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My God To Thee

著名詩歌,後經譜曲成為著名小提琴曲,同時也是鐵達尼號沉沒之前,船上樂隊演奏的音樂。電影《鐵達尼號》中這首歌出現在2小時24分處,此時是四位提琴藝術家剛剛結束第一首演奏,本打算告別,但此時其中一名小提琴藝術家並未離開而是繼續演奏。

詩歌簡介

本詩首於1840年秋在英國芬斯堡一教堂唱出。由於本詩因未提及基督,一時曾受嚴厲的批評,直到1856年藉著梅森配曲的雙翼,將其送進全球聖徒的心裡。不僅這首詩歌是從上面來的,就是它的音樂也是主所賜的。1868年梅森向一位朋友申述寫作的經過說:

“我們在編 Sabbath and Tune Book時,他們叫我為‘更近我主’作曲。由於這詩的韻律是不規則的,我一時譜不出來。但過後某夜,我在黑暗中醒來,雙目睜開,音調藉著屋中的寧靜進入我心,翌晨我便將其寫好了。”

梅森(Lowell Mason 1792-1872)是美國教會音樂家,“兒童讚美詩的鼻祖”,被譽為“美國聖詩之父”。梅森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幼年在校時就喜歡音樂,能彈奏各種樂器,16歲時就開始在鄉間教堂擔任司琴和詩班指揮,並自學和聲及作曲。1812年遷居喬治亞州,在一家銀行當辦事員。成名後,逐決定以音樂為其終身事業。1827年遷居波士頓後,開設兒童音樂學習班,並於1829年專為青少年出版了一本《兒童聖樂入門》的書。1832年創辦了“波士頓音樂學院”。後為波士頓公立學校編審音樂教材並出版音樂雜誌。以音樂教育家的身份來說,梅森是美國近代音樂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1855年紐約大學贈他 “榮譽音樂博士”學位,為接受美國大學授予是項學位的第一人。

梅森除了從事音樂教育事業外,還是一位多產作曲家。他一生只作聖樂,一共寫了1600首聖詩曲調,編了八十本聖歌集。他反對曲調世俗化,自己在作曲時都力求所創作的曲調合乎聖詩的情調。他的曲調與和聲簡樸莊重,節奏明朗。這些曲調至今仍在世界各教會廣泛流傳。台灣福音書房所出版《詩歌》里的“更近我主”(453首)、“我每靜念那十字架”(85首)、“喔,願我有千萬舌頭”(135首)、“我以信心仰望”(318首)等幾首都是梅森所創作最為人熟悉的聖曲。

作品內容

簡介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My God To Thee

作品內容如下:

原文共五段,通常傳唱的英文版為三段。在後面有中國教會常唱的五段版的歌詞和樂譜。

英文版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 to Thee,
E''en tho'' it be a cross that raiseth me,
Still all my song would b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to Thee.

Tho'', like the wanderer, The sun gone down,
Darkness be over me, My rest a stone,
Yet in my dreams I'd b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to Thee.

Or, if on joyful wing, Cleaving the sky,
Sun, moon, and stars forgot, Upwards I fly,
Still all mysong shall b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to Thee.

(演唱版)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to Thee!
E’en though it be a cross that raiseth me,
Still all my song shall be, nearer, my God, to Thee.

Refrain

Nearer, my God, to Thee,
Nearer to Thee!

Though like the wanderer, the sun gone down,
Darkness be over me, my rest a stone.
Yet in my dreams I’d be nearer, my God to Thee.

Refrain

There let the way appear, steps unto Heav’n;
All that Thou sendest me, in mercy given;
Angels to beckon me nearer, my God, to Thee.

Refrain

Then, with my waking thoughts bright with Thy praise,
Out of my stony griefs Bethel I’ll raise;
So by my woes to be nearer, my God, to Thee.

Refrain

Or, if on joyful wing cleaving the sky,
Sun, moon, and stars forgot, upward I’ll fly,
Still all my song shall be, nearer, my God, to Thee.

Refrain

There in my Father’s home, safe and at rest,
There in my Savior’s love, perfectly blest;
Age after age to be, nearer my God to Thee.

Refrain

中文翻譯

願與我主相親,與主相近,雖然境遇困難,十架苦辛,我仍將詩唱吟,願與我主相親,願與我主相親,與主相近。
我雖舉目無親,日已西墜,四面黑暗籠罩,枕石而睡,夢中依然追尋,願與我主相親,願與我主相親,與主相近。
我快樂如生翼,向上飛起,游遍日月星辰,翱翔不息,我仍將詩唱吟,願與我主相親,願與我主相親,與主相近。

創作背景

1840年某天下午,富克斯牧師訪問撒拉、伊莉莎倆姐妹,對她們說:“我在編一本聖詩集,因為沒有一本適合我們教會的需要。我十分焦急,想把資料即速送給印刷公司。”
“你要我們於數星期內完成我們的歌詞與歌譜?”撒拉說。
“是的,假如可以。那些新調進行得如何?”
“我已修正並編好150首中的一半了,”姐姐伊莉莎答道,“我還要為撒拉的詩作幾支配曲,才把原稿奉還。”
接著富克斯牧師翻開聖經,他向倆姐妹說,下星期他所要講的題目為創世記所載雅各在伯特利的故事。
“有沒有一首詩提及雅各的夢,可用以作結呢?”
“據我所知沒有。”
伊莉莎插著說:“撒拉,那是個新觀念,為何不為新詩集作一首關於雅各之夢的詩呢?”
“那太好了,”富克斯牧師答道。
當天撒拉把雅各在伯特利的故事讀了幾遍,儘量吸收舊約記事的氣氛、感覺與戲劇性的變化;然後拿起筆來,以五節的詩寫完整個的故事。
在英國,這詩首見於富克斯的《聖詩與聖歌》(Hymns and Anthems,1841,No.85)。
這首詩歌在剛發表的時候,卻沒想到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對和批評,原因是這位作者是位神格—元論者,而且有人說在這首詩歌里沒有提到基督。非常遺憾的是批評這首詩歌的人忽略了這詩歌中的靈感實在是從主耶穌直接來的,而整首詩歌沒有一點真理錯誤,並且在許多非常好的詩歌中,這並不是惟—一首沒有提到基督名字的詩歌。後來他們很多人試著想修改這首詩歌,但實質上沒有一本詩集願意採用被改過的詩歌。起初也有幾個有名望的人想試著在這首詩的最後再加一節,特別講到救恩單單由基督而來,但始終沒有成功,因為這首詩是那樣的完全,使他們幾乎無處著手再有一點更改。
這首詩發表後一百年,一位美國的商人以美金25元賣出一本Hymns and Anthems, London, 1841,這本古老的聖詩值那么多錢,就是因為裡頭載有撒拉所作初版的《更近我主》。各種不同的聖徒都喜愛這首詩歌,不僅是講英文的人,它也翻成了很多國家的文字。它的節拍也是最好的,對任何一個願意親近神深厚恩典的人實在是一首最美的詩歌。有人說如果一本聖詩集中缺少了《更近我主》,就不夠完全。許多人推崇這是女詩人所作的聖詩中最好的一首。

詩人簡介

撒拉亞當斯 撒拉亞當斯

《Nearer My God To Thee 更近我主》這首詩歌舉世著名,幾乎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廣受世界各地聖徒的喜愛。作者撒拉亞當斯(Sarah F. Adams),1805年2月22日生於英國艾色克斯郡哈勞(Harlow,Essex),為傅拉瓦(Benjamin Flower)的第二小姐。父親傅拉瓦是一位剛毅卓越的新聞記者,年輕時因如實報導了法國大革命的情況,於1799年被捕入獄。許多同情者經常探獄,其中有一位學校的老師郭德小姐(Miss Eliza Gould),兩人日久生情,等他出獄後便舉行了婚禮。

撒拉和一位工程師亞當斯威廉(William B.Adams,鐵路魚尾板的發明者)經常向英國芬斯堡(Finsbury)的牧師富克斯(Rev. Foxf)辦的月刊投稿,由筆友成為夫妻。撒拉二十一歲和他結婚。撒拉秉承父親的天分與個性,早年醉心戲劇,1837年在倫敦歌劇院擔演莎士比亞劇的女主角,至為成功,後因體弱多病而不得不輟。起初她很失望沮喪,隨後便專心寫作詩歌。她的姐姐伊莉莎是著名的作曲家,經常為她譜曲。撒拉為富克斯在1841年出版的150首的聖詩集《聖詩與聖歌》寫了63首詩歌,包括“Nearer My God To Thee”在內,她姐姐為該詩集提供了150首曲調。1841年,撒拉還寫了一本五幕的歌劇,描繪外邦人與早期基督教會的衝突及聖徒受難殉道的情況。1845年,她出版了一本兒童要理問答書,插有聖詩。1847年,她的姐姐伊莉莎患了肺結核,她因照顧姐姐而自己也患上了同樣的疾病。伊莉莎過世二十個月後,她於1848年8月14日也因肺病息勞於倫敦,享年四十三歲。在她短暫的四十三歲的年日裡,所有遇到她的人都能感受到她身上所發散的光和熱。

詩歌故事

這首詩堪稱第一流的詩歌,足使在試煉與苦難中的聖徒大得鼓勵,深受安慰。

有一位Marvin主教在美國內戰末期的時候被聯軍趕離了家鄉,感覺到非常沮喪。他到了一個田野,聽到田邊的破屋裡面有人在唱“更近我主”。他就在非常消沉的心情裡面進了這個屋子,發現一個貧窮可憐的老寡婦正在很甜美地唱著這首詩歌,而這首詩歌的力量使他沮喪的心情忽然消失了,喜樂和信心充滿了他的裡面,使他能繼續在主的道路上往前。

在英國北方有一位婦人去找一位傳教士,盼望得著屬靈的幫助。她很想得著救恩,有人告訴她去的時候要帶一本舊約聖經。她去了,她惟一會唱的詩歌就是“更近我主”。傳道人要她讀約翰福音,同時禱告神顯明她的道路。但她心中不能想念別的,一直重複著這首她僅僅會唱的詩歌。當這位傳道人再去探望她的時候,她已經由約翰而認識了主耶穌,因著耶穌基督與父神和好了。

在一次戰爭中有一個小鼓手被炮彈炸掉了一隻手臂。戰爭完了之後有人訪問在戰場那個少年人,他仍舊甜美地唱出:“與你更親,我神,與你更親”,最後終因失血過多而去世了。

有一位母親在極大的病痛中要求他的兒子唱這首詩歌來減輕她的痛苦,唱完這首詩歌后,她說:“你沒有唱完這首詩歌。”兒子說有一節他忘記了,於是這位母親想起了其中的一句:“原來所遇艱辛,使我與你更親。”然後他們唱完了整節。這位老母親唱完她最後詩歌之後就安樂地回到天家去唱她的天上音樂。

1901年9月,美國第25任總統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遇刺身亡。根據臨終時在他身旁照護的醫生Dr.Mann的見證,總統臨終時一直重複提這首詩,最後的幾句話是:“與你更親,我神,雖然十架在身,是我不斷的禱告!”當安葬那一天所有的教堂都唱此詩。安葬的當日,有五分鐘世界各行各業的人都放下手中的工作,車船都停駛,工廠都停工,一切聲音都停止下來,全國的人都低下頭來懷念他們的領袖最愛唱的詩歌。這是一件動人心懷的事,就在那一天,這首詩歌充滿了全國人的心中——“與你更親,我神”。這也證明這首詩歌空前的價值並為人所喜愛的情形。

與鐵達尼號

1912年4月14日深夜,一艘當時世界最大的號稱“不沉的方舟”的英國皇家郵輪鐵達尼號,滿載2207名旅客,由英國首航前往美國紐約的途中,在大西洋的黑夜裡誤碰冰山。被冰山擊破的巨輪就要沉入海中,全船的旅客在甲板上忙亂於眼見即將臨到他們的可怕命運呼喊,這時船上有一位應邀到美國芝加哥慕迪教會布道的牧師叫約翰·侯伯(Rev. John Harper),他眼見這緊急情況就奮不顧身地組織老弱婦幼先上救生艇,自己則留在船上指揮樂隊演奏“更近我主”。不克逃生的千餘旅客齊唱此詩,在莊嚴的歌聲中,眾人的心都安靜下來,隨後他們都淹沒在海中。船上的樂隊依然在奏這首詩歌,給人以極深的激勵,而在海面那些漂流的人很多都是三三兩兩拉著手,到處都是“與你更親,我神”的音樂,直到他們安度了最後的時刻而進入主的懷裡。此詩在聖詩學上的地位由此確定。

有人問英王愛德華七世(King Edward VII)哪一首是他覺得最好並最有幫助的詩歌。他回答說:“在所有真實嚴肅的詩歌里,沒有一首能比‘更近我主’更感人並更真實摸著人心的。”

作品賞析

《Nearer My God To Thee 更近我主》這首歌是十九世紀一位叫莎拉·亞當斯 Sarah Flower Adams 的女士與她的妹妹一起作的。
莎拉·亞當斯是當時英國一位莎士比亞劇場紡名角,但她和妹妹兩個人身體都不好。莎拉五歲時失去母親是她經驗到的第一次生離死別,但是他們一家人都遺傳了孱弱的體質,所以死亡似乎是他們家族的常客。她在莎士比亞劇場紡告別劇是《馬克白夫人 Lady Macbeth》,當時她才三十二歲,卻因為健康的緣故而必須告別她熱愛的舞台,這等於又是一次生離死別,只是這回,她所要告別的是"她自己",那個占據她絕大部分生命的"藝術零魂"。莎拉退休之後,有一次她的牧師來訪,他對她們姐妹倆提到他正在準備的一篇訊息,主題和雅各在伯特力作的夢有關。知道她們姐妹倆活躍的藝術細胞,他問她們是否能肯替他的講道作一首詩歌。今天我們並不知道那位牧師講道的詳細內容,但是我想,她們的牧師很可能是為了讓莎拉在退休後仍有工作的寄託,才向她們提出那樣的邀請的。這真是再好也沒有的提議了,姐妹倆一口就答應了下來,並且便開始勤快的作曲作詞,然而,人一旦被聖靈感動,常常是停也停不下來的,亞當斯姐妹不止完成了配合牧師講題的《Nearer My God To Thee 更近我主》,當莎拉在四十三歲過逝以前,她和妹妹一共創作了六十二首聖詩曲子和十三篇詩歌歌詞。我們的造物主的作為是非常奇妙的,他常常在我們以為自己"沒有用"的時候,才肯用我們來作他的靈工,莎拉是在她的"藝術生命"死去以後,才成為上帝手中美妙的琴弦。
唱聖詩和唱任何其他的歌曲有所不同,許多人一開始只聽其旋律,旋律引人則喜歡唱,旋律平淡則跳過去。《Nearer My God To Thee 更近我主》這首詩的旋律非常感人,但是如果能配合雅各的故事來體會,所能獲得的就更加的豐富了。
《雅各的枕石》的故事記載在聖經《創世紀》27節到35節,雅各和哥哥以掃是一對雙胞胎,他們在媽媽利百加的肚子裡就開始打架,利百加加苦不堪言,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懷孕懷的如此辛苦,上帝就對她說:"因為有兩個敵對的國家要從這兩個孩子出來。"這兩個孩子當中,弟弟雅各是以色列的先祖,而哥哥以掃所據之地是現在的約旦,不過,幾千年下來已經混入阿拉伯民族的血統中了。這一對兄弟從創世紀開始打架較量,到了今天,雅各的後代以色列和以掃的後代阿拉伯民族之間仍然充滿著火藥味和殺戮,害得美國,英國,聯合國到現在還在為著扮演和事佬忙得團團轉而不得要領,不過這是題外話,此處暫且不題。
雅各的名字是"抓住腳跟"的意思,因為他是抓著哥哥以掃的腳跟出世的,有些人說以色列人很會"抓",就是從雅各遺傳下來的,不過,坦白說,"抓"根本就是人的本性,不管你是什麼人種。只不過,雅各的個性和他的身世似乎包藏了許多我們自己個性中的優點和弱點,所以,我們很能體會到他生命中的成功和失敗,以及他情緒上的高張與低潮。好的聖歌歌詞就在於它能將深刻的涵義以簡單的幾句歌詞表達完全;《Nearer My God To Thee 更近我主》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故事說到,在兩個雙胞胎出世以後,爸爸以撒愛好勇鬥狠的哥哥以掃,而媽媽利百加則疼喜歡粘著她的雅各。雅各的心思複雜,他為了要得到長子的名分,故意在哥哥打獵回來飢腸轆轆的時候以一鍋紅豆湯騙了他長子的名分。後來,又由於媽媽利百加的策劃,搶先一步取訪了父親原要給以掃的祝福。頭腦簡單脾氣暴躁的以掃在發現自己兩度被騙了以後,發誓一旦父親去世,就要親手把弟弟殺了。利百加怕此事成真,就幫雅各打好行李,叫他去投靠她遠方的哥哥,也就是雅各的舅舅。
由於當時沒有交通工具,路途相當辛苦,有一天,天色漸晚,雅各找了在一個地方歇息,他想到自己在家中的舒適和幸福,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耍哥哥騙爸爸,現在像一個亡命之徒流浪在狼號虎嘯之地,不覺悲從衷來,尤其是,現在不得不與親愛的母親分離,不值得何年何月才能再見到她的面了。他找了一塊石頭當作枕頭,在悲哀矛盾中迷迷糊糊的睡去(歌詞第一第二節)。夢中他看到一個通往天上的通道,上面有天使上下往來,忽然間,上帝站在他旁邊,對他說,他是他祖父亞伯拉罕的神,他會永遠與他同在,並會把這一帶的土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歌詞第三節)。
第二天雅各醒來,覺悟到上帝曾經親自在這裡向他顯現而他居然沒有死,就在那塊枕石上澆了油,立了一個誓約:不管他未來會經過怎樣的困難,他都要終身敬拜耶和華。他把那個地方取名為伯特利 Bethel,就是"通向上帝之門"的意思。後來,雅各在舅舅那裡娶妻生子,累積了大量的財產、牲畜和僕役,就浩浩蕩蕩地帶了家小回老家來。他以大批的牛羊禮物向哥哥以掃認罪講和,從此彼此不再短兵相交。但是好景不常,他的女兒被鄰近的一個花花公子欺負了,他十二個兒子中的十個成年的就在怒火中燒之時,血洗那花花公子一家和所有附近地區的人。得知這個大屠殺的訊息之後,雅各在沉痛中生怕鄰接的其他強人會團結起來把他們滿門抄斬,就聽了上帝的指示往伯特利去。
於是,在經過了幾十年之後,他又回到了他最初遇見上帝的地方,他想起了他年輕時所立下的誓言,便把那塊枕石豎起來,為上帝造了一個祭壇,他並告訴他的孩子那塊石頭對他的意義,要他們永遠記念上帝對他們的保守。他在那裡重建了他的家園,上帝就對他說:'你的名字不再叫雅各,而叫以色列。一個凡事要"抓"的人,終於把手放鬆開來,而讓神牽著他走路的人了,而這個重生的經驗有一塊"枕石"為記。(歌詞第四節)。
歌詞第五節可以說是作者莎拉·亞當斯描述自己與神親近的無限甜美與喜樂的經驗,她發現每次她經歷過一次死亡和別離之後,她對世界的眷戀和牽袢跟著少了一點她的腳步也變得輕了一點而能在那通往天上的階梯上輕快地往上跳一級,終有一天,她會像鳥兒生了羽翼,一躍而脫離人世的苦難,展翅向上,飛越日月星辰,翱翔高升,而回到那創造她的造物主面前。
但她所沒有想到的是,在她離世之後的六十四年,那首她以孱弱的身體所作的詩歌,會在冰冷黑暗的大海中,為許多罹難的人,在洶湧的浪花中鋪下一塊奔向天堂的枕石。
我們生命中是不是也有這么一塊"枕石"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