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MA[歐洲歷史武術]

HEMA[歐洲歷史武術]
HEMA[歐洲歷史武術]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歐洲歷史武術(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簡稱HEMA。廣義指歷史上起源於歐洲的武術系統,狹義是指那些已然失傳或者演化成多種現代體育形式,後人通過歷史文稿以及資料記載"重構"而成的武術系統。同時也可以作為“從原始教材中重新構築這類武術,並加以學習,練習以及進行對抗,乃至進行地區以及國際比賽”這一類活動的總稱。 囊括內容有徒手、匕首、長劍、武裝劍、砍刀、迅捷劍,劍盾、斧錘、長柄武器、軍刀等常規及非常規器械,甚至部分農用器具等。在現代HEMA賽事中,以長劍、刺劍和匕首,劍和小盾,軍刀最為常見。比賽時選手身著護具,器械使用無刃、卷頭、彈性優秀的安全鋼製武器。平時練習則以鋼製器械為主,尼龍木質海綿等武器為輔 。

基本信息

Codex Wallerstein Codex Wallerstein

歐洲歷史武術(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簡稱HEMA。廣義指歷史上起源於歐洲的武術系統,狹義是指那些 已然失傳或者演化成多種現代體育形式,後人通過歷史文稿以及資料記載"重構"而成的武術系統

同時也可以作為 “從原始教材中重新構築歐洲歷史武術,並加以學習,練習以及進行對抗,乃至進行地區以及國際比賽”這一類活動的總稱。

近代的巴頓術 近代的巴頓術

由於從古典時代流傳下來的武術文稿少之又少(諸如古希臘摔跤或是角鬥士戰鬥技術等),大部分現存的武術教材或者戰鬥手冊都只是集中於中世紀晚期到現代早期的時間段。鑒於以上原因,歐洲歷史武術的範圍主要集中在公元1300年到公元1800年這近500年的時間內。從中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在德意志以及義大利滿地開花的兵擊流派,到在17和18世紀於西班牙,法蘭西,英格蘭和蘇格蘭等地湧現的兵擊學派,乃至19世紀諸如古典擊劍,甚至以巴頓術為代表的早期混合流派,廣義上都屬於歐洲歷史武術的範疇。除此之外,諸如民間摔跤或者傳統杖術對戰這種一直流傳到19世紀以及20世紀早期的傳統或者民俗技藝也包含在內

“西方武術”( Western martial arts—WMA)該詞偶爾會被美國人使用,其從更廣的含義上把現代和傳統的技藝均涵括在內。

在中世紀晚期,由於長劍(longsword)在諸多器械中乃是榮譽的象徵,所以武術系統中的劍術體系有時也會以 “歐洲歷史劍術”( historical European swordsmanship —HES)該詞特指現代的歐洲歷史武術重構活動從1890伊始,並於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了系統的練習方法

“Fence/Fencing”和“兵擊”

Fence不單單只有劍 Fence不單單只有劍

英語中的“fence”最早的意思是“the act of defending”,意思即“防禦的行為”,從歷史上可以追溯到古法語的“defense“,再往前能找到源頭,拉丁語裡面的“defensa”。其均有御身免害的意思,在德語裡的類似詞藻是Fechtschule。嚴格來說,fence沒有與任何特定武器相關聯的意思。

由於在近代化的過程中,在歐洲冷兵器的地位每況愈下,原來的器械武術也萎縮到只有刀劍杖等為數不多的技術苟延殘喘,並最終漸漸運動化,演變成了今日的運動擊劍(sport fencing)。Fence套用的領域也逐漸收窄到對應場合,故當下大眾將fence翻譯為“擊劍”不無道理

然而隨著HEMA的逐漸興起,歐美除運動擊劍以外的對抗也逐漸浮現,而且內容也不局限於刀劍(有完整規則化競技還是以刀劍為主),還包括槍矛杖棍以及固定器械類對抗,描述時也是用fencing,或者historical fencing,(很多對抗甚至在兵擊中脫開器械)但就其涉及範圍而言,historical fencing裡面的內容無法以簡單的“歷史擊劍”所概括,為了方便大眾把其與運動擊劍區分,兵擊同fence一樣可以廣範圍涵蓋。

歷史起源

古典時代到中世紀晚期

I.33手稿部分 I.33手稿部分

除了一些古希臘摔跤手冊的殘片( P.Oxy. III 466)以外,目前已知 尚未有任何早於中世紀晚期的武術手稿,然而在中世紀文學作品裡面,諸如薩迦以及一些以中古高地德語記載的史詩等,記載了特定的武術行為以及軍事知識;此外,貝葉掛毯和摩根聖經等歷史藝術畫作裡面也描繪了以各種武器作戰的場景。

有些研究者嘗試通過上述材料以及實際試驗的方法重構古希臘或是角鬥士的作戰方法,然而這樣的重構相比那些基於實存指導手冊重構的武術要不靠譜得多

而該時代目前發現的唯一教典就是所謂 I. 33手稿,又稱瓦爾普吉斯劍典(Walpurgis Fechtbuch)或者高塔劍典(Tower Fechtbuch),其可以追溯到公元1300年,乃是現存最早的劍典,記載了劍和小盾(buckler)的戰鬥技巧

中世紀晚期

德系劍術手稿 德系劍術手稿

中世紀晚期的武術,至少在德意志是以 約翰尼斯·理察納爾(Johannes Liechtenauer)為主要代表。儘管由 其親手寫就的手冊文稿 迄今尚未發現,然而他授徒的事跡在14世紀晚期的3227a手稿被首次提及。自15世紀到17世紀,為數不少的兵擊典籍得以出版,其中有百數本乃至更多都描述了自理察納爾流傳下來的技巧。

當然,各種兵器其戰鬥技巧的教授也是並駕齊驅,比如摔跤,匕首,德式砍刀(messer)或者達塞克彎刀(dussack),四方棍(quarterstaff),長桿武器(pole arm),長劍以及著甲對戰等。從徒步到騎乘戰鬥一應俱全。有些兵擊典籍還有決鬥盾(dueling shield)的專門章節(某種只用於司法決鬥的特殊武器)

以下是各國的歐洲武術發展情況

德意志——而在15世紀比較聲名顯赫的兵擊大師,包括 西吉蒙德·瑞恩格克(Sigmund Ringeck)彼得·馮·丹澤(Peter von Danzig)漢斯·塔爾霍夫(Hans Talhoffer)以及 保羅斯·卡爾(Paulus Kal)等,都有講授理察納爾的教學內容。在15世紀後期,出現了擊劍兄弟會(Fechtbruderschaften),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聖馬克兄弟會”('Marxbruder', 'Bruderschafe des heiligen Marren' 或者'Bruderschaft des St. Marco',成立於1474)和“輕劍客”(Federfechter,約成立於1570)

法國——在公元1400年左右,在勃艮第有本叫《戰斧之藝》("The Play of the Axe"—Le jeu de la hache)的兵擊典籍

Fiore dei Liberi著作的部分 Fiore dei Liberi著作的部分

義大利——有記載最早的大師是 菲奧雷·迪·利貝里(Fiore dei Lib eri ,受僱於迪·費拉拉侯爵(Marquis di Ferrara)。在1407年和1410年之間,菲奧雷在名為 《戰場之花》 (Flos Duellatorum)的教材里收錄整理了各種格鬥技術,包括擒拿,匕首,武裝劍(Arming sword),長劍,長桿武器,著甲戰鬥和馬上戰鬥等,而義大利兵擊技藝則由 菲利波·瓦迪(Filippo Vadi )彼得羅·蒙特(Pietro Monte)所繼承

英格蘭——現存的三部英格蘭劍術典籍(在西爾弗之前)其內容均含糊晦澀,而且亦難以確定時代,目前大眾普遍認為其是出現於15世紀下半葉左右

文藝復興時期

約阿希姆·梅耶的教典 約阿希姆·梅耶的教典

在16世紀,出現了對以前劍典里技術的彙編概況,其中一些被印刷出版。其中尤為著名的人物有 保羅斯·赫克特·梅爾(Paulus Hector Mair)約阿希姆·梅耶(Joachim Meyer)

同時,德意志兵擊出現了運動化趨向,保羅斯·赫克特·邁爾和約阿希姆·梅耶繼承了舊時代理察納爾的技術,然而他們都發展出了各自獨樹一幟的特點。 雅各·祖托爾(Jacob Sutor)的劍典印刷本被認為是德意志兵擊傳統里的 尾聲之一。

波倫亞劍術 波倫亞劍術

義大利則在16世紀迎來了巨大變革,以 波倫亞武術(Bolognese)的大師 安東尼奧·曼佐里奴(Antonio Manciolino)阿基勒·馬洛佐(Achille Marozzo)的兩本教典作為開端。其裡面泛泛地記載了上個世紀多種多樣的騎士武藝。自劍和小盾到劍和匕首,單劍到雙手劍(two-handed sword),長桿武器到摔跤(曼佐里奴的教典里沒有摔跤章節)等不一而足。16世紀早期的義大利兵擊資料體現了那時武術家們的多才多藝。

直到16上世紀中葉,長桿武器,除匕首以外的副手武器以及披風都漸漸淡出了教典。在1553, 卡米洛·亞基帕(Camillo Agrippa)是首個定義了 壹(prima), 貳(seconda), 叄 (terza)和 (quarta)四個架式(guard)的人物,該四個架式成為了義大利兵擊體系裡面的中流砥柱,並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自16世紀晚期開始,義大利刺劍(Rapier)兵擊在整個歐洲廣為流行,其中比較知名的教典出自 薩爾瓦托·法布里斯(Salvator Fabris)

巴洛克時期

Fechtende adelige Studenten um 1590 Fechtende adelige Studenten um 1590

在巴洛克時期,摔跤逐漸失去了上層階級的喜愛,和當下一樣淪落成了鄉人野蠻而粗糙的傳統。同時,各流派的兵擊練習也面臨著 向優雅以及和諧靠攏的需要

這樣的理念尤其在西班牙得到長足發展,其所謂“至高之術“流派(La Verdadera Destreza,即“(劍術的)真正之藝”)就是基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和科學原則,和中世紀傳承下來的傳統“庸俗”技巧大相逕庭。其中赫赫有名的大師包括 赫羅尼莫·桑切斯·德·卡蘭隆(Jerónimo Sánchez de Carranza,“至高術之父”)以及路易斯·帕切科·德·納瓦埃斯(Luis Pacheco de Narváez)。而希拉爾德·蒂博(Girard Thibault)則是深受此等理念影響的荷蘭大師

在法國,兵擊學派逐漸自義大利的根基中獨立出來,發展出了自己一套術語,規則和教學系統。巴洛克時期的法國兵擊大師包括勒·佩舍·杜·庫德雷(Le Perche du Coudray,西拉諾·德·貝傑拉克(Cyrano deBergerac)之師),貝斯那(Besnard,笛卡爾之師),弗朗索瓦·當西(François·Dancie)和菲利貝爾·勒·圖什(Philibert de la Touche)。

Academie de l-Espee(希拉爾德·蒂博) Academie de l-Espee(希拉爾德·蒂博)

在義大利,17世紀的劍術被薩爾瓦托·法布里斯所主導,其在1606年的著作《De lo schermo overo scienza d’arme》影響力之大,除了義大利本土以外連德意志也深受影響,乃至於 傳統德意志兵擊技藝盡數絕跡。法布里斯後的義大利大師就是尼古拉德·吉岡堤(Nicoletto Giganti),里多爾福·卡波·費羅(Ridolfo Capo Ferro),弗朗西斯科·阿爾菲耶里(Francesco Alfieri),弗朗西斯科·安東尼奧·馬爾切利(Francesco Antonio Marcelli)和邦迪·狄·馬索(Bondi' di Mazo)

英國在伊莉莎白和詹姆士時代則湧現了不少英國兵擊的作家,比如紳士 喬治·西爾弗(Gentleman George Silver)和專業兵擊大師喬瑟夫·史威特南。而英語動詞”Fence”則首次出現在莎士比亞的作品《溫莎的風流娘兒們》里

洛可可時期

自小劍兵擊中逐漸發展出了花劍 自小劍兵擊中逐漸發展出了花劍

在18世紀巴洛克/洛可可時代晚期,之前以小劍(small sword)為主的法式兵擊逐漸發展成了以花劍(foil)為主,後者源於小劍兵擊的練習武器。

到了1715年,差不多整個歐洲里的刺劍已經大部分被更輕的小劍所替代,然而刺劍技藝仍然有所流傳,比如在唐納德·麥克貝恩(Donald McBane),P. J. F. 吉拉德(P. J. F. Girard)以及多米尼科·安傑洛(Domenico Angelo)其教典中就有涉及

在18世紀,法式兵擊學派成為了整個西歐的楷模。乃至於多米尼科·安傑洛,這位在英格蘭任教的義大利籍大師在1763年用法語出版了其著作《L'Ecole des Armes》, 該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在接下來貫穿拿破崙時期的50年內都成為了標準兵擊教學指南。安傑洛的著作其影響之大乃至其被狄德羅(狄德羅)編撰的《百科全書》收錄到“Fence”一詞的欄目頂上。

近代衰落

發展成現代運動的武術

向現代運動轉變 向現代運動轉變

在漫長的19世紀裡,西方武術分化成了現代運動和實用派兩大板塊,後者依然保有了其原來的軍事意義。按照後來的分類來算,剩下來的只有刺刀近戰技術,軍刀技術,騎槍技術和水兵刀技術。

除去以帶刃武器的兵擊外,19世紀的歐洲對抗運動還包括拳擊(比如法國的薩瓦特踢拳Savate),各地各種各樣的鄉間摔跤,還有各異的棍術對抗。

摔跤,標槍,擊劍,射箭以及拳擊帶著過去歐洲武術的影子成為了標準化的運動項目

擊劍在19世紀蛻化成了純粹的運動,然而決鬥依然在貴族和軍官中盛行,然而後者逐漸隨著社會進步招致了越來越多的不滿,至死方休決鬥用的武器也漸漸從刀劍轉成了手槍

流於民間的武術

義大利西西里杖術 義大利西西里杖術

棍術對抗

棍術對抗的流派包括拐杖術(包括愛爾蘭巴塔棍術和席雷拉棍術,法國杖術和英國的護手單杖術等)以及巴頓術(一種結合了20世紀初流行甚廣的東西方學派的早期混合武術)。一些現存的歐洲棍術對抗能追溯到19世紀師徒相傳的年代。比較有名的例子包括法國杖術,葡萄牙棍術以及義大利西西里棍術等在19世紀以及20世紀早期,葡萄牙,法國和義大利軍事學院曾採用了棍術里一些技術作為刺刀課程的準備訓練以及刺刀技術的開發

民俗摔跤

如果說存在區別於現代運動和實用派這兩大板塊的第三板塊的話,很可能就是所謂“民俗技藝”了,其中大部分都是鄉野摔跤。而1896年的首個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則吸納了古典式摔跤(Greco-Roman wrestling)作為其中一種項目,此後自由式摔跤在1904年也正式成為項目之一。

首次復興

阿爾佛雷德·赫頓(Alfred Hutton) 阿爾佛雷德·赫頓(Alfred Hutton)

在19世紀晚期,隨著對中世紀時代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掀起了嘗試重新構築失落的歐洲武術系統的運動。該運動由一位英格蘭的人物所領導: 阿爾佛雷德·赫頓(Alfred Hutton)其是軍人兼作家,同時也是文物家和劍術家。

赫頓在多米尼科·安傑洛建立的學院裡學習擊劍,隨後在1862年,他隨軍隊駐紮印度時組建了卡梅倫擊劍俱樂部(Cameron Fencing Club),並為此整理了他第一份作品:一本12頁,標題為“劍術”的小冊子。

於1865年自印度回國後,赫頓把精力放在學習以及復興古時候的兵擊系統學派。在19世紀80年代,他在附屬於倫敦步槍旅軍校的一家俱樂部里輔導學生們研習“古式劍術”。在1889年,赫頓出版了他最為影響深遠的著作《冷鋼》(Cold Steel)—這是一本實戰向的軍刀教典,並講述了歷史上軍隊徒步作戰時的軍刀用法,同時結合了18上世紀英格蘭單刃劍和義大利決鬥軍刀的部分。

赫頓的主張開啟了復興時代的先河,其主張練習以前的兵擊模式,以及重構數位歷史上著名大師的學派和系統,包括喬治·西爾弗和阿基勒·馬洛佐等。在19世紀90年代,他和同僚埃傑頓·卡斯爾(Egerton Castle)進行了數次實際對抗演練,既是為了給軍事慈善籌款,同時也是作為給兵擊競賽尋找贊助的臨時方法。展示主要在沐浴俱樂部(Bath Club,20世紀倫敦的一家紳士俱樂部)進行,而籌款活動則在蓋伊醫院舉辦

赫頓的歷史兵擊技術演示 赫頓的歷史兵擊技術演示

當時曾協力過赫頓的有埃傑頓·卡斯爾,卡爾·費姆隊長(Carl Thimm),西里爾·萬豐上校(Colonel Cyril Matthey),帕西·勞特隊長(Captain Percy Rolt),歐內斯特·喬治斯滕森庫克隊長(Ernest George Stenson Cooke),弗蘭克·赫伯特·威爾托隊長(Frank Herbert Whittow),埃斯米·貝靈哲(EsmeBeringer),弗雷德里克爵士(Sir Frederick),以及懷特·赫里斯·波洛克(Walter Herries Pollock) 等。儘管在維多利亞晚期的英格蘭,該復興受到了不少關注,然而這個運動隨著赫頓在1910年去世後就迅速衰退了。對於歷史兵擊技術其實際套用的探索隨後就因為諸多因素裹足不前,直到20世紀中葉,情況才出現了轉機。

在歐洲其他國家也有人開始了著手進行類似赫頓的工作,但本質上比起實效更注重其學術理論。在德國有研究古德式學派的卡爾·華思曼多爾夫(Karl·Wassmannsdorf)和古斯塔夫·赫索爾(Gustav Hergsell),後者把漢斯·塔爾霍夫著作教典中的三本重新印刷了出來;在法國,則是對《Academie D'Armes circa 1880-1914》進行整理;同時,義大利的雅各布·傑利(Jacopo Gelli)和弗朗西斯科·諾瓦底(Francesco Novati)摹寫了菲奧雷·迪·利貝里的《戰場之花》。另外,朱塞佩·切里(Giuseppe Cerri)的書《on the Bastone》則是從阿基勒·馬洛佐的雙手劍章節汲取了靈感。勒歸拿男爵(Baron Leguina)整理的西班牙劍術參考書目迄今也是最為標準的參考材料。

現代復興

理論基礎

帕特利.J.普格利斯(1950–2007) 帕特利.J.普格利斯(1950–2007)

縱觀整個20世紀,只有為數不多的研究者—其中大部分都是專業級學者—才能接觸到教典材料,因而對歐洲歷史武術的探索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停留在學術理論的層次。1972年,詹姆斯·傑克遜(James Jackson)出了一部書叫《伊莉莎白時代的三本兵擊手冊》(Three Elizabethan Manuals of Fence)。書里再版了喬治·西爾弗,和賈科莫·迪·格拉西(Giacomo di Grassi)以及文森尼亞·薩維歐羅(Vincentio Saviolo)的作品;1965年,馬丁·威爾遜(Martin Wierschin)整理了德意志兵擊手冊的參考書目,西吉蒙德·瑞恩格克的教典以及一系列專用術語,並直接導致了1985年由漢斯·彼得·休斯(Hans-Peter Hils)所出版的《約翰尼斯·理察納爾的長劍藝術》(Meister Johann Liechtenauers Kunst des langen Schwertes)這本書的面世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帕特利.J.普格利斯(Patri J. Pugliese)開始對歷史教典進行影印並上傳給了網路上的其他團體,該舉刺激研究的進一步深入。1994年,漢墨提茲論壇(Hammerterz Forum)崛起,其全部內容都是與劍術史相關。

在20世紀90年代,線上線下都湧現出了不少歷史武術教典的翻譯和解讀

HEMA團體的興起

Matt Galas,現代HEMA的元祖人物之一 Matt Galas,現代HEMA的元祖人物之一

自1991年後,各個歐洲歷史武術團體在歐洲,北美,澳大利亞乃至整個英語圈內遍地開花。這些團體都是致力於嘗試以各種訓練方法重新構築起歐洲歷史武術的體系。儘管其關注的部分大多集中於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然而也有向19乃至20世紀早期武術家們學習的團體,該部分的武術系統也被重新搭建了起來,學習對象包括愛德華·威廉·巴頓·懷特(Edward William Barton-Wright)—巴頓術之父 ;法國薩瓦特踢拳以及法式杖術名家皮埃爾·維尼(Pierre Vigny);倫敦的拳擊以及擊劍手羅蘭·喬治·阿蘭森·溫(Rowland George Allanson-Winn);法國記者兼自衛愛好者約翰·喬瑟夫·赫努(Jean Joseph-Renaud),還有不列顛四分棍的專家托馬斯·麥卡錫(Thomas McCarthy)

研究現狀

該章為方便讀者查證,人名及機構名不再翻譯

德系長劍術全球有大量HEMA學院乃至俱樂部研習,此處不再細表

Matt Easton Matt Easton

世界上多個HEMA學校和研究院的創始人們發起了義大利兵擊大師其技術的重構運動,知名人物及其相關機構有Schola Gladiatoria的Matt Easton和Finland'sSchool of European Swordsmanship的Guy Windsor等等

England's Renaissance Sword Club的Rob Runacres則研究16世紀和17世紀早期義大利劍術形式以及其對法國技術的影響。

義大利本土則有Sala d'Arme Achille Marozzo該團體研究義大利傳統技藝,其中包括波倫亞體系,Luca Cesari和 Marco Rubboli主攻的中世紀義大利武術,以及Alessandro Battistini主導的佛羅倫斯傳統體系(Florentine tradition)

對荷蘭的傳統武術則由Reinier van Noort帶領,他同時也涉獵17世紀的德意志和法國武術記錄

Guy Windsor Guy Windsor

世界上有好幾名研究者就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至高之術”及其先驅《Esgrima Comúm》的武術理論和實踐對抗進行探索,其中比較著名的人物有Asociación Española de EsgrimaAntigua的Alberto Bomprezzi,the Sacramento Sword School的Mary 和Puck Curtis,以及西班牙加里西亞HEMA聯盟Galega de Esgrima Antigua的Ton Puey。AGEA Editora公司旗下由Manuel Valle Ortiz帶領的團隊則出版了“至高之術”和相關常用兵擊教典其翻譯及評述的作品。

以Jens Peter Kleinau 和Martin Enzi為代表,對 德式長砍刀(Langes Messer)技術的研究則仍在進行中

Roland Warzecha Roland Warzecha

而Dimicator fencing school的Roland Warzecha和Ars Gladii的Herbert Schmidt兩位均是研究I.33兵擊教典的執牛耳者。

與此同時,Australia’s Stoccata School of Defence的Paul Wagner和Stephen Hand其學術方向則不限門別,喬治·西爾弗的作品,英國皇家軍械館裡的I.33手稿,大盾的使用方法考證,文森尼亞·薩維歐羅的刺劍技巧,到蘇格蘭高地闊劍等等都有囊括

Christian Henry Tobler則是最早研究德意志劍術學派的人物之一

早期HEMA相關的出版物則包括Terry Brown,John Clements和Christian Tobler的書籍。在2003,Stephen Hand則整理收錄了這些相關學術論文,並把總集命名為SPADA,並隨後在2005年推出了第二卷。自2005年上下開始,全球HEMA相關的書目出版量大幅增加。

賽事活動

Sala d'Arme Achille Marozzo Sala d'Arme Achille Marozzo

自1998年開始, Sala d'Arme Achille Marozzo該團體就已經開始在義大利組織年度錦標賽。後來因為參加人數不斷激增,在2011年又把其分割成了兩個獨立的賽事:民武春季賽和軍武秋季賽,同時也帶領義大利各地的HEMA俱樂部組建成了一個大聯盟。民武的器械包括單劍,披風和劍,劍和匕首,以及劍和小盾。軍武的且則包括雙手劍,矛,盾矛,劍和塔奇盾,劍和圓盾等。其民武錦標賽乃是當今世界HEMA最盛大的賽事之一。

而自1999年後,數個HEMA小組在美國舉辦了西方武術研討會(Western Martial arts Workshop—WMAW)。

ARMA ARMA

隨後在2000年,之前名為 The Association for Renaissance Martial Arts (ARMA)的組織Historical Armed Combat Association (HACA),把來自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的HEMA研究領軍人物匯聚一堂,舉辦了首屆國際劍術座談會(Inaugural Swordplay Symposium International)。在2003年後,ARMA每隔兩三年都會舉辦國際聚會。

而2001年後開始,以菲奧雷技術為主攻方向的Schola Saint George每年都會在美國舉行中世紀劍術座談會(Medieval Swordsmanship Symposium)

而從1999年到2006年的澳大利亞歷史劍術大會(Australian Historical Swordplay Convention)則主要是由多個澳大利亞HEMA小組合作舉辦的劍術教授活動。其1999年和2006年的大會地點在布里斯班,2000年和2004年則在悉尼,2001年和2005年在坎培拉。2003年則是在黃金海岸。自2009年後,布里斯班每年都會舉行相關錦標賽。

位於倫敦的 Schola Gladiatoria自2004年始每年舉辦 角斗營(FightCamp)活動

劍魚Swordfish長劍比賽 劍魚Swordfish長劍比賽

自2006年後,瑞典的 劍魚比賽(Swordfish)每年都會在哥德堡舉行,其由Gothenburg Historical Fencing School (GHFS)負責組織,現為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HEMA錦標賽,並被大眾認為是“HEMA的世界盃”。

在2010年後,太平洋西北的眾多學院和俱樂部每年都組織太平洋西北HEMA大會(Pacific Northwest HEMA Gathering)。其賽事裡包括長劍,護手單杖,維京摔角,還有一項每年都會輪換的武器項目。該賽事的地點每年不同,曾在凱西堡和太平洋路德大學舉行

Academie Duello Academie Duello

2011年起,加拿大的Academie Duello每兩年就舉辦一次溫哥華國際劍術座談會。全世界的HEMA導師,作家,研究者都從世界各地趕來赴會開展討論,交流文學,教授課程。

2013年開始,專注於16世紀兵擊的愛丁堡兵擊賽(Fechtschule Edinbugh)每年都會在英國愛丁堡舉行,主辦方是歷史劍術學院Stork's Beak,該項活動同樣吸引了世界上許多愛好者參與。

自2014年,前名“美國兵擊”(Fechtshule America)的紫心武械公開賽(Purpleheart Armoury Open)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舉行,其是北美擴展最快規模最大的比賽之一

國際闊劍錦標賽 國際闊劍錦標賽

2015年,澳大利亞的Stoccata School of Defence在悉尼重新舉辦了國際闊劍錦標賽(WorldBroadsword Championship)。該賽事在整個19世紀晚期曾於英格蘭,美國和澳大利亞舉行,最後一任冠軍在1891年悉尼誕生,名叫帕克(Parker),於此之後再也無人與其一分高下。2015年的國際闊劍錦標賽最後由悉尼的Paul Wagner生出,他同時也是不列顛闊劍錦標賽冠軍,贏取了葛里安娜杯。而澳大利亞霍巴特的Lewis Hand則贏得季軍。按照19世紀的傳統,下次比賽必須在現任冠軍的老家舉行,故下一次錦標賽將還是在悉尼舉辦。

同時騎槍比武也隨著Jousters團體在國際上四處弘揚也越發普及。包括聖文德爾冠軍錦標賽(The Grand Tournament of Sankt Wendel)和沙芙豪森冠軍錦標賽(The Grand Tournament at Schaffhausen)等賽事都是由Jousters裡面的一位專家:Arne Koets所組織。

HEMA聯盟

在2001年,歐洲歷史武術聯盟(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Arts Coalition—HEMAC)成立

作為歐洲的HEMA小組的傘形集團,其宗旨如下

•武術:從原始教材中重新構築歐洲歷史武術,並把其精煉成可行有效的武術。並在各類競賽和對抗中測試這些技巧是否行之有效。

•研究:發掘,轉錄並翻譯原始教材;探索這些技藝尚存於世時的社會環境

•拓展:推廣並宣揚HEMA,消除誤解和舊有觀念,教授大眾相關知識

•團體:給那些為HEMA作出奉獻的團體及個人提供交流網路,為成員提供友誼的

•橋樑,增加團體感。每年至少組織一次聯盟活動。

HEMA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HEMA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於2002年,HEMAC 於法國第戎舉辦了國際歐洲歷史武術年度大會(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 Gathering)

在2003年,澳大利亞地區小組成立了傘形組織——澳大利亞歷史劍術聯邦(Australian Historical Swordplay Federation)

在2010年,全世界數十個HEMA學院聯合在一起,在美國武術聯邦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歷史武術同盟(the HEMA Alliance),旨在發展和分享歐洲歷史武術,並在諸如導師認證,保險購置,以及裝備升級等方面為各大HEMA學院和導師提供援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