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英寸軟碟

3.5英寸軟碟

3.5英寸軟碟為攜帶型軟碟,有時也稱作微軟碟,它被封裝在一個硬質塑膠殼內,塑膠殼上有防塵、防接角的金屬保護罩,盤體無裸露,當將此盤放入磁碟驅動器時,計算機會自動移開金屬罩而讀取此盤中的數據。3.5英寸軟碟是在優盤出現之前的一種移動存儲器,要有軟碟機才可以用。大家都被這種體積更為小巧、容量卻是5.25英寸軟碟的幾倍的新軟碟所吸引,從那時起,在IBM、康柏為代表的廠商極力推崇下,這種3.5英寸的軟碟開始大行其道,3.5寸軟碟以其便宜的價格、相對巨大的存儲量(1.44M,百萬級位元組存儲量)很快全面占領市場,而3.5英寸軟碟驅動器也開始正式取代5英寸的軟碟機成為PC的標準配置,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8英寸/5.25英寸/3.5英寸軟碟對比

3.5英寸/5.25英寸/8英寸軟碟對比3.5英寸/5.25英寸/8英寸軟碟對比

軟碟是個人計算機(PC)中作為一種可移貯存硬體,它是用於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動的小檔案的理想選擇。軟碟有八寸、五又四分一寸、三寸半之分。當中又分為硬磁區Hard-sectored

及軟磁區Soft-Sectored。軟式磁碟驅動器則稱FDD,軟碟片是復蓋磁性塗料的塑膠片。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IBM推出的全球第一台PC,是計算機業里程碑似的革命性的飛躍。但是IBM的System370計算機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這種計算機的操作指令存儲在半導體記憶體中,一旦計算機關機,指令便會被抹去。於是在1967年,IBM的SanJose實驗室的存儲小組受命開發一種廉價的設備,為大型機處理器和控制單元保存和傳送微代碼。這種設備成本必須在5美元以下,以便易於更換,而且必須攜帶方便,於是軟碟的研製之路開始了。 4年後又推出一種直徑8英寸的表面塗有金屬氧化物的塑膠質磁碟,發明者是艾倫·舒加特(Alan Shugart,後離開IBM創辦了希捷seagate公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軟碟標準“軟碟”的父輩,最大容量1.2MB。

8英寸的軟碟雖然從技術原理上已經很接近現代軟碟,但缺陷就是體積過大,攜帶很不方便,於是5.25英寸軟碟誕生了。5.25英寸的軟碟雖然從體積到容量上都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它還是有很多缺點,比如軟碟採用的外包裝比較脆弱,容易損壞,體積也比較大。因此很多廠家並沒有滿足於這種軟碟,他們都在不斷地進行探索,以尋求更為先進的軟碟。新一代軟碟的開發終於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拔得頭籌。1980年,索尼公司率先推出體積更小、容量更大的3.5英寸軟碟機和軟碟,不過剛推出的時候在當時並沒有被一些主要PC廠家所接受,市面上流行的依舊是5.25英寸的軟碟。

8英寸/5.25英寸/3.5英寸驅動器對比8英寸/5.25英寸/3.5英寸驅動器對比

直到1987年4月,IBM推出基於386的IBM Personal System/2(PS/2)個人電腦系列,正式配置了3.5英寸的軟碟機後,這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大家都被這種體積更為小巧、容量卻是5.25英寸軟碟的幾倍的新軟碟所吸引,從那時起,在IBM、康柏為代表的廠商極力推崇下,這種3.5英寸的軟碟開始大行其道,3.5寸軟碟以其便宜的價格、相對巨大的存儲量(1.44M,百萬級位元組存儲量)很快全面占領市場,而3.5英寸軟碟驅動器也開始正式取代5英寸的軟碟機成為PC的標準配置,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這一絕對的壟斷地位持續了十幾年,一直到2002年,最大容量1.44MB。

軟碟的終結被人們歸咎於光碟和隨身碟的誕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