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gei Vassilievitch

1891年,拉氏在家鄉完成了《第一鋼琴協奏曲》。 1895年,拉氏完成了費時多日的《d小調第一交響曲》。 至此,拉氏終於完成了《第四鋼琴協奏曲》。

英文名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

生平簡介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俄國作曲家鋼琴家
1873年4月1日,拉赫瑪尼諾夫(以下簡稱拉氏)出生於謝苗諾沃。拉氏曾祖父曾經在聖彼的堡師從著名演奏家菲得爾學習,拉氏的母親安娜·奧娜斯卡雅是聖彼的堡音樂學院的畢業生。拉氏的最早的鋼琴教育就來自母親。1882年拉氏舉家遷往聖彼得堡,入學聖彼的堡音樂學院,,師從德米納斯基學鋼琴。但此間拉氏家庭發生了大事,姐姐和父親先後去世,只有母親照看他。由此,拉氏的性格也逐漸變得內向孤僻。
1885年,拉氏在表兄的介紹下,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茨維列夫,接受到極嚴格的訓練,從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茨維列夫的弟子,拉氏有機會去圈裡的聚會,先後見到了魯賓斯坦,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並對他後世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1887~1888年,拉氏寫出了第一批最初的作品。包括《樂隊諧謔曲》和一些鋼琴小品。
1890年的夏天,拉氏來到家鄉伊凡諾夫卡,在那裡他遇到了日後的妻子同時也是自己表妹的娜塔莉婭·薩蒂娜。墜入情網的拉氏為心上人寫了一首六手聯彈的圓舞曲和浪漫曲。回到莫斯科後,拉氏動筆創作了管弦樂《曼佛雷德》,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柴科夫斯基的同名交響曲。
1891年,拉氏在家鄉完成了《第一鋼琴協奏曲》。12月回到莫斯科,向自己的老師阿連斯基獻上了第一部交響詩《羅斯基斯拉夫王子》。
1892年3月,拉氏在音樂學院舉辦了自己的音樂會,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緊創作畢業作品——根據普希金長篇敘事詩《吉普賽人》改變的歌劇《阿連科》。這一年,拉氏獲得金質獎章,以優異成績從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
畢業之後的拉氏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樂會演出之中。期間,拉氏還完成自己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升C小調前奏曲》。暑期,拉氏非常放鬆,相繼完成兩套藝術歌曲和一首幻想曲。還有從萊蒙托夫詩歌中獲得靈感創作的幻想曲《岩石》。
1895年,拉氏完成了費時多日的《d小調第一交響曲》。1897年3月,由格拉祖諾夫指揮首演。出人意料的是,《第一交響曲》慘招失敗。此後大約三年時間,拉氏一蹶不振,連已經動筆的《佛蘭切斯卡·達·里米尼》也被擱置,直到數年後才完成。
1901年11月,拉氏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完成並首演,拉氏親自擔綱獨奏,作品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拉氏也成功地戰勝了心理疾痼,重新振作起來。恢復了自信的拉氏進入了一個創作的高峰。
1901年,他完成了《大提琴奏鳴曲》和為雙鋼琴而作的第二號組曲。次年拉氏又完成了自己第一部比較重要的合唱作品——根據詩人涅克拉索夫的詩歌譜寫的康塔塔《春》。不久,拉氏宣布了和納塔麗婭的婚事。
1903年夏,拉氏在家鄉度過。創作歌劇《貪婪騎士》。大女兒伊連娜出世。繼續創作擱置以久的歌劇《佛蘭切斯卡-達-里米尼》。
1906年,拉氏親自指揮《吝嗇騎士》與《弗蘭切斯卡·達·里米尼》的首演。2月,俄國局勢動盪,拉氏前往義大利。後避居得累斯頓。
在德勒斯登相對安定的環境裡,拉氏先後完成了《第二交響曲》(1906~1908)。《第一鋼琴奏鳴曲》(1907)。交響詩《死島》(1909)。1907年5月拉氏第二個女兒塔吉亞娜出生。夏季的伊凡諾夫卡成為拉氏的主要創作地。1908年夏,在此地,拉氏完成了難度驚人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並於次年在美國首演。
此後幾年,日子相對平靜,在繁重的巡迴演出同時,拉氏相繼完成了《十三首前奏曲》(作品32,1910),《音畫練習曲》(作品33,1911),《第二鋼琴奏鳴曲》(1913)。
1913年,拉氏辭去了很多契約,想用於很多創作。另一個大動作是辭去帝國音樂協會主席職務。二月,拉氏來到羅馬,歷史性的湊巧住進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柴科夫斯基從前住過的房子。
一天,拉氏收到一封匿名信件,落款只說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一位大學生,信里附有一首巴爾蒙特翻譯的愛倫·坡的名為《鍾》的詩歌。建議拉氏以此為題創作一部作品。拉氏仔細閱讀了詩歌,馬上引起了濃厚的興趣。並回想起自己童年對教堂隆隆鐘聲的記憶。巴爾蒙特的譯作節選了詩歌的精華,共四章。拉氏根據這四章,充滿激情的譜寫了交響合唱《鍾》。在創作中,拉氏始終認為是柴科夫斯基在激勵著自己。冬天的羅馬不太冷,拉氏沉浸在前所未有的鬆弛和激情中。拉氏後來回憶到:每天我都要在鋼琴和書桌前呆上好久,直到西沉的落日投進最後一縷陽光才停筆。
拉氏把《鍾》稱為他的第三交響曲,後來還把《鍾》歸入康塔塔,拉氏進一步表示,《鍾》是他最優秀的作品!
充滿危機的1914年到來了。戰爭的爆發使得俄國動盪不安。此間拉氏一直呆在俄國南方。9月拉氏突然接到瑞典方面的邀請,希望他到斯德哥爾摩演出,拉氏利用這次機會,攜妻帶女一起離開了俄國。也就此告別了俄國。
拉氏先到斯德哥爾摩,然後轉到哥本哈根。由於沒有了固定的收入,拉氏不得不增加場次,但依然入不敷出。
1918年底,拉氏收到了美國方面的邀請。11月,拉氏舉家遷到美國紐約。在經紀人查爾斯·艾利斯的安排下,拉氏成為“斯坦威”公司的簽約藝術家。斯坦威在四個月內安排拉氏演出40場,藉以推廣鋼琴。
爾後的兩年,拉氏又於勝利公司簽定了錄音契約,灌錄自己的鋼琴作品。1921年的中期,拉氏擺脫了經濟危機,在美國買了房子,房子按伊凡諾夫卡老宅的樣子建造,雇了俄國僕人,一切都按拉氏在俄國的老樣子擺設。
從1923年的演出季開始,拉氏逐漸增加了在歐洲的演出。生活安定之後,拉氏將精力投入到作曲中。至此,拉氏終於完成了《第四鋼琴協奏曲》。這首冗長的協奏曲題獻給俄國作曲家梅特涅。拉氏開玩笑說自己這部作品是鋼琴協奏曲領域的《尼伯龍根指環》,意思是說,作品的長度驚人。1927年3月,拉氏親自登場演奏,在費城首演。隨後又進行了修改,交給TAIR出版。
1931年1月,拉氏突然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抨擊蘇聯政府的文章。3月9日,蘇聯政府作出了反映,在全蘇範圍禁演拉氏的作品。(兩年後解禁)拉氏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敵人”。
夏天,拉氏重新修訂了《第二鋼琴奏鳴曲》,還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鋼琴獨奏作品《柯萊里主題變奏曲》,並於當年10月在蒙特婁首演。
1934年,拉氏在瑞士的謝納爾別墅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這首鋼琴與樂隊的作品是拉氏晚年最著名的音樂。作者用帕格尼尼著名的24首隨想曲為主題,展開24段變奏,其中第18變奏《如歌的行板》後來更是憑藉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而聞名遐邇!
此時的拉氏健康情況已經惡化,但是為了生活他仍需不停的巡演。1939年6月,英國邀請拉氏到倫敦,參加柯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舉行的以拉氏音樂為基礎創作的芭蕾舞劇,拉氏已無力成行。
二次世界大戰已迫在眉睫,家人覺得繼續呆在歐洲有危險,啟程美國。秋天,拉氏完成了最後一部作品《交響舞曲》,並在此修訂了《第四鋼琴協奏曲》。
經紀人給拉氏1942~1943年的演出季安排了相當多的演出。名聲所累,拉氏也只能接受。況且這些演出的收入一部分將捐給他正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祖國。拉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勞。情況到了1943年初變的越發糟糕,拉氏已變的越發虛弱。醫生初步診斷是胸膜炎積液嚴重。要求立即臥床休息。但拉氏堅持演完了2月17日在諾克斯微爾的音樂會,然後才不得不結束巡演,和家人回到洛杉磯貝弗利山的家中休養。
洛杉磯,醫生診斷為晚期癌症,且完全擴散到肺部和骨頭。根據在拉氏最後時刻陪在他身旁的鋼琴家霍洛維茨回憶:拉氏的病情惡化的非常快,1943年3月28日早晨,拉氏在家中去世。離自己的生日僅剩幾天。70歲。他最後的話是,永別了,永別了,我再也見不到你們了。
同時,拉氏沒能夠看到自己昔日的祖國取得勝利,也不再可能活著回到昔日的祖國。
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這首為鋼琴與樂隊而作的狂想曲,OP.43,作於1934年,該年11月7日由拉赫瑪尼諾夫主奏鋼琴,斯托科夫斯基指揮費城管弦樂團首演。主題選自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A小調),共24段變奏。序奏為活潑的快板,24段分別為:1.樂隊單純的節奏,小提琴表現主題。2.速度相同,在圓號、長號伴奏下,鋼琴表現主題。3.速度相同,小提琴、長笛互動奏16分音符音型主題片段,鋼琴奏對位。4.活潑地,鋼琴表現主題,木管與弦樂表現片斷。5.如前速,鋼琴強有力變奏,弦樂、木管以斷奏伴奏。6.速度相同,鋼琴以華麗技巧奏主題變奏,英國管優美地奏兩次主題片段。7.不太快的中板,鋼琴奏《末日經》旋律,低音管、大提琴、低音提琴表現主題。8.原速度,鋼琴斷奏主題。9.原速度,樂隊以三連音符伴奏,鋼琴穿梭於伴奏之之間。10.稍有力地,鋼琴再出現《末日經》旋律,樂隊奏主題片斷,彼此呼應。11.中板,鋼琴以華彩表現主題,豎琴滑奏有顯著效果。12.小步舞曲速度,以木管表現為主。13.快板,主題在樂隊,鋼琴奏和弦。14.原速度,先樂隊後鋼琴,以強有力表現進行曲型變奏。15.更活潑地諧謔地,鋼琴活潑的變奏加入弦樂與木管。16.小快板,雙簧管奏優美旋律,鋼琴奏主題片斷。17.在樂隊背景上,鋼琴作自由變奏。18.如歌似的行板,鋼琴加入弦樂與木管。19.原速度,在弦樂斷奏上,鋼琴奏三連音符。20.稍微活潑一點,在小提琴細緻音型上,鋼琴奏主題變奏。21.稍活潑一點,鋼琴以斷奏奏三連音符。22.稍活潑一點,進行曲風格始,弦樂出現主題片斷,鋼琴奏和弦,變為三連音符音群。弦樂再出現主題片斷,鋼琴裝飾。23.原速,鋼琴奏主題片斷,樂隊承接後,鋼琴奏華彩。24.原速,鋼琴奏三連音符,木管出現主題,鋼琴接替。最後是終結部,更活潑地,華麗地到達頂點後,樂隊奏《末日經》,鋼琴奏主題片斷而結束。

業績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曾就學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他的創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響,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壯闊的音樂風格。作有《第二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之島》、《鍾》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後從事指揮,介紹了不少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移居美國後,創作上充滿了不協和與悲劇性,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重要的鋼琴演奏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