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

T35是多炮塔家族中體現“陸地巡洋艦”的典型車輛,它那龐大的車身和“五頭六臂”、“四面開花”的形象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T35作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蘇聯坦克工業快速發展的一種象徵而載入史冊。它是世界上唯一量產的5炮塔重型坦克,但也證明了多炮塔坦克的機動性不可靠。20世紀三十年代初,蘇聯軍方對坦克“增加突擊力”的要求十分強烈,主張研製多炮塔的重型坦克,作為突破敵堅固防禦陣地的主要力量。為此,1932年第174機器製造廠的總工程師O·M·伊瓦諾夫開展了設計工作,他參考了英國研製的“獨立號”多炮塔式重型坦克的基本設計方案,7月製造出樣車並經測試後,於1933年交由哈爾科夫機車製造廠批量生產。

基本信息

研製歷史

t35重型坦克t35重型坦克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各國為了增強重型坦克的火力,在“陸地巡洋艦”觀念的影響和軍艦多炮塔的啟發下,接二連三地研製出多炮塔式的坦克,其種類由以蘇聯最多。從總體布局上區分有:並列雙塔型的早期T-26輕型坦克,前後雙塔型的T-100重型坦克,主塔上疊加副塔型的T-12/24中型坦克,中央主塔、前面雙副塔的T-28中型坦克,中央主塔、四周副塔的T-35重型坦克等。

20世紀三十年代初,蘇聯軍方對坦克“增加突擊力”的要求十分強烈,主張研製多炮塔的重型坦克,作為突破敵堅固防禦陣地的主要力量。為此,1932年第174機器製造廠的總工程師O·M·伊瓦諾夫開展了設計工作,他參考了英國研製的“獨立號”多炮塔式重型坦克的基本設計方案,7月製造出樣車並經測試後,於1933年交由哈爾科夫機車製造廠批量生產。

武器配置

T-35坦克和英國的“獨立號”坦克一樣,也有5個獨立的炮塔,不過,這5個炮塔是分兩層排列的.主炮塔在中央居上,裝1門76.2毫米短身管火炮,彈藥基數90發,另有1挺7.62毫米機槍。下層是圍繞主炮塔的兩個小炮塔和兩個機槍塔,成對角線布置;兩個小炮塔位於主炮塔的右前方和左後方,2個機槍塔位於主炮塔左前方和右後方。這樣的布置的好處是,火力配系和重量分布比較均衡。不過除了主炮塔可以360度鏇轉外,其餘4個炮塔只有165~235度的方向射界。也就是說,由於總體布置上的限制,不可能將五個炮塔的火力全部集中到一個方向上。2個小炮塔最初各裝一門37毫米炮,1935年改為45MM長身管坦克炮(彈藥基數共200發)和一挺7.62毫米機槍;2個機槍塔上各裝一挺7.62MM機槍。7.62毫米機槍 彈藥基數為10800發。全車共有11人,即車長(兼機槍手),3名炮長,3名裝填手,2名機槍手,無線電員和駕駛員.

T-35坦克用軋制鋼板焊接而成,有些部位是鉚接的,裝甲厚度為11~35mm。車長9.72m,車寬3.20m,車高3.43m。駕駛室在前,戰鬥室在中。車上裝備有71-TK-1式電台,車內通話器,手持式滅火器和煙霧釋放裝置等。動力裝置為1台V型12缸水冷航空 汽油機。傳動裝置為機械式,行動裝置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和小節距履帶,每側有8個小負重輪。

T-35坦克的缺點在於速度低,行程短,且不能原地轉向。另外,其裝甲防護能力差,該坦克的裝甲僅能防槍彈,炮彈和炸彈碎片。為了增強它的裝甲防護能力,蘇軍曾對其裝甲板進行過加厚處理。

t35重型坦克t35重型坦克
1933年生產了10輛T-35,標準生產型直到1935年才開工,至1939年停產,總計生產了61輛。該坦克於1936年開始在蘇軍中列裝。主要裝備在獨立第5重型坦克旅,該旅被指定參加一年一度的 莫斯科閱兵。蘇德戰爭爆發時,T-35坦克部隊被部署在 西南方面軍的防線,但在德空軍的猛烈轟炸下損失慘重。後來,少量用於莫斯科保衛戰,把納粹德國的士兵嚇了一跳他們從來沒見過這種“怪物”。到1941年底,因為裝甲太薄、機動性太差等原因,剩餘的T-35坦克全部退出現役只能在博物館裡度過餘生。

性能數據

輔助武器:2門45mm火炮

4~5挺7.62mm機槍

彈藥基數:炮彈96+220發

機槍彈10080發

發動機功率:500馬力

最大速度:30km/h

最大行程:150km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