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Vines

the Vines

澳大利亞音樂組合。1991年,15歲的Craig Nicholls在悉尼的一家麥當勞連鎖店工作時碰到了Patrick Matthews。在那個時候兩人對於Nirvana極其喜愛,於是兩人便開始一起演奏(Craig做吉他手和主唱,Patrick當貝斯手)隨後又加入了Patrick的同學David Olliffe做鼓手。他們還開始聽一些英國的樂隊的演唱,包括Suede,Supergrass和The Verve。

the Vinesthe Vines

名稱

the Vines

簡介

風格:Post-Grunge(後垃圾)
介紹:
1991年,15歲的Craig Nicholls在悉尼的一家麥當勞連鎖店工作時碰到了Patrick Matthews。在那個時候兩人對於Nirvana極其喜愛,於是兩人便開始一起演奏(Craig做吉他手和主唱,Patrick當貝斯手)隨後又加入了Patrick的同學David Olliffe做鼓手。他們還開始聽一些英國的樂隊的演唱,包括Suede,Supergrass和The Verve。
1994年10月,Patrick,Craig和David以The Vines之名——由Craig的父親60年代領銜的樂隊The Vynes而來,作了第一場小演出,“這是在Hurstville的RSL Memorial Bowling俱樂部的18歲生日宴會”對這場踏入搖滾樂圈的首次亮相,Patrick笑著說到,“我們唱了Nirvana的‘Been A Son’,You Am I的‘Mr Milk’還有其他些東西,我們就表演了三首歌。”
1998年末,The Vines又做了一次這六年來僅有幾次之一的演出,在悉尼的The Iron Duke酒吧,同時還有當地的樂隊Starky前來助陣,這是他們第一次應觀眾再來一個的要求,下去又上來表演。
2000年4月,The Vines發行了一張小樣“In The Jungle”,隨後接受了悉尼社區電台FBi的採訪,在此之前,Craig說“我們就一直圍坐在家裡寫歌,然後每個星期聚一次演奏所寫的歌,於是這張四首單曲的小樣就出來了。”湊巧的是,Andy Cassell——Winterman和Goldstein的經紀人聽了這張小樣並被深深吸引,他隨即找到了樂隊,很快Andy和他的兩位助手便為樂隊打理經營業務。幾個月之後樂隊在支持下把他們所有的歌做成了一張小樣並送往各大唱片公司,唱片也隨即激起了廣泛的注目。
2000年10月是樂隊第一次在重大場合中的演出——和澳洲的You AmI一次在悉尼的Metro Theatre的演唱會。在台上Craig簡直演瘋了,把自己的襯衫撕碎還差點把他的吉他給摔碎了——不過在最後還是住手了,因為這吉他一方面貴,一方面還是租來的。同時樂隊與唱片簽發片契約的興趣也與日俱增。
經過了三個月樂隊與澳大利亞各大唱片公司的談判,2000年整個聖誕節之夜樂隊就在和他們的經理討論到底和哪個唱片公司簽約,最後他們選中了新成立的Engine Room,悉尼一家唱片製作公司,同時還資助唱片製作。
2001年2月,The Vines翻錄完他們的小樣(包括“Drown the Baptists”,“Get Free”,“Winning Days”,“Mary Jane”,“Outtathaway”和“Sunchilld”)之後樂隊開始著手製作他們的第一張唱片,在悉尼的Q錄音棚,由澳洲製作人Greg Wales擔當製作。到了5月份,樂隊再次得以和You Am I同台獻藝,這是作為The Vines全國巡演的一小部分。在他們的演出同時,樂隊為他們的歌迷再次奉獻出了一張錄音棚里未作處理的小樣,其中包括“Country Yard”,“Mary Jane”,“Autumn Shade”,“Factory”和“Highly Evolved”。
2001年7月樂隊飛往洛杉磯,與Schnapf一起在Sunset Sound錄音棚錄製唱片。但到了9月灌唱片的工作給擱了起來因為錄唱片的資金越來越少了。出於種種考慮——包括近期接踵發生的一些事情以及錄製工作的壓力,David Olliffe決定離開洛杉磯回澳洲。而由於美國唱片公司對The Vines的興趣日見濃厚,樂隊錄製唱片的工作在11月再次開工。鼓手Joey Waronker(與Beck和REM有過合作)以及前Elvis Costello And the Attractions成員Pete Thomas為餘下的單曲完成鼓手的工作。樂隊最終完成了這張唱片,其中還包括Sean Penn的電影I Am Sam中的一段原聲——一首翻唱The Beatles的“I'm Only Sleeping”。同時隨著XL唱片發行了The Vines的首張單曲碟“Factory”,國際媒體對樂隊的關注也不斷上升。同年12月初,出於The Vines在洛杉磯錄製期間的良好表現,Capitol唱片公司主席Andy Slater簽下了The Vines美國發行權,而由Heavenly在英國發行樂隊的唱片。
回到悉尼後,樂隊在當地媒體上登廣告尋找一位新鼓手,一共有30個富有希望的鼓手前來應徵,其中還包括Hamish Rosser,一個美國內華達Kinks的tribute樂隊鼓手,他當時正處於每年4個星期的休假中。這份廣告要求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現場型鼓手,對於Nirvana,The Kinks和Stone Roses之類的會加以考慮”。“令人敬畏的機會,還有發臭的演出車輛”——不同尋常的是,據Hamish說,這是最初激發他興趣的關鍵所在。Hamish回美國一個禮拜,去辦妥離隊手續,並返回澳洲接受Craig還有Patrick的試聽。
2002年2月,The Vines舉行了六個月里的首場演出,出場為四人,加入了Craig的好朋友Ryan Griffiths演奏原聲吉他,以及Hamish做鼓手。樂隊在Vic On The Park的第四場也是最後一場的表演上觀眾里三層外三層,當地媒體Drum Media把他們稱為“現代啟示錄”。3月份原先本是樂隊在英國的一場小型介紹性質的巡演,但媒體卻一下子蜂擁而至,NME把The Vines在Brighton首場演出熱情地描繪成最出色“最為轟動的演出之一”,而Manic Street Preachers的領袖James Dean Bradfield稱樂隊“絕對無以倫比”。所有這四場演出都爆了棚,兩場倫敦和一場牛津加演都在幾小時內全部售完,Craig和Patrick還接受了Radio 1以及倫敦XFM的採訪。同年4月份,EMI澳洲分公司簽下了樂隊澳洲發片所有權。
4月5日The Vines出席了Doves在The Astoria的演唱會,隨後在11號樂隊錄製了現場版的“Highly Evolved”和“Get Free”,並分別登流行榜首位交椅,這兩首單曲還收入專輯Later With Jools Holland。
專輯“Highly Evolved”全球發行後,在英國馬上串至32位,並迅速在澳洲的Triple J電台上收到相當高的播放率。
4月中旬The Vines回到洛杉磯錄製樂隊第一張MV,隨後開始了美國/加拿大巡迴演出。“Get Free”是在加利福尼亞,Burbank的Chandler Valley Center工作室里完成的,由Roman Coppola導演,整首MV錄一共兩天,其中包括爆炸鏡頭、數噸的灰塵,Patrick還親自完成了自己的兩個特級鏡頭。
樂隊還出席了於洛杉磯的Mojave Stage(俗稱“The Tent”)舉行的Coachella音樂節,這是The Vines第一次在各種音樂節上的表演。
同年5月,The Vines出席了一系列演出,包括在洛杉磯著名的Troubadour,紐約繁華的Mercury Lounge以及在華盛頓舉行的WHFS音樂節中的各種演出,場場都座無虛席。樂隊的多倫多之行也是全場爆棚,那晚還有幾乎200人等在場外等票買。
6月17日樂隊發行了“Get Free”單曲碟。同時他們又開始了另一次小型英國巡演,包括Sheffield,Manchester,Glasgow和Liverpool,還有一場在倫敦的XFM演出,以及6月27日出席在Otherstage舉行的Glastonbury音樂節。NME說這次表演是“所有周末演出中最出色的——勝利完全是屬於他們的。”
2002年7月The Vines首張專輯“Highly Evolved”8日在英國發行,15日在世界其他國家同步發行。這張專輯在英國專輯榜上拍名第三,僅次於Oasis和The Red Hot Chilli Peppers,也使得The Vines成為第一支首張專輯在英國能取得前五名位置的澳大利亞樂隊。一個星期後,專輯在美國取得了第11的位置,在澳大利亞為第5名。
隨後樂評蜂擁而至。倫敦的The Times——“能讓你翩翩起舞的音樂,性感而隨意”(分數:5/5);奧地利的Rolling Stone——“符合評判所有首張專輯的標準”(分數:4/5);NME——“讓你的脊梁骨發涼”(分數:9/10);Q雜誌——“這支澳洲組合無愧於得到如此小題大做般的熱烈歡迎”(分數4/5)
隨後樂隊又開始了一系列演出,包括由在7月9日於克里夫蘭的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出席MTV現場演出打頭的另一次美國/加拿大巡演。
2002年8月,The Vines宣布舉行第一次全澳洲巡演,準備於9月開始。一個小時之內,他們在Melbourne和悉尼的演出門票便已全部售完,一個星期後,樂隊第二場演出也售完了——而一些當地歌迷還清楚記得,8個月前他們還不能完全售完一個樂隊家鄉250人小酒吧的演出。

檔案

國籍:澳大利亞
專輯:
Highly Evolved (2002)
Highly Evolved/Sun Child (2002)
Winning Days (2004)
Vision Valley (200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