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pin's nocturne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題獻給蕭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作品編號Op.37的兩首夜曲,便是在這風景宜人的馬約加島上完成。 在諾安的最後六首夜曲,蕭邦近乎病態的美感,譜出美麗的生命終曲。

夜曲簡介

夜曲一般指由愛爾蘭作曲家菲爾德(john·field,1782-1837)首創的一種鋼琴曲體裁。旋律優美,富於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採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總的表現意境是夜的沉靜與人的內心抒發。蕭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是這一體裁最為出色的代表作品。
18世紀的夜曲常以義大利語notturno為名,是一種器樂合奏的小夜曲。J.海頓、W.A.莫扎特均寫有此類樂曲。19世紀的夜曲是旋律如歌、富於詩意的抒情特性曲,類似無詞歌,但內容較為深沉,常含有憂鬱的情緒,始作者為愛爾蘭作曲家J.菲爾德。F.F.蕭邦把它發展為一種形象豐富、情深意遠的鋼琴音樂體裁,他的21首夜曲是這一體裁的藝術珍品。C.德彪西的3首夜曲《雲》、《節日》和《海妖》則是管弦樂套曲,不屬於特性曲的範疇。
注意:夜曲與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裁!小夜曲只表現夜晚的情景,而夜曲可以是作者在晚上任何內心想法的抒發,在蕭邦的夜曲中很少有真正描繪夜晚景象的。
夜曲是蕭邦自己創新的一種鋼琴獨奏體裁,它具有沖淡平和,寂靜幽瀾的特點,輕緩中偶爾透著那么一點點沉思。魯賓斯坦的演奏在良好的節奏把握中自然追求的一種完整性與統一性,你忘記了樂曲何時開始,而不經意之間在你的陶醉感消泯之前樂曲卻已悄然結束。就是這么讓人充滿期待,卻又戀戀不捨。
要想認識鋼琴詩人的浪漫氣質,領略鋼琴詩的獨特韻致,蕭邦的作品是當之無愧的首選,蕭邦似乎命里注定是為鋼琴而生的,在他的指下,鋼琴以自己獨有的聲音詩意地吟唱起來,音樂的個性與鋼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樣和諧。我們不妨先從夜曲聽起,細細體會樂曲中所瀰漫的惆悵、瞑想、繾綣氣氛,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動、嘆息、興奮、不安等豐富而微妙的情緒。你會感到夜晚的風格是統一的,而夜中的情調又是如此得不同。

正文

作品Op.09的三首夜曲,是蕭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創作完成的作品。他在沙龍和朋友聚會時,經常喜歡演奏其中的第二號《降E大調夜曲》,而這首夜曲也成為現今最通俗、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蕭邦初到巴黎時,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鋼琴(an Erard piano),這種鋼琴的鍵盤較笨重,要彈奏彈性速度的樂曲常無法得心應手,於是蕭邦的好友波列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贈送蕭邦一台觸鍵靈活的鋼琴。這台鋼琴伴隨蕭邦直至1849年辭世。蕭邦為了感念他們一家的友誼,將他的第一號《降b小調夜曲》題獻給波列意夫人。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題獻給蕭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鋼琴家、指揮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樂家。當蕭邦初到巴黎時,曾拜師卡克布蘭納(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學習鋼琴。希勒慧眼看出蕭邦的鋼琴技巧早已超過卡克布蘭納,所以經常鼓勵他,有時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殺殺他的銳氣。所以蕭邦雖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濃厚的藝術氣氛和人情味,卻是暫時撫慰他鄉愁的唯一憑藉。
儘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調夜曲》的一開頭,左手裝飾性的三連音,像是蕭邦用柔軟的蝴蝶翅膀刷出來的主題,但從25小節以後,感情卻如洪水般毫無節制地湧出,其中還閃耀著銀色的月光。蕭邦夜曲的發展,似乎從這首《F大調夜曲》開始,有了一個極為明顯的轉變,他已完全從費爾德夜曲的風格中跳脫出來,懷念故土的熱情、對革命動亂的悲憤,以及他本人高貴優雅而又憂鬱猶疑的氣質,都毫無掩飾地融匯成戲劇性的樂章。
在最著名的第五號《升F大調夜曲》中,我們甚至可以聽見靜夜裡孤獨浪人思念家鄉與親人的情景,第18小節的落漠之情,第25小節至35小節的內心波濤滾滾,再一次說明了蕭邦離鄉背井的孤寂,祖國的災難、與親人離散的痛苦所產生的悲劇性風格轉變。第六號《g小調夜曲》,從68小節開始的戲劇性高潮,則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調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認為:“那是在描寫平靜的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謀殺景象之後,海水淹沒了屍體,但依舊一平如靜地反映著月光。”或許,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題旋律的不和諧音中,發現了充滿懸疑的描寫性格,才產生了如此的聯想。芬克(Henry T.Finck)則對此曲推崇備至,他說:“在這四頁樂譜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緒變化,以及天才般的戲劇精神,比許多400頁樂譜的歌劇更豐富而強烈。英國一位管風琴家威爾拜(Charles Willeby)則說:“如果以簡單性(Simplicity)作為判斷藝術的因素,我們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藝術作品了。”根據美學中“飽沃原則”,也就是創作應以最簡單的素材,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那么這首《升c小調夜曲》無疑是曠世精品。
另一首第八號《降D大調夜曲》,雖是同一時期作品,卻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從頭到尾只有一個主題,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主題旋律,卻構成一個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歌聲,主題重複出現三次,由弱到極弱,然後再到強,構成一種引人入勝的情緒起伏。
作品編號Op.32的兩首夜曲,似乎又從強烈的描寫和戲劇性格,返回到費爾德風格。其中《B大調夜曲》,無法預期的幾句長度、開放結尾和缺乏反覆的自由形式,和那相當戲劇化的結尾,卻給人不落俗套的清新感受。第十號《降A大調夜曲》,優美的旋律加上圓舞曲般的節奏,後來被芭蕾舞劇《仙女》(les Sylphides)採用,而改編為管弦樂曲。
1838年冬天,蕭邦病情惡化,醫生建議他到南方去休養,於是喬治桑決定隨蕭邦到地中海的西班牙領地--馬約加島(Majorca)避寒。11月19日,蕭邦在寫給馮坦那的信中說:“天空像綠松石,海洋像碧琉璃,山崗像翡翠,空氣像天堂。太陽整天熱焰當空,每個人都穿著夏天的衣服,入夜吉他歌聲不斷。……總之,這真是爽快生活!”
作品編號Op.37的兩首夜曲,便是在這風景宜人的馬約加島上完成。當然許多人都想知道,馬約加島上的溫暖海風是否會吹散蕭邦內心鬱結的憂傷。首先《g小調夜曲》速度緩慢,給人舉步維艱的沉重感,但蕭邦學生顧特曼(Adolph Gutmann)認為,蕭邦在這首樂曲中,忘記加上漸快速度記號。不過另一首《G大調夜曲》卻美得使人不敢正視。卡拉索夫斯基(Mority Karasowski)就認為,從29小節開始的第二主題,是蕭邦所寫過的最美的旋律。
舒曼對作品三十七的看法:“這兩首夜曲與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它的裝飾音更簡潔而表現更優雅。我們知道蕭邦一生鍾愛閃耀的星星,金光耀眼的寶物珠玉。儘管他已經改變和成長,他仍喜愛裝飾,但那是深思遠慮的一種裝飾音。因為在所有的裝飾音背後,閃耀著一種詩情的高貴。的確,品味超卓必屬蕭邦。”
在舒曼的深刻剖析下,我們可以發現,經過馬約加島大自然風光的洗禮,使得蕭邦的夜曲又發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種更純淨的詩意的夜曲。
由於生活的不便,蕭邦一行於1839年02月13日離開馬約加島,返抵法國。又因喬治桑的家諾安(Nohant)氣候較適合蕭邦,所以往後的七年,蕭邦都安居在諾安,作品Op.48、Op.55、Op.66這六首夜曲都是在諾安的單純起居生活中完成的。
克列金斯基曾稱OP.11《g小調夜曲》為“思鄉病”(homesickness),其實在諾安所創作的六首夜曲,多少有心理憂鬱加上身體衰弱的陰影。而在緩慢的樂曲進行中,蕭邦早年的青春氣息不復出現,燦爛的光輝也逐漸褪色。Op.55之一中的“失望的哭泣”(克列金斯基的形容),譜出人生的無限悲情。Op.62之一則是帶有病態香味的“月下香夜曲”,旋律悄悄爬上音符的花架。此時,病魔纏身的蕭邦,似乎隨時在聽候死神的召喚。洪奈克(Huneke)說得好:“蕭邦編織著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之日。”確實,我們在蕭邦生命中最後的四首夜曲(Op.55和Op.62)中聽到最美麗而安詳的死亡之歌。
由1827年至1846年這段蕭邦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留下了21首黃金般的夜曲。這些夜曲的風格轉變,也恰巧反映出他百般波折的生命歷程。雖然Op.09的三首夜曲中,已表現出不同於費爾德的戲劇性華麗風格;但由Op.15和Op.27這五首夜曲中,似乎在祖國山河變色、生靈塗炭的刺痛下,都迸發出無法遏止的悲劇激情。1838然後,的病魔的折磨和馬約島的風情的刺激下,悲劇性的激情化解為純淨的詩意。在諾安的最後六首夜曲,蕭邦近乎病態的美感,譜出美麗的生命終曲。然而,風格儘管在轉變著,貫穿在21首夜曲中的高貴氣質卻始終如一。或許,那曠世奇才所獨有靈氣,才是創造永恆的原因。

夜曲目錄

三首夜曲op.9(1830-1831)
1、降b小調夜曲
2、降E大調夜曲
3、B大調夜曲
三首夜曲op.15
1、F大調夜曲(1830-1831)
2、升F大調夜曲(1830-1831)
3、g小調夜曲(1833)
二首夜曲op。27(1834-1835)
1、升c小調夜曲
2、降D大調夜曲
二首夜曲op.32(1836-1837)
1、B大調夜曲
2、降A大調夜曲
二首夜曲op.37
1、g小調夜曲(1838)
2、G大調夜曲(1839)
二首夜曲op.48(1841)
1、c小調夜曲
2、升f小調夜曲
二首夜曲op.55(1843)
1、f小調夜曲
2、降E大調夜曲
二首夜曲op.62(1846)
1、B大調夜曲
2、E大調夜曲
e小調夜曲op.72Nr.1(1827)
+EN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