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GIS土地面狀數據

MAPGIS土地面狀數據是空間資料庫按照一定的數據結構和數據模型組織的相關的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集合。

空間數據表征空間實體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分布特徵等信息;屬性數據描述空間實體的性質,用於對空間實體進行語義定義。土地利用現狀面狀數據是土地利用現狀空間數據的一種重要的形式。因此面狀數據屬性庫的建立對於空間資料庫的管理和套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國產MAPGIS軟體分四個階段:空間信息準備,遙感解譯,面狀數據屬性的建立,屬性庫的錄入來實施。

1空間信息準備

1.1數據收集

遙感數據源利用2005年7月HIS-1C衛星遙感影像,解析度是23米,製圖過程中用到的資料有1:5萬該區部分線狀矢量電子地圖、紙質1:5萬行政區域圖及2005年該區GPS野外定點調查資料。研究區範圍的確定,位於阿克陶縣境內,東經75°42′~76°10′,北緯39°~39°16′,面積約76000公頃。然後在這個範圍內標註邊界線所圍成的區域,遙感解譯只在此區域內進行。

1.2圖件掃描與校正

根據1:5萬行政區紙質地圖所繪出研究區的邊界線,進行圖件掃描。為了提高矢量化的精度,降低出錯率,最好採用具有600 dpi或以上光學解析度、24位或以上真彩色的工程掃瞄器進行掃描。有時依據掃瞄器和紙質大小的關係,如分幾次掃描,那么應利用PHOTOSHOP等平面圖形處理軟體進行拼接。紙質圖件掃描後,得到掃描圖像。掃描圖像的坐標是基於掃瞄器的坐標系統,沒有任何地理意義,因此數位化前要先進行地理坐標配準。根據控制點數據格式不同,配準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具有地理坐標系統的圖件來糾正沒有地理坐標系統的圖件,另一種是根據掃描地圖上控制點的已知坐標來配準。在MAPGIS圖像處理模組圖像分析視窗下利用該區的1:5萬的電子地圖糾正掃描圖,然後在圖形編輯視窗中矢量化該邊界線。這為後續遙感圖像的裁剪及遙感解譯奠定邊界區域。

1.3面狀數據的屬性結構

根據縣(市)級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庫規範,面狀數據只以圖斑為例,圖斑的屬性結構只選擇目標標識碼,要素代碼,地類代碼、地類名稱,見表1。其他可通過屬性關聯,將屬性掛接到圖斑中。

土地利用類型代碼是參考參照中國科學院“八五”重大項目KY-85-13的分類系統建立的,詳見表2。

2遙感數據的解譯

2.1影像的預處理

遙感影像經過系統的輻射校正和幾何校正後,通過遙感圖像處理軟體將*.img格式的檔案導出tif格式,在MAPGIS圖像處理模組中轉換成*.msi影像檔案。然後進行圖像的增強處理,使得圖像突出相關的專題信息,提高圖像的視覺效果。將這個影像檔案在MAPGIS圖像分析視窗下利用該區的1:5萬電子地圖上的道路、鐵路等線形參照地物進行校正。使得影像的投影、比例尺與矢量電子地圖、研究區的邊界線統一,為後續邊界線、矢量圖與遙感圖像的套合打下基礎。

2.2GPS數據的處理

對於野外調查的點位數據,按照經度,緯度順序存成文本數據,在MAPGIS投影變換系統中,選擇用戶檔案投影轉換選單。打開需要轉換經度和緯度坐標的文本檔案,在用戶投影參數中選擇地理坐標系,坐標單位選擇度。在結果投影參數中設定投影平面直角,高斯一克呂格,比例尺分母為50000,單位毫米,13帶。用戶檔案按照行讀取數據進行投影轉換,生成的點就是1:5萬的高斯坐標。

2.3解譯標誌的建立

利用圖像上不同地類所顯示的顏色、大小、形狀、紋理、位置、空間組合等影像特徵,結合遙感影像所獲取的時間、季節、地理區域、比例尺和研究對象,建立識別目標地物的解譯標誌。再利用野外調查的GPS點位數據與該地區的遙感圖像套合來修改解譯標誌。

2.4 Label點的建立

在MAPGIS編輯環境下,先建立Label點屬性結構,其欄位的設定和表1圖斑的屬性結構一樣。對於其他的欄位可利用MAPGIS的庫管理功能關聯其它屬性數據。每個Label點對應一個圖斑。面狀數據的屬性通過Label點的屬性與之對應。

2.5專題信息提取

根據該地區的土地利用類型,設定不同的圖層,分層建立耕地、河流、草地、水庫、戈壁、城鎮用地等矢量線檔案(*.wl)。將1:5萬阿克陶縣行政區界線與遙感影像套合,以邊界線作為各類地類解譯的搭接邊或公共邊,然後在界線內部參照遙感解譯的標誌和影像判讀特徵進行各類地類的遙感解澤。在解譯時利用建立的Label點檔案,解譯一種地類時就輸入該地類的代號,使得由不同的矢量線所圍成的面狀圖形數據的屬性能夠用Label點標註。利用GPS的調查資料與矢量解譯數據疊加來糾正誤判的土地類型。

3面狀數據屬性的建立

3.1拓撲

在MAPGIS編輯視窗中將所有的線檔案合併成一個線檔案,再進行自動剪斷線、清除微短線、線結點平差、刪除懸掛線等編輯操作。經過線拓撲錯誤檢查通過後,將線轉弧段、裝入生成區檔案、拓撲重建後自動生成各種顏色的面狀數據。通過拓撲使得遙感解譯獲得的矢量線檔案生成新的區檔案(*.wp)。新檔案中的欄位包括ID、面積和周長三個欄位。

3.2 Label點的合併

在MAPGIS圖形編輯視窗中,調入Label點,通過Label點合併,將Label點中的欄位添加到剛生成的新區域檔案中,Label中的標識號、地類代碼、地類名稱等欄位與新區域每個圖斑的面積、周長欄位合併,組成新的屬性。

3.3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的統一

經過拓撲和Label點合併所生成的新區檔案,其每個面狀圖形數據的顏色是任意的。即相同的地類其圖形參數是不統一的。因此需要根據規程的要求,對不同的地類進行顏色填充。根據屬性賦參數,在表達式中選取地類欄位和輸入操作符,使得所有相同地類號的區塊變成相同的填充顏色和圖案。例如輸入地類為“51”(城鎮用地),可將所有地類號等於“51”的不同顏色區塊賦上相同的顏色、圖案等區參數。利用此方法完成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的統一。

4屬性庫的錄入

對於上面的各種圖斑等面狀數據,其屬性只有標識符和地類代碼,還需要完成面狀數據屬性的錄入。其錄入通常有兩種方法:(l)在MAPGIS中建立圖斑號、地類代碼,地類名稱、行政轄區等欄位,再賦以位置代碼:(2)將圖斑檔案屬性以*.dbf、*.x1s或*.mdb的格式輸出,然後確定一關鍵欄位與EXCEL資料庫進行連線,通過關鍵欄位將處理過的DBF檔案在土地利用資料庫中掛接到圖斑屬性當中去,完成面狀數據屬性庫的建立。

5結語

空間面狀數據屬性庫通過GIS環境的庫管理和空間分析模組可實現屬性數據的輸出,外部數據的關聯,多種面狀數據的空間交並及複合屬性數據生成。產生的數據可廣泛套用於資源的調查和評價,專題地圖中的編制,空間資料庫的更新,GIS二次開發和網路發布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