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d barett

dhouse。 Totten Session

【成員全名】 Roger Keith Barrett
【個人簽名】
【出生年月】 Jan 6, 1946 in Cambridge, England
【個人簡介】 吉他手兼主唱, Pink Floyd樂隊初期的靈魂人物, 1968年因藥物影響被迫離隊。1970年復出樂壇,出版了兩張個人專輯,後又因糖尿病在家隱居。
憑藉父親送給他一把吉他開啟了Syd的音樂之路,在高中時代他與Dave成為好朋友,並向Dave學習吉他演奏技巧,此後他離開劍橋前往倫敦 Camberwell藝術學校學習吉他演奏以及繪畫。後被Roger邀請加入他們的樂團並最終成為Pink Floyd樂團第一代領袖。
【Barett時期的pink floyd】1965年整個一年內 Pink Floyd 大多時間是在倫敦當地的俱樂部演奏舞曲,但不久他們便在表演中丟棄了原有的布魯斯風格,由 Syd Barrett 創造出一種更富表現力的迷幻樂。從60年代中期開始,迷幻搖滾便進入鼎盛時期,大西洋兩岸的眾多英美樂團都熱衷於這種新音樂風格的嘗試,而樂團也適時融入這股時代潮流,很快就成為倫敦當地最嬉皮士化的樂隊。他們的迷幻樂風既體現出英國迷幻搖滾瑰麗神奇,富於童話色彩的一面,同時也像他們的美國“同道”一樣充斥著冗長的、充分拓展的、以即興為基礎的器樂演奏,他們音樂最長足的進步是引進 Electronic Feedback 效果在演奏樂曲上 —— Pink Floyd 挖空心思在吉他和效果器上大作文章,尖叫的吉他經過效果器混響延時處理再經過放大器放大雖然還處在實驗階段,但已為樂隊招來一小批歌迷,更為可喜的是 Syd Barrett寫出了一系列讓人易於接受的迷幻樂段,配上迷幻的吉他和神聖的風琴(有靈魂入天堂的作用)實踐起來效果不俗。Barrett可算是第一個非常依賴科技的演奏者,他把吉他變成了產生自由效果和音色的機器,他也是個使用回饋和混響的先驅。他使用Zippo打火機當作滑棒的怪異彈奏法成為了 Pink Floyd 早期的一個標誌。雖然樂團很受倫敦當地嬉皮士們的推崇,但倫敦以外地區的人們卻無法接受他們,每次去外地演出樂團總免不料遭受來自樂迷的異物襲擊。黎明前那段時刻總是最黑暗,熬過這段創業時期樂團的前景就會陽光普照了。
從現在來看,1966年對於他們是發展非常重要的時段之一,也是他們由地下樂隊提升為正式樂隊之前最為艱苦奮鬥的一段時間。從1966年2月份起,樂團開始每星期日下午固定在著名的 Maequee Club 演出,並開始嘗試在演出中加入燈光系統以豐富樂團的現場演出效果。他們找到一種特殊的幻燈投影儀,在搭配簡單燈光效果後通過放映連續不斷變化的色彩和圖片以達到一種恍惚的迷幻情調。不久,樂團又和來自美國一所大學名叫 Joel 和 Toni Brown 的夫婦合作改進完善這種聲光搭配系統並在實際演出中試用成功,以後這種運用旋轉燈光系統和產生恍惚效應的實驗手段所獲得的舞台搭配效果成為樂團獨樹一幟的演出風格。樂團的這種革新創舉吸引了倫敦當地藝術學校的許多學生前往駐足觀看,同時也受到了一位經常在俱樂部出入,名叫 Peter Jenner 的音樂經記人關注,不久他便成為樂團的首任經紀人。Pink Floyd 通過在 Maequee Club 的一系列努力進而初建聲譽並獲“The Spontaneous Underground”的讚譽,而他們也就此成為一支迷幻搖滾的新軍。
1966年10月31日,樂團和 Peter Jenner 以及另外一位音樂經紀人 Andrew King 一起成立一個名叫 Blackhill 的演出公司對樂團的日常演出做出安排。隨著名聲的日益擴大,他們也將演出地點範圍逐步擴大到倫敦其他嬉皮士聚集的演出場所:UFO, The London Free School, The Roundhouse。1966年10月15日,英國首份地下報刊“國際時報”在倫敦的 The Roundhouse 組織了一場盛大的聚會,面對台下2000名觀眾,樂團採用獨樹一幟的聲光搭配系統的演出令每位當場觀眾為他們所傾倒,而義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也在其中。安東尼奧尼當時正在倫敦為MGM電影公司拍攝一部以倫敦當地嬉皮文化為題材的影片“Blom-Up”,因此經常光顧 The Roundhouse 這一嬉皮士們的主要活動場來體驗嬉皮文化的氛圍。安東尼奧尼對 Pink Floyd 一見傾心,日後經過和樂團一番接觸後,他決定請樂團為其下一部電影“Zabriskie Point”做配樂工作。1966年12月23日,樂團首次在位於倫敦 Tottenham Court 大街的UFO俱樂部(UFO當時已成為倫敦迷幻運動的中心)進行演出,並和在此演出的 The Soft Machine, The Crazy World of Arthur Brown, Tomorrow 等樂團形成了倫敦當地迷幻搖滾的新浪潮。
經過66年一年的艱苦努力,他們在倫敦當地樂壇已小有名氣,作為對他們不懈努力及音樂才華的回報,令每一支新進樂隊神往的事情終於降臨到他們頭上。在聽過樂團的小樣後,UFO俱樂部年輕的音樂總監兼製作人 Joe Boyd 立即決定幫助樂團灌錄唱片。1967年1月,樂團在的幫助下製作發行了首張單曲“Arnold Layne”。雖然由於歌詞略微猥褻而遭到BBC在內的不少電台禁播,但其所受到的歡迎程度並沒有因此而降低,不但進入英國唱片榜而且還取得第20名的不錯成績。而此時的 Barrett 則完全確立了他在樂團中的領導地位,他不但吉他演奏才華橫溢,而且包辦了樂團絕大部分的歌曲創作。不久,他們便又得到 EMI 唱片公司的賞識與之簽約,而作為一支新樂隊首次和 EMI 公司簽約他們就獲得在當時令人咋舌的 5000 英鎊高價,同時公司又派出 Norman Smith 出任他們唱片的製作人(Norman Smith 在60年代初期的大部分時間內則是 Beatles 的首席錄音工程師),足見唱片公司對他們的器重。攀上了高枝使樂團前進的腳步更為順利。同年7月,他們推出的第二支單曲“See Emily Play”便晉升英排行第5名。
1967年8月5號,樂團終於推出了他們首張專輯《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Barrett 不但選定了專輯標題(專輯的標題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則取自 Kenneth Grahame 的童話經典之作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裡面的一個章節標題,pink79.jpg (7208 bytes)一部 Barrett 非常喜愛的典藏),還精心設計了唱片背面封套,並且包辦了幾乎所有的曲目創作工作。Syd Barrett 創作的歌詞筆鋒犀利、曲式閒雅典雅流暢動人,其作品簡潔中見力量,充滿了智慧和靈感並時刻流露出詩人的敏感和孩子般的好奇心,與同期在 Abbey Road 錄製完成的 Beatles 的大作“SGT. PEPPER”相比,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則表現為一種帶有新爵士即興演奏風格與活潑通俗小品之間的混合曲式的前衛風格 ---- 其並不明確的音樂界限的價值遠遠超越了由四位樂隊成員所完成的音樂本身,該部專輯被公認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迷幻搖滾作品之一。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專輯在商業上同樣獲得了成功,作為處女作的新專集依舊在英國排行榜上停留了7周,最高上升到第6名的位置,由此樂團也一躍成為當年度英國最佳新進團體。同年10月, 他們又應邀赴美進行他們了首度美國之行。然而,正是在這次不成功的旅行中引發了樂團的第一次危機 —— 樂團的靈魂 Barrett 已無法繼續從事其音樂事業而要被迫退出樂團了,而剛剛走上正規的樂團面臨著解體的危險。
"Syd by this time was completely off his head."
——— Roger Waters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在60年代中晚期迷幻浪潮風靡歐美同時,伴隨著的就是藥物的大量使用,許多樂手將藥物體驗中獲得的靈感用於創作,而追求在藥物作用下的聲音效果可以說是迷幻搖滾最敏感的特點(可惜那個時代的迷幻搖滾以高度自我意識為核心的實驗性探索所體現出不顧一切的冒險精神在其後的歲月中一去不復返)。處在那個時期的 Barrett 也不可避免地融入這股使用藥物的風潮(Syd所居住的公寓裡面有很多LSD藥很重的嬉皮士),他長期在藥物中尋找靈感進行創作,但過量服用LSD使 Barrett 的藥癮更變本加厲,以致在樂團演出的間隙,當別的成員會聚在酒吧里痛飲之時,他卻整日沉湎於LSD的藥物幻覺之中去尋找他的音樂和創作靈感。越來越重的毒癮使他無法堅持完整場演出,到後來就如同患上了進行性的精神緊張症,一上台他的症狀就發作。每當LSD藥癮發作時,這位吉他手開始是表現為跟不上節奏,再後來簡直就不知道該演奏些什麼,只能呆站在台上與觀眾對視著,手中的吉他雜亂無章地重複著同一個旋律。
1967年10月24日,樂團開始了他們首度美國之行,他們希望能和同胞 The Beatles, The Rolling Stones, Cream 那樣占領美國市場。樂團在位於舊金山的嬉皮聖地 Fillmore West 進行了三天的演出,但由於他們的音樂風格和當地的藍調音樂環境並不合拍,而且樂團的王牌“聲光搭配系統”不夠理想而影響了演出效果,致使這次美國草草收場,以至樂團很長時間內都無法被美國觀眾接受。回到英國後,Syd 業已全然無法繼續音樂演出生涯,但樂團對他依舊保留著一絲幻想,不過11月,Syd創作的單曲“Apples And Oranges”徹底失敗促使樂隊最終決定請一位吉他手來替代他。1968年元月,Waters 出面邀請樂團老朋友 Dave Gilmour 來接替Syd在樂團中的演出工作(Jeff Beck 也曾被列為候選人之一,但樂團擔心其身價太高而未被通過),當時樂團還寄予希望Syd本人退到幕後專心從事創作工作,而 Gilmour 則在樂團的日常演出中代替Syd角色)。當 Waters 將樂團的決定告述Syd後,Syd 沒有說任何話,只是默默地接受這一安排。Dave是1968年2月正式加入樂團,可惜在 Gilmour 加入七周后,病入膏肓的毒癮已經使得Syd再也無法支持下去,他不得不離開樂團轉而住進療養院靜心休養。直到兩年後的1970年才又復出,轉而以個人姿態活動在樂壇。
【家庭愛好】 Syd 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熱愛戲劇和繪畫,曾擔任過童子軍的領袖。可惜因為藥物的影響使他匆匆結束了其短暫的音樂之旅,從1975年開始他就不再彈吉他了而專心繪畫藝術,Syd曾明確表示過在音樂與繪畫之間,他更願意選擇後者。現在由於糖尿病使得Syd不得不呆在劍橋由家人照顧度過餘生,並隨時都有雙目失明的危險。Syd有過女朋友,但沒有結婚。
【各方評說】
如果在最初沒有Syd Barrett這位迷幻大師的帶領,很難說 Pink Floyd 樂隊會向何處發展。Barrett 時代的 Pink Floyd 正是由地下樂隊轉向正規樂隊的艱苦奮鬥期,正是在他的領導下,樂隊的發展開始步入正軌。但遺憾的是對藥物過度使用使得 Barrett 過早地離開樂壇,成為 Pink Floyd 發展歷史上一顆光芒四射但又轉瞬即失的流星。Barrett可算是第一個非常依賴科技的演奏者,他把吉他變成了產生自由效果和音色的機器,他也是個使用回饋和混響的先驅。他使用Zippo打火機當作滑棒的怪異彈奏法成為了 Pink Floyd 早期的一個標誌。
【個人作品】
The Madcap Laughs (1970)
Barrett (1970)
Opel (1988)
The Peel Session (1988)
The Best of Syd Barrett: Wouldn't You Miss Me? (2001)
【相關主頁】
The Syd Barrett Spot http://www.tapscott.com/~robp/floyd6.html
Dolly Rocker: The Syd Barrett home page http://www.pink-floyd.org/barrett
Magnesium Proverbs: http://www.sydbarrett.net/
Steel Rail Phase http://www.brainbyte.com/OffworldMetaplex/sydx.ht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