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mauriat

de de de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25年3月4日,保羅·莫里哀誕生於法國南部馬思聖街15號舊港尤波而附近。在四兄弟之中,他排行老么。他的父親除服務於當時的郵局之外,也從事業餘的音樂活動。4歲時,保羅·莫里哀開始彈奏鋼琴;5歲時,他的音樂才華受到家人的注意。10歲開始進入馬賽國立音樂院研習4年正統音樂,並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馬賽音樂院畢業之後,保羅-莫里哀立志要成為古典音樂會上的鋼琴演奏家。後因迷上當時流行的爵士樂,而改變此雄心大志。[1]17歲時,其自組樂團開始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奏,他自己擔任鋼琴獨奏,不久他便前往法國的音樂中心巴黎發展。[2]
才華初現
他的音樂才華被巴克雷(Barca)唱片公司總裁發掘
保羅·莫里哀各個時期
保羅·莫里哀各個時期(10張)
,邀他為該公司旗下的首席歌星,擔任錄音伴奏。曾分別為法國著名的歌星夏而-亞茲納弗(C.Aznayour)、米洛依-馬締歐(M.Mathieo)、達莉妲(Dida)及莫利斯-西瓦利耶(M.Chevaier)等作曲、伴奏。除為歌星伴奏外,他也寫過多首當時曾流行的歌曲,如《懷念的約會》(Rendez-VousAuavandou)、《賭命》(SurMaVir)、《浪漫行程》(aongueMarche)等。
1963年與法國另兩位情調音樂樂團指揮法蘭克-波賽而(FrankPource)及雷蒙-魯菲而(Raymonfefevre)合寫了一首著名的流行曲《天涯海角永相隨》(IWiFoowHim),後來由小蒞姬-瑪琪(ittePeggyMarch)唱紅,風靡一時。1996年,此歌再度出現在喜劇片《修女也瘋狂》中,重燃熱門。
聞名世界
1965年離開,同年正式組成了一支象徵著他個人的大樂團--保羅·莫里哀樂隊(eGrandorchestraDePauMauriat)。1966年,保羅·莫里哀與法國飛利浦唱片公司簽訂長期契約。此後他的一系列演奏錄音正式由飛利浦唱片公司(總公司在荷蘭)向全球發行。同時,他最燦爛的音樂生涯也由此展開。
1967年,他將一首歐洲電視網歌唱大賽(EuovisioContest)的第四名歌曲《愛情是憂鬱》(LoveIsBlue/'AmourEstBue)改編灌錄成演奏曲後,收錄這首樂曲的該張專集唱片也在全球各地創下了銷量六百萬張的輝煌紀錄。從此,保羅·莫里哀揚名國際。1968年,保羅親手改編的《愛情是憂鬱的》衝出歐洲大陸,在全美國流行並灌制了唱片,連續6周蟬聯美國Biboard熱門歌曲排行榜第一名,成為該年度的金唱片。2月,保羅·莫里哀應邀參加美國最具權威的電視節目《蘇利文劇場》(EdSuivanShow)的演出。並獲法國ACC唱片大獎。1969年保羅·莫里哀首度率團前往日本公演,他那清新鮮明的瑰麗音色立刻席捲整個日本樂壇。
自1971年起,保羅·莫里哀每年都率團前往日本公演,至1998年止,他已經連續第22次率團赴日公演。1970年應墨西哥樂迷之請,灌錄了《愛情海的珍珠》(Peneope),同時也風靡全球。1975年保羅·莫里哀率團首度前往韓國漢城公演,對親耳聽到的韓國民謠《阿里郎》非常喜愛;1976年在巴黎專屬錄音室StudioDesDanes完成了這首韓國民謠的演奏錄音,題名是(EasternLoveSong)。1976年將他每年訪日公演時的印象化作音符,由他自己譜曲、編曲兼指揮,在巴黎完成了一張《日本紀行》(oveSoundsJourney)的錄音專輯。1979年保羅·莫里哀將日本的一些流行歌曲改編灌錄成一張《日本流行歌曲演奏專集》(MessageD'Amour)。
1981年保羅·莫里哀親自擔任日本版畫家池田滿壽夫所執導的電影(RomaDaaFinestra)的全片配樂工作。1982年在巴黎專屬錄音室灌錄了一首台灣校園民謠《龍的傳人》,除首張華語樂曲世界級大樂團演奏之外,更在華人世界掀起了一陣“保羅·莫里哀”的狂飆。除此之外,保羅·莫里哀也為香港女歌星雷安娜譜寫了一首港劇的主題歌《痴情劫》。1982年該團鋼琴手傑拉而-岡比斯(GerardGambus)離開樂團,另尋獨立。從此編曲工作完全落入保羅·莫里哀一個人的手中。1983年12月11日及12日保羅·莫里哀首度率團赴台灣地區公演。
旅行公演
保羅·莫里哀旅行公演的足跡已經遍及全球五大洲,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的歡迎。
1984年他演奏了齊豫的《橄欖樹》。1985年再次赴台訪問,帶來了黃鶯鶯的《只有分離》。1986年他為台灣樂迷寫了一首創作曲《台北之歌》(SongForTaipei/ThinkingOfYou)。1987年他推出三部不同主題的專集《小夜曲》(Serenade),《伊比利亞》(Iberia)、《長記我心》(Remember)。1988年推出《法國金曲集》(BestOfFrance)。
1990年,台灣當紅歌星童安格演唱了保羅·莫里哀的創作曲《愛的主題曲》成為當時熱門話題,此曲至今仍在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班機上作為安全須知安全短片的背景音樂使用,估與原曲名稱(PMEasternoveSong)有關。同年還推出一張保羅·莫里哀樂團自身的名曲回顧專集(Retrospective),用全新的編曲手法改編演奏了過往二十年樂團的招牌曲目。1991年出版了保羅·莫里哀樂團生涯紀念的音樂會集錦《金色音樂會》(GodConcert)以及一張收錄改編12首台灣地區流行曲的專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包括標題曲及《大約在冬季》、《我的未來不是夢》等等,91年起,他暫停對日本的巡迴演出,專心錄音工作和享受晚年。1992年爵士樂名曲改編集(Nostaiazz)。
1993年為飛利浦灌錄最後一張唱片《激情》(Emotion)。正式告別當時寶麗金集團。簽約日本玻麗佳音(PoyCanyon)。此時正值保羅·莫里哀灌錄了第1000首曲目。1994-1996年陸續出版《電影金曲集》(Soundtracks)與《恰克與飛鳥名曲改編集》。1996年2月美國(Biboard雜誌)出版特刊《保羅·莫里哀30年樂壇成就特輯》。保羅·莫里哀樂團於96年兩度訪日演出,回饋樂迷三十年的支持。1997年,保羅·莫里哀再度訪日。在28個城市作了36場公演,這也是他三十年間第21次在日本公演。訪華事宜在繼續洽談中。
告別舞台
1998年,保羅·莫里哀宣布正式告別演出舞台,並與樂團接班人GiesGambus同台指揮。[3]音樂會定名為《再見音樂會之旅》(SAYONARAConcertTour)。在橫濱及東京,保羅·莫里哀見到了邀他訪華的中國樂迷徐毅,再商訪華行程。
1999年,保羅·莫里哀開始了退休生活,而樂團也暫休一年準備新世紀的出發。保羅·莫里哀親筆題寫——“將在21世紀繼續為您演出,我很高興我的樂隊將在全世界的舞台上繼續發揮光大輕音樂的傳統。雖然我已決定自己不再到各地演出,但我將繼續擔任樂團的藝術指導,經我改編的音樂是保羅·莫里哀所獨有的。我的長期助手吉爾·岡比將接過我的工作,率領樂團將保羅·莫里哀的音樂奉獻給全世界愛好音樂的朋友”。2000年12月8日,在結束日本巡迴之後,樂團首度巡迴出訪中國內地。
2006年11月3日,保羅·莫里哀在法國南部城市佩皮尼昂去世,享年81歲。

主要作品

loveisblue(愛情是憂鬱的):作於1968年,原型是一首並不成功的流行歌曲,經保羅-莫里哀改編為輕音樂後竟然脫胎換骨,立即風靡全世界。本曲風格流暢,曲調和節奏都洋溢著全新的感覺,至今仍是保羅-莫里哀最著名的樂曲。保羅-莫里哀在1977年曾創作過迪斯科風格的樂曲。
Ilikechopin(我愛蕭邦):這是1984年上半年,在英國和西德占流行榜首位的、受到歐洲各國的廣泛歡迎的曲子。是義大利作曲家戈塞伯的人氣之作。在這裡保羅-莫里哀樂隊的流暢、明快的演奏,將使你心曠神怡。
elbimbo(橄欖的項鍊):這是比伯傑特樂團“傷感的賓伯”的原作曲目,保羅-莫里哀採用了這種羅曼蒂克的標題,於1975年先於原曲發行了唱片,使該唱片頓時走紅,但作為與之競爭的賓伯原作唱片,卻嚴重受損。改編曲竟然搶了原作的風頭,這在音樂史上也是不多的。
pearlfisher(采珍珠者):這是喬治-比才(georgesbizet)的歌劇《采珍珠者》(lespecheursdeperles)第一幕中的詠嘆調,保羅-莫里哀將“耳邊迴響著你的歌聲”這首古典樂曲賦與了現代韻味。此乃保羅-莫里哀的保留曲目。比才(1838--1875)是法國最優秀的歌劇大師之一。其代表作是著名的歌劇《卡門》(carmen),此外還有《采珍珠者》、《伯斯美人》(lajoliefilledeperth)、《扎米蕾》(djamileh)等。
penelope(愛琴海的珍珠):該曲作者是西班牙的辛格松和奧古斯特。但由於保羅-莫里哀樂隊非常出色的演奏而聞名。貝爾羅塔是神話中女主人公的名字。本曲是保羅-莫里哀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
iwillfollowhim--chario(天涯海角永相隨):詞作者夏庫-佛朗特,曲作者為富朗克-布爾傑和保羅-莫里哀。
toccata托卡塔(淚的即興曲):與“loveisblue”、“愛琴海的珍珠”一樣,這是保羅-莫里哀最暢銷的唱片。取材於古典題材,是戈思登-羅蘭1973年的作品。
chansonpouranna(天使小夜曲):這是andrepopp,受夏威夷第二代日裔人吉他手哈巴特-歐塔的委託,於1972年創作的樂曲。保羅-莫里哀於1973年一將唱片問市,便備受歡迎。
mamyblue(憂鬱的母親):該曲在1971年流行於歐洲,不久便流傳於世界。該唱片一發行便走紅,隨後大量與之競爭的唱片紛紛上市。菲魯特-利姆作詞,艾貝魯作曲。
minuetto(薔薇色的圓舞曲):保羅-莫里哀的本人創作的作品,1975年風靡一時。
brasiliacarnaval(清晨的狂歡):在巴西保羅-莫里哀的追星族也很多,1977年以巴西人為對象出版了專輯,該曲是此專輯的標題曲,編制、錄音均於1975年在法國製作。
nocturne(蒼茫小夜曲):如標題的幻想曲,1966年保羅-莫里哀作曲。這是音樂會上極受歡迎的曲目。唱片於1969年上市,當然十分暢銷。
reinedesaba(薩巴女王):佛爾斯-鮑庫斯的代表作,是非常受大眾歡迎的曲目。作者是辛格松-古拉依達的米吉魯-羅蘭。薩巴是舊聖約書中女王的名字。
siffiersurlabolline(迴蕩口哨的山丘):電影製作傑魯-斯塔辛的兒子,尚且年輕便已辭世的很有人氣的歌手傑塔在1968年的走紅曲目。但原作為與帕卡、巴澤利和巴朗多的合作之作,義大利製作。
tombelaneige(下雪了):著名歌手薩魯-巴特勒的代表作,當時極為暢銷。該曲為1964年自己創作的走紅曲目。
godfather(教父):1972年這部描寫義大利黑手黨的同名電影上演後,導演克伯拉的名聲大振,還誕生了新影星阿魯巴西諾。因此,這首由尼諾羅塔作曲的主題曲在世界廣為流傳。當然,各唱片公司競相出版專輯,保羅-莫里哀的唱片與桑得拉唱片相比,更勝一籌
Ilovebreeze(我愛微風):保羅-莫里哀專輯的標題都很有魅力,這就是例證。原曲的標題是“愛的旋律”,這是保羅-莫里哀自己創作的曲目。
pianoballade(哀愁的蕭邦):鋼琴詩人蕭邦(1810-1849)的作品敘事詩第3號短小調第1音階作品23號,經保羅-莫里哀改編,成為廣受歡迎的古典流行曲目
UNBANC,UNARBRE,UNERUE:該曲已成為香港小姐競選的主題音樂

外界評價

有機結合
保羅·莫里哀(PaulMauriat)十分注重將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緊密有機相結合,形成了他那將優美的旋律,生動活潑的節奏和明朗的氣氛結合起來的獨特風格。從嚴格的意義來看,保羅·莫里哀灌錄的諸多輕音樂唱片橫跨古典與流行兩界,沒有古典音樂具有的深刻、內在,也沒有流行音樂對時代心緒的抒發、表達。保羅·莫里哀的輕音樂和諧、優美,對位的是中產階級的生活格調。年輕一代的聽眾大約很難從保羅·莫里哀的音樂中體會那種與歐洲浪漫派藝術相通的情致,他們更願選擇搖滾與時尚歌星的唱片;而對另一批具有知識與文化背景的聽眾而言,他們要找的是純粹的、沒有電聲樂器的古典樂器發出的聲音。保羅·莫里哀在輕音樂里完成的跨界工作,試圖把古典音樂普及化、通俗化,甚至表層化,音樂作品表現出抒情歌曲與古典結構的嫁接效果。電聲樂器的運用,古典樂隊的編制,顯示出時尚與古典混雜的特色。[5]
音樂使者
20世紀60年代後期,法國的音樂舞台在悄悄地進行一場革命,1965年莫里哀組織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樂團。保羅·莫里哀樂團以一曲《藍色的愛情》征服了世界,在此後30年中,唱片《藍色的愛情》共銷售了3000萬張。保羅·莫里哀樂團也成為法國人家喻戶曉的最通俗最著名的輕音樂團,從此保羅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情調音樂的使者”以及“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音樂之神”。儘管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但他給人們的印象是溫文高雅,風趣幽默與平易近人而成為世界級明星之一,在世界30多個國家進行了數百場的演出。
保羅·莫里哀於1998年告別舞台,但是他的樂隊仍是派往各國的音樂使者。莫里哀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舉辦過音樂會,在日本和韓國舉辦的音樂會最多,在這兩個國家共舉辦過1200場音樂會。莫里哀在日本有大批的追捧者,他的作品在那裡被視為音樂的最高標準。
浪漫風情
儘管缺乏內涵,莫里哀的音樂還是有一種特殊的浪漫氣質,被譽為“情調音樂使者”、“法國音樂之神”。莫里哀的樂隊組建伊始,輕音樂沒有古典樂的凝重,也沒有流行曲的張揚,他完美地將二者融合,創立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所寫的音樂中具有那種獨特、新鮮、浪漫的弦樂音響,明晰、活潑的節奏和銅管、打擊樂器的音色,具有特有的保羅·莫里哀樂隊輕音樂風格。樂隊擁有包羅萬象的曲目,著名的電影主題音樂、各國民謠、古典音樂、歐美流行音樂、拉丁美州愛情歌曲、亞州風情樂曲、聖誕歌曲乃至甲殼蟲樂隊的歌曲、夏威夷的吉他曲等等,如此眾多的曲目,歷經了歲月的流逝而愈加醇厚,並享有極高的聲譽。如果想從頭領略保羅.莫里哀的浪漫風情,這張《藍色的愛》是個好選擇。其中的旋律有一種潛滋暗長的懷舊情緒,浪漫的情調永不會過時,帶有一種潑灑的濃艷的藍。事實上,這首《藍色的愛》開始名不見經傳,經過莫里哀的編寫後,才得以風靡一時,又被填上歌詞,眾口傳唱:“沒有你,我的世界是藍色(憂鬱),我的生活是灰色,我的眼睛是紅色(哭的),我嫉妒的心是慘綠,孤獨的夜是漆黑。”罷了,別的顏色我不要,給我一點純淨的藍色吧——人生的煩惱多如牛毛,與其為金錢苦悶,為權位煩惱,倒不如為愛情憂鬱,為音樂傷感,那總是一件美好的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