台。門上寫著榜文:“客至不下樓,恕老懶;見客不答禮,恕老病;客問事不對,恕老默;發言無所避,恕老迂;飲酒不輟車,恕老狂。”於是江南一帶,才俊之士造門拜訪者絡繹不絕,每日客滿。他又週遊山水,頭戴華陽巾,身披羽衣,坐於船上吹笛,或呼侍兒唱歌,酒酣以後,婆娑起舞,以為神仙中人。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師,議訂各種儀禮法典。事成後,即請歸,朱元璋命百官於京都西門外設宴歡送,歸後不久逝世。

經歷

楊維楨出身宦門,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父為州官,在鐵崖山中築有一處藏書樓,藏書數萬卷。楊維楨小時就在這樓中讀書。為了不讓他下樓戲耍,父令去樓梯,用轆轤傳食。這樣過了五年,楊維楨學業大進,連他的老師也自愧不如了。二十歲時,楊維楨赴涌東從師求學,父不惜賣掉良馬,以充足其遊學費用。
楊維楨書法楊維楨書法
楊維楨則節衣縮食,把錢多用於買書。學成歸來,父親見到楊維楨帶回《黃氏日鈔》之類一大疊書,欣喜地說:“這比良馬更難得!”楊維楨為官勤政愛民,狷直忤物。泰定四年(1327)三十二歲進士,任天台縣尹。後調錢清鹽場,因不善逢迎,十年不獲升遷。元修遼、金、宋三史,他作“正統辯”千言,總纂官歐陽玄讚嘆:“百年後,公論定於此矣”。後調任江西儒學提舉,因交通受阻,未成行。值兵亂,浪跡浙西。張士誠據浙西,屢召不赴。後以冒犯丞相達識帖木兒而徙居松江(今屬上海市)。在松江時與張堰楊謙、廊下陸居仁、呂巷呂良佐等交往甚深,吟詠唱和,詩賦相樂。呂良佐倡設“應奎文會”,他為主評,與天下文人墨客切磋詩文,一時天下學士慕名前來赴會者,不可勝計。明太祖召征他纂修《禮樂》及《元史》,他以年邁為辭,作《老客婦謠》一首,表其不仕兩朝之志。明太祖強之再三,賜安車進京,僅留京百餘日,待修纂敘例方定,即請歸,抵家不久即逝。死後,宋濂為他寫了《元故奉訓大夫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楊君墓志銘》。

性格

楊維楨為人寬厚,與人交,無疑貳。對出身貧賤而有才德的人,禮之如師傅;對無才德的人,則即使是王公也白眼相對。平素樂道人善,尤不記人小過。特別是對學有長進的青年人,即使有一文之美,一詩之工,必為批點,粘於屋壁,以示來客。遠近的人都稱道楊維楨是一個忠厚長者。楊維楨性格狷直,行為放達,導致仕途挫折,但不以此為意。他的思想比較複雜,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反叛傳統的“異端”傾向。肯定人性的“自然”,是其思想的核心價值範疇。他說:“堯舜與許由雖異,其得於自然一也。”(《自然銘·序》)意謂為聖人,許由作隱士,都出於自己的生活意欲,他們的選擇並無高下善惡之分。《贈櫛工王輔序》一文表達了同樣思想,認為無論是醫卜工賈,還是公卿大吏,謀生方式各異,但都有自己的生存意欲,所謂“耕雖不一,其為不耕之耕則一也”。他希望櫛工王輔明白,自己和“公卿大吏”一樣,大家都是為了吃飯,儘管方式不同,其間沒有貴賤的區別。強調“自然”,當然和《莊子》有關係,但在楊維楨這裡,已經全然沒有避世和委曲求全的意識,而是用相當平淡的態度來看待人們在社會中的不同生活方式,表現出對自由的生活意欲的尊重。

成就

楊維楨在詩、文、戲曲方面均有建樹,歷來對他評價很高。楊維楨為元代詩壇領袖,因“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在元文壇獨領風騷40餘年。其詩文清秀雋逸,別具一格,他長於樂府詩,
楊維楨書法楊維楨書法
多以史事與神話為題材,詭異譎怪,曾被人譏為“文妖”。其詩好比興迭出,奇想聯翩,所創《西湖竹枝詞》通俗清新,和者眾多。著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且其個性倔強,不逐時流,《明史·本傳》謂其“載華陽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鐵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兒歌《白尋》之辭,自倚鳳琶和之,賓客俱翩躚起舞,以為神仙中人”,可見其風流灑脫如此,其嘗在《夢洲海棠城記》中謂:“吾嘗謂:”吾嘗謂世間無神仙則已,有則自是吾輩中人耳,“他劇其間,與陸居人、錢惟善倪雲林宋仲溫柯九思張雨等諸才俊之士相契,飲酒賦詩,揮毫弄墨,放浪於形骸之外,遊藝於筆墨之間,使其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楊維楨的書法亦如他的詩一樣,講究抒情,尤其是草書作品,顯示出放浪開骸的個性和抒情意味,楊維的傳世墨跡約十餘件,且都是五十歲後所書,故無法探求到他早年時學書的來龍去脈,但從其楷、行草諸體具備的遺作中來看,可其功力深厚,其書由詔追溯漢魏兩晉,融合了漢隸章草的古拙筆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風韻和歐字勁峭的方筆,再結合自己強烈的藝術個性,最後形成了他奇崛峭拔,狷狂不羈的獨特風格,與趙孟頫平和、資媚、秀美、曲雅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因其書不合常規,超逸放軼劉璋在《書畫史》中評曰:“廉夫行草書雖未合格,然自清勁可喜。”吳寬《匏翁家藏書》則稱其書如“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箋,倒載而歸。”他晚年的行草書,恣肆古奧,狂放雄強,顯示出奇詭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氣概。楊維楨於音樂的造詣也極深,特別是善吹鐵笛,其“鐵笛道人”的別號即因此而來。

墨跡

傳世墨跡有《鬻字窩銘》、《真鏡庵募緣疏》、《夢遊海棠城記》等,楷書有《周上卿墓志銘》,著作有《春秋合題著說》、《史義拾遺》、《東維子文集》、《鐵崖古樂府》、《復古詩集》等。楊維楨善行草書,筆法清勁遒爽,體勢矯捷橫發,富於個性,自成一種特殊面貌有“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斤,例載而歸”之勢。傳世主要作品有《真鏡庵募像疏卷》、《鬻字窩銘》(故宮博物院)、《張□城南詩卷》(上海博物館)、草書《夢遊海棠城詩卷》(天津市文物管理處)、《竹西草堂記卷》(遼寧省博物館)、《晚節堂詩》(現藏日本)、《沈生樂府序》等。其餘墨跡多見於書札及書畫題中。

書法

真鏡庵募緣疏卷》紙本,縱33.3厘米、橫278.4厘米。卷中所謂“真鏡庵”者即“珍敬庵”,或稱“天隱子”,舊址在現今上海高行鎮。楊維楨至晚之年與僧道交往甚多,經常行跡於廟宇庵堂間。此件作品即為“真鏡庵”所寫的疏文。此疏未具年款,然從楊維楨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過游滬上,得交此道友人的史實看,這個時間應確定在他的晚年為妥當,換言之,楊維楨此件《真鏡庵募緣疏卷》的寫作時間,當以1360年之後和1368年之前為客觀。《真鏡庵募緣疏卷》全文一百四十五字,總四十二行,每行大多三字或四字。展觀通篇書卷,但見筆里行間吞吐騰挪,拍塞滿紙,枯濕濃淡,真氣逼人。整個書幅,完整地再現了一代文壇驍將的強烈藝術個性,和晚年創作爐火純青的完美藝術境界。這種全由性情而生的書法之作,即使就整個書法史而言,也可說是分外稀見的!此道識者,明代大書家吳寬曾用“大將班師,三軍奏凱”這般激賞的話來稱讚楊氏,想非虛言。
楊維楨書法楊維楨書法

周上卿墓志銘冊》,紙本,縱25.9厘米,橫86.2厘米。這是至正十九年(1359)楊維楨應友人周上卿之請所撰寫的墓志銘文。所撰行文簡潔生動富於性情,充分顯示了楊氏出色的文學才華。文字小楷書為摹勒上石之底本,但見用筆穩健勁險,結體端嚴精準。值得稱道的是,通篇因筆致挺健多用挑筆,而愈顯氣息連貫滿幅生機。
楊維楨書寫此《周上卿墓志銘冊》時已經六十四歲。從書法創作的功力積聚、書寫狀態和表現手段看,這個年齡當然是藝術創作的至佳時期。然而從傳世所見的幾乎皆為楊維楨行草書作品的現狀看,楊氏所在乎和著意表現的,也許正是那些能夠直接暢響心曲的如渴驥奔泉般一往無前的愜心之作。但無論從哪個角度說,此件《周上卿墓志銘冊》所顯示的意出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楷書的精湛功力,斷然是通常以行草書名世的書家所難望其項背的。僅此一點,便已能足夠說明並糾正相關楊氏書法“狂怪不經”和“借詩以傳”的諸多評說,同時,也為人們能夠全面地認識“恥與人同”的楊維楨書體的彼此間關係,和深入解讀楊氏“真書多隸意、行草伴真書”的獨特藝術語言,提供了物質性支持。

詩詞作品

1. 西齋詩 2. 覽古四十二首 其十六 3. 金人擊球圖 4. 覽古四十二首 其九 5. 龍虎辭 6. 即墨女 7. 招農篇 8. 歸雁吟 9. 竹西亭歌 10. 採蓮曲二首 11. 綠陰亭詩 12. 善慶堂詩 13. 劉節婦 14. 日重光行 15. 湖龍姑曲 16. 貿絲詞 17. 三青鳥 18. 盧孤女 19. 桓山鳥 20. 覽古四十二首 其十三 21. 燕子辭四首 22. 香山篇 23. 南婦還 24. 石婦操 25. 丹山鳳 26. 貧婦謠 27. 虎丘篇 28. 結襪子 29. 烏夜啼 30. 義鴿三章 31. 履霜操 32. 五父 33. 金溪孝女歌 34. 焦仲卿妻 35. 小遊仙二十首 36. 覽古四十二首 其十三 37. 金山孤鳳辭 38. 小臨海曲十首 39. 松月軒 40. 覽古四十二首 其四 41. 彭義士歌 42. 道旁騎 43. 別鵠操 44. 履霜操 45. 桂軒辭 46. 老奴 47. 三使相 48. 朱邸曲 49. 堠子辭 50. 覽古四十二首 其二十五 51. 五湖宅詩 52. 南婦還 53. 乞巧詞 54. 八月初四日,雪坡太守周門柘入雲居山中 55. 烽燧曲 56. 花游曲 57. 雨後雲林圖 58. 宿瘤詞 59. 舒刺客 60. 壽岩老人歌 61. 覽古四十二首 其八 62. 野雉詞 63. 白雪辭 64. 尚志齋辭 65. 金山孤鳳辭 66. 送經理官黃侯還京 67. 箕斗歌 68. 西湖竹枝歌 69. 天車詩 70. 覽古四十二首 其十 71. 覽古四十二首 其一 72. 送康司業詩 73. 張公洞 74. 強氏母 75. 八月初四日,雪坡太守周門柘入雲居山中 76. 道人一畝宅 77. 覽古四十二首 其三十八 78. 連理枝 79. 舒刺客 80. 龍王嫁女辭 81. 吳子夜四時歌 82. 華亭主簿張侯明善 83. 竹西亭歌 84. 聯句書桂隱主人齋壁 85. 寄兩道原詩二首 86. 妲己圖 87. 方丈室辭 88. 感時一首 89. 金山孤鳳辭 90. 冶春口號七首 91. 醴泉辭 92. 金人擊球圖 93. 太師宅 94. 次韻省郎蔡彥文觀潮長歌,錄呈吳興二守、雲 95. 漫成五首 96. 羅浮美人歌 97. 十月六日,席上與同座客陸宅之、夏士文及主 98. 義鴿三章 99. 覽古四十二首 其二十六 100. 尚志齋辭

楊維楨《煮茶夢記》

鐵龍道人臥石林。移二更。月微明及紙帳。梅影亦及半窗。鶴孤立不鳴。命小芸童。汲白蓮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為飲供。道人乃游心太虛。雍雍涼涼。若鴻蒙。若皇芒。會天地之未生。適陰陽之若亡。恍兮不知入夢。遂坐清真銀暉之堂。堂上香雲簾拂地。中著紫桂榻。綠璚幾。看太初易一集。集內悉星鬥文。煥煜爚熠。金流玉錯。莫別爻畫。若煙雲日月。交麗乎中天。玉露涼。月冷如冰。入齒者易刻。因作太虛吟。吟曰。道無形兮兆無聲。妙無心兮一以貞。百象斯融兮太虛以清。歌已。光飆起林末。激華氛。鬱郁霏霏。絢爛淫艷。乃有扈綠衣。若仙子者。徒容來謁。雲名淡香。小字綠花。乃捧太元杯。酌太清神明之醴以壽。予侑以詞曰。心不行。神不行。無而為。萬化清。壽畢。紓徐而退。復令小玉環侍筆牘。遂書歌遺之曰。道可受兮不可傳。天無形兮四時以言。妙乎天兮天天之先。天天之先復何仙。移間。白雲微消。綠衣化煙。月反明予內間。予亦悟矣。遂冥神合元。月光尚隱隱於梅花間。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

元曲

小令
【中呂】普天樂
十月六日,雲窩主者設燕於清香亭,侑卮者東平玉無瑕張氏也。酒半,張氏乞手樂章。為賦雙飛燕調,俾度腔行酒以佐主賓。
玉無瑕,春無價,清歌一曲,俐齒伶牙。斜簪剃髻花,緊嵌凌波襪。玉手琵琶彈初罷,怎教他流落天涯。抱來帳下,梨園弟子,學士人家。
套數
【雙調】夜行船
弔古

霸業艱危,嘆吳王端為。薴羅西子,傾城處,妝出捧心嬌媚。奢侈,玉液金莖,寶鳳雕龍,銀色絲鱠。遊戲,沉溺在翠紅鄉,忘卻臥薪滋味。
【前腔】乘機,勾踐雄徒。聚干戈,要雪會稽羞恥。懷奸計,越賂私通伯嚭。誰知,忠諫不聽,劍賜屬鏤,靈胥空死。狼狽,不想道請行成,北面稱臣不許。
【斗哈蟆】堪悲,身國俱亡。把煙花山水,等閒無主。嘆高台百尺,頓遭烈炬。休覷,珠翠總劫灰,繁華只廢基。惱人意,尀耐范蠡扁舟,一片太湖煙水。
【前腔】聽啟,木雋李亭荒。更夫椒樹老,浣花池廢。問銅溝明白,美人何處?春去,楊柳水殿攲,芙蓉池館摧。動情的,只見綠樹黃鵬,寂寂怨誰無語。
【錦衣香】館娃宮,荊榛蔽。響屧廊,莓苔翳。可惜剩水殘山,斷崖高寺,百花深處一僧歸。空遺舊跡,走狗鬥雞。想當年僭祭,望郊台淒涼雲樹,香水鴛鴦去。酒城傾墜,茫茫練瀆,無邊秋水。
【漿水令】採蓮涇紅芳盡死,越來溪吳歌慘淒。宮中鹿走草萋萋,黍離故墟,過客傷悲。離宮廢,誰避暑?瓊姬墓冷蒼煙蔽。在原滴,空原滴,梧桐秋雨,台城上,台城上,夜烏啼。
【尾聲】越王百計吞吳地,歸去層台高起,只今亦是鷓鴣飛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