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史精粹今譯

作品目錄

目 錄
明 史
朱元璋為僧
朱元璋以才能服人
朱元璋渡長江
攻取太平
集慶“安民告示”
戒諸將
拒收寶玩
龍興之諭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即吳王位諭
朱元璋濠州掃墓
戟門誓師
朱元璋命去雕琢奇麗
免租諭
廢大逆不道及連坐詔
要在休養生息
毋肆焚掠妄殺人
《召賢士詔》
《免租稅詔》
內臣勿令有功
明太祖不以元朝君主行獻
俘禮
儒士為武臣講解經史
官吏犯贓者罪勿貸
《正風俗詔》
罷中書省廢丞相
徵用經明行修之士
考績官吏
敬老
舉練達時務之士
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
恤民
明太祖舉任年長有才德者
里中相助
建文帝下落
燕王朱棣起兵
白溝河之役
夾河之役
燕王陷都城
明熹宗時政治敗壞
明朝行政建置
賢才,國之寶也
興亡治亂之由在用人之
得失
明代財政概況
明代的兵制
于謙創立團練
明代的“九邊”
明初嚴禁官吏受贓
重罪犯要多官覆審
登聞鼓
成祖“靖難”後誅戮之甚
明朝特有的刑獄
明代的廠衛
魏忠賢黨徒慣用的酷刑
明初求書
振恤不如蓄積之先備也
人主自奉欲薄,養賢
宜厚
明太學生家糧制的建立
得賢為寶
事夫之道
明太祖對太子的訓渝
百姓劉鵬為太守對簿
公堂
寧國公主駙馬梅殷
郭子興反元
韓林兒建龍鳳政權
紅巾起義及天完政權的
建立
陳友諒殺徐壽輝
朱元璋火燒戰船敗陳
友諒
明太祖毀鏤金床
張士誠建大周政權
張士誠失敗的原因
方國珍起義
丘楠說方國珍
明玉珍建夏
劉楨之謀
“天下奇男子”擴廓帖
木兒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
明太祖流涕戮邵榮
明朝開國功臣“常十萬’
論徐達、常遇春
兵在謀不在眾
擅入民居者死
明朝開國功臣李文忠
鄧愈定撫州
鄧愈堅守撫州城
鄧愈嚴禁士兵劫掠
湯和築沿海城戍
沐英攻取雲南
沐英在雲南的政績
李善長勸說朱元璋效法
劉邦
李善長的經濟措施
朱元璋請劉基出山
劉基的“征取計”
明太祖用劉基計大破陳
友諒
劉基嚴以執法
劉基與明太祖議任丞相
霜雪之後必有陽春
劉基隱居拒見官
劉基與明太祖
得天下以人心為本
宋濂以漢武帝鑑戒明
太祖
方開言路惡可深罪
佐命臣劉基、宋濂
傅友德平西蜀
功超群將,智邁雄師
聲色貨利無所好
朱棣設謀除吳高
功臣藍玉被殺
論功臣被殺
言出而背之,不信
胡大海善用兵好士
寧可使大海叛我,不可
使我法不行
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掃
清中原耳
陳遇超然利祿之外
陳遇的保國安民計
一綱三目――葉兌言取
天下大計
明太祖以漢高祖自期
明太祖以漢初皇帝為鑑
喪亂之源由於驕侈
邪說害道
聲色之害甚於鴆毒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孔子始稱“至聖先師’
李希顏嚴教諸王
蕭用道為王陳八事
明開國時重師儒官
明代注重儒學教育
劉崧廉慎
明初重人才
集古暴君行事以觀喪亂
之由
吳琳去官為農
有才能者當不次用之
創製明代士子衣冠
正言務規諫,邪言務謗諛
明太祖撰《大誥》諭戒勛
臣子弟
致治之要,在進賢退不肖
彈劾不避權貴
明太祖斥責教授經義
不結合治世
一衣雖微,然是污行
辱身之漸
廉吏徐均
青文勝以死為民請命
齊泰、黃子澄削藩之謀
方孝孺之死
不可以成敗之常見論人
“埋羹太守”王?
明成祖賴群策群力得
天下
內閣參與機務之始
明成祖諭六科諸臣直言
文臣得謚自胡廣始
明仁宗勉大臣諫諍
學官許乞便地自胡儼始
明仁宗恐楊士奇受中傷
明仁宗納諫引過
豈果朝無闕政,天下太
平耶
楊士奇寬以待人
明朝賢相“三楊”
政策損益貴適時宜
夏原吉治水
善於理財的夏原吉
李慶嚴治貪縱者
李季度善辨冤案
楊砥的牧馬法
陳濟編纂《永樂大典》
藺芳的築堤法
周忱深入下層
周忱其治以愛民為本
黃福在交趾的治績
任人不專則不能成功
劉江望海堝殲倭寇
“魯鐵面”
軒軌身體力行矯奢汰
陳鎰鎮陝得軍民心
《鐵御史》李綱
天下不愛錢者惟楊繼宗
一人耳
明代巡撫之職
“冷麵寒鐵”的監察御史
周新微服查貪吏
況鍾治蘇州
國子監眾生為師鳴冤
嚴師李時勉
以古證今切正時弊
謝鐸興辦教育
建設北京民生多艱
仁宗引過勸大臣直言
明代宦官之盛自宣宗始
兵不在多,在於堪戰
教育貴明體適用
官不在眾,在乎得人
宦官十害
法者,天下之公
朝廷當言而有信
鄺子輔教子廉正
土木之役失敗的原因
明成祖調查建文帝下落
于謙智止朝班之亂
于謙指揮的北京保衛戰
徐有貞治河不求近功
農民起義巾幗領袖
唐賽兒
李賢的正本十策
大臣當知無不言,可捲舌
偷位耶
彭時的政本七事
正直的銓官王翱
善於理財用人的年富
王?朝廷之上擊奸黨
王?救災有方
余公渠
兩廣總督朱英與韓雍
水之方圓,盂實主之
為人剛正,嚴於律己的
羅倫
欲不可縱,漸不可長
天生才甚難,不忍以微
瑕棄也
武宗時宦官“八黨”
劉健等請誅“八黨”
足國在節用
孝宗時三賢相
李東陽潛移默奪,保全
善類
李東陽以詩文書篆供給
日常費用
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
善任賢才的王恕
馬文升禁子做京官
劉大夏戍極邊,父老攜筐
送食
劉大夏為外國所重
明賢君孝宗
劉六、劉七起義
陸昆勸武宗遠奸臣
蔣欽三上疏三受杖
楊廷和裁革冗員
楊廷和諫明世宗
博學的楊慎
遇難不驚的王思
權臣不得以恩怨為出入
郡邑小民將安取哉
張原上疏遭貶謫
曹嘉私自品評官吏遭
貶斥
嚴訥使銓政一新
讀書不輟的孫交
曲臥“神樓”的劉麟
蔣瑤揚州接駕
“陽明學”的創立
夏言《絕壅蔽矯詐之弊疏》
災異系朝廷不系雲南
楊一清上防邊四策
受父拷打的知府彭澤
鄭曉破倭寇
劉天和治理黃河
吳岳招待蘇州知府
歐陽鐸議均徭
孫懋諫誅江彬
敝衣外無長物
歲除夜,曾銑命諸將披
甲行
朱紈自決
多權術的胡宗憲
任環戰倭寇
戰死,分也
程啟充請察革濫冒軍
功者
明王不貴異物
鄧繼曾抗章遭謫
楊言抗疏折一指
人君貴明不貴察
有言逆於汝心,必求
諸道
汪應軫在泗州
戚賢焚木偶
周思兼平度斷獄
“四鐵御史”馮恩
番民呼曰“楊父”
主威愈震,而士氣不衰
嚴嵩父子惡積滅身
明中葉名將功高賞薄
飆發電舉的戚繼光
戚繼光建長城墩台
邊軍之冠的薊門軍容
徐階榜三語於直廬
徐階勸帝廣聽納
世稱知人的張居正
臣罔以寵利居成功
不附權貴的馬森
劉體乾言豐財之道
顧錫疇論用人
屏絕私人拉攏的沈鯉
不徇私情的于慎行
昊道南遇事講原則
吳道南檢舉沈同和科考
作弊
張位為起居註上疏
張居正親家劉一儒
正直矜節操的王遴
敢于堅持原則的王遴
法者天下之公
舒化反對廠衛密察
法不可廢,寧赦毋贖
李世達請進讜言消邪說
溫純不避帝威請罷礦稅
耿定向無畏無私
卑侮孔、孟的李贄
王樵請全諫臣以安大臣
魏時亮請慎選知府、
督學
屢忤執政的陳瓚
苟移振貧民,植福當更大
張孟男臨終草遺疏
事功難立
正直廉潔的嚴清
陸光祖有雅量
無宅居其妻孥
孫丕揚進石於帝
孫丕揚創掣籤法
布袍脫粟的海知縣
不畏權貴的海瑞
意在利民的海瑞
問民疾苦的鐘化民
為民毀券
木市之利
播州之役
張居正定章奏令
明代黨論之始
不事權貴的湯顯祖
東林風骨
李三才力陳礦稅之害
明熹宗“四病”
鎮守遼東的名將李成梁
李如松設計勝倭敵
總兵加稱提督之始
杜松勇而無謀
夫婦協力共禦敵
邊帥延士之風
周嘉漠惟才是任
汪應蛟治鹼
欲固結人心莫如任用善類
鍾羽正請禁饋遺
陳道亨居官清廉
文武雙全的陳邦瞻
惟賢是寶
高攀龍視死如歸
魏忠賢構陷楊漣
左光斗治水利的“三因
十四議”
明神宗時的“梃擊案”
紛爭不止的明代“三案”
周起元之死
周順昌的為人
吳民暴動
周順昌被害
“五人之墓”
李化龍、崔景榮拒受賄賂
鄧子龍東征捐軀
徐從治智平兵亂
朱變元在西南地區的
政績
孫承宗力阻祖大壽
之變
科學家徐光啟
大將不和,邊事日壞
加派三餉
張獻忠智取襄陽城
劉宗周上疏劾魏忠賢
劉宗周為京尹
黃道周剖析忠佞二字
葉廷秀斷田歸民
正直敢諫的葉廷秀
崔景榮不附魏忠賢
天下多故,擇將為先
所言公,公言之
何官非愛錢之人
章正宸不因私情阿徇
郡守賢,縣令無不賢
熊廷弼在遼、沈
思宗誤殺袁崇煥
趙光?直言,其父遭禍
盧象升刻燭聞雞
“孤立行意”的范景文
不作反覆之小人
潔己愛民的施邦曜
廉潔好義的馬世奇
強兵莫如行法
王漢聞己過則瞿然下拜
布衣贏馬出入亭障間
鹿太公不怕株連
第一個武榜狀元
不特良將,且良吏也
正直尚義的張可大
孫祖壽賞子一杯酒
何可綱含笑而死
往松山“說降”的楊振
過高郵不見妻子
以鹽豉下酒的史可法
我史督師也
他日不歸,以指葬可也
不取朝鮮一錢歸
曾櫻不畏強御
不取賄金的王兵備
“狂生”王台輔
為政不患無才
身為忠臣,義不顧妻子
陳灌為官惠民
武定禍亂,文致太平
石門先生
趙訪的《春秋》學
親賢遠讒,下通民志,太平
之業可致
邵寶不信巫
邵寶不畏強權
王應電的文字學著作
潘府的居官“三本”
何瑭不拜劉瑾
內官不能幹預朝政
官貪民反
王、湛之學
羅洪先學以致用
吳悌不畏權貴
王守仁的門生
王冕好學
張博七錄
易紹宗誓死抗倭
起潛拒賄
起義軍進入河南
馬足輕賑濟災民
龐瑜好學
起義軍攻取鳳陽
張獻忠拒絕阮之鈿的
誘降
劉振之“三不”以明志
王喬棟不畏閹黨
王勵精救災
王澄災年疏財
禮臣論不應表彰愚孝
吳海聞過則改
滑壽整理研究醫學文獻
葛乾孫治奇病
周漢卿巧治怪胎
周漢卿神針捷效
王履的《傷寒立法考》
用相面導人行善
草澤醫一藥救人命
李時珍撰《本草綱目》
高、文二後不徇私情
明太祖論為善
明成祖勸戒外戚
夏儒富貴不淫
諸娥臥釘板為父申冤
韓氏女扮男裝轉戰多年
黃氏誓死不受倭辱
范氏不屈於倭寇
明宦官干預朝政自永樂
間始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人出使“四夷”
興安薦于謙抗敵
王振擅權
土木之敗的罪魁
覃吉對太子的教育
宦官汪直掌西廠枉法
殺人
阿醜巧諫
尚銘掌東廠
李廣貪贓受賄
劉瑾得寵
劉瑾擅權
“三張”
李芳直諫獲罪
稅監陳奉擾民
民逐稅監陳奉
臨清民火燒稅監馬堂
官署
“東林黨”與“閹黨”之爭
魏忠賢權傾朝野
錢嘉徵劾魏忠賢十大罪
焦芳、劉瑾朋比為奸
趙?火燒焦芳府第
劉宇行賄納賄
張彩強奪人妝
魏忠賢的心腹崔呈秀
魏忠賢的生祠
酷吏“陳烙鐵”
嚴嵩父子的逢迎術
明朝亡於崇禎帝的原因
明末起義軍榮陽大會
李自成襄陽稱王
“大順”農民政權的建立
張獻忠“大西”農民政權
的建立
元代以前的中朝關係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
葡萄牙侵占澳門
荷蘭侵占台灣和彭湖
利瑪竇來華傳教
明末傳教士修改中國
曆法
清史稿
努爾哈齊建金
遷都瀋陽
皇太極即位於瀋陽
興師軍紀
不準殺降掠財
圍城打援
凡進言者,宜直言無諱
濫役妨農者治其罪
皇太極建清
惟務實政,政在養民
禁獲良家子女賣為樂戶
勤農桑以敦本計
福臨嗣位,清兵入關
福臨進京即帝位詔
毋蹈明臣前失
減免明末苛稅
罷免圈地
滿、漢通婚
確議興利除弊之策
招民墾荒
國家紀綱,首重廉吏
苞苴請託,何由察吏
有司貪虐,督、撫察劾
生財之道,在節用愛民
當者必旌,戇者不罪
民不聊生,勿令失所
刑法公平,非徇喜怒為
輕重
言官為耳目之司
興文教,留心學問
振綱立紀,剔弊發奸
毋歧方隅,毋立門戶
世祖遺言虛心反省
贓官遇赦免罪,不許復職
聖祖智去專橫亂政
民間疾苦,抒見以聞
禁官奢僭
學問之道,宜無間斷
民墾荒田,十年起科
互相討論,庶有發明
一代之興,必有博學
振起文運
倉廩足而禮教興
誦讀夜分,樂此不疲
群臣見聞,入陳無隱
三征噶爾丹,平定朔漠
若因言以罪之,誰復言者
咨訪民瘼,深悉艱難
巡閱治河
台灣客民願歸者聽內渡
尊老,敬老
凡事必期便民
廣設義學,勸令讀書
聲色之當戒,佞幸之
宜遠
事無巨細,慎之又慎
西藏地入版圖
守成實同開創
世宗取位
八旗無恆產者移墾
旗、民雜處,頗苦小民
世宗改土司,設流官
著書議罪
為政以得人為要
懲言官不如廣耳目
救災搶種,愛護耕牛
新闢土疆佐中原之耕鑿
烏魯木齊屯政
編書、改書、毀書
不妨以謗為規
惜物力而盡地利
官軍殺賊,多系平民
政事不便於民,讜言無隱
賑恤,冒賑;查災,諱災
仁宗禁鴉片煙
不面諍而後言,貌合而
情暌
正人心以正風俗
宣宗初禁鴉片煙
修水利,籌積貯
廣開忠諫,不避嫌怨
宣宗再禁鴉片煙
薦進廉平,鋤斥貪茸
宜防三漸
捐名繁多,歸公者少
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
設同文館學習外國語言
文字
除捐輸、抽厘、逼勒諸弊
慎選牧令,刪除煩苛
察便僻側媚者,嚴懲
設局、辦礦、造船
穆宗禁種罌粟
天津教案
兩宮皇太后又垂簾聽政
軍墾鹹水沽稻田
平反冤獄,處分錯判
德宗禁種罌粟
減經費,除浮冒
清荒田,編人口,均差徭
誣叛妄殺論死
朝鮮人來天津學製造
疑獄用酷刑者斬
裁冗費,勿浮華,禁捏報
天津鑄錢
開採各種礦藏
修築各線鐵路
架設各地電線
初置北洋海軍提督
皇太后歸政
華僑來去自由
中日戰爭及訂《馬關條約》
條陳時務
初設新建陸軍
立招商輪船總公司
和輯漢、回
發憤為雄
康有為、梁啓超初任事
開辦粵漢、寧滬鐵路
立京師大學堂
獎勵新著作、新發明
改書院為兼習中、西學校
舉人才
康有為辦官報
設礦務鐵路總局,辦路礦
學堂
亟圖自強之策
廣開通商口岸設農工商
總局
設僑民學堂
楊、林、劉、譚參預新政
戊戍變法布告
設郵政
太后復垂簾,變法遭失敗
懸賞嚴捕康、梁
義和拳起,八國聯軍入京
錢糧浮收中飽
詔廢科舉
造為革命之說
仿行憲政之議
德宗禁戒鴉片煙
試辦公債
溥儀承統
宣示預備立憲
新頒行印花票稅
溥儀禁鴉片煙
鑄銀幣、鎳幣、銅幣
立京師圖書館
京張鐵路築成
收花紅者以贓論
《禁買賣人口條款》
開採礦藏
增設巡警、勸業兩道
嚴劾貪官污吏
興舉工藝實業
義丐武訓積資興學
不濫設,不盡裁,用正人,
采眾議
浙江惠興女學堂
革命黨人襲擊刺殺行動
四川保路運動
革命黨起,新軍變應
起用袁世凱應付殘局
立南京政府,號中華民國
授袁世凱全權與民軍商酌
條件
遜位宣示
第五次曆法改革
洋為中用曆法推陳出新
新舊曆之爭
歷算學人才輩出
清朝疆域
邊疆設省
木蘭秋?…
外國使臣覲見禮
近代教育沿革
書院育才
地方義學與社學
近代教育特點
海軍將領的搖籃
北洋水師學堂
天津武備學堂
初期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的系統化
倡導辦學堂
嚴修創辦勸學所
嚴究科場案
清代特科取士
學者重名節
清官不系貧富
重親民官
五征君
徐致靖薦維新人士
薦舉不拘流品
幕府多才
筆帖式
部員冗濫
捐納得官
補缺花樣
前功多成於滿,後功多成
於漢
軍機處創設及任職重要
理藩院專官清代創製
都察院直言糾察
大理寺平反重辟
翰林院職掌
太醫院掌考九科
總督、巡撫職掌概略
學政督學
按察使掌風紀,清吏治
知府職掌
知州職掌
知縣職掌
教授、學正、教渝
驍騎營八旗都統
將軍職掌
提督職掌
西藏達賴與班禪職掌
清末改組內閣
外務部的由來
海關及稅務處的設定
民政部及巡警部
度支部、大清銀行、造幣
總廠
學務大臣職掌及學部
始設
兵部改設陸軍部
海軍部職掌及設定沿革
刑部改設法部
農工商部職掌
郵傳部新設及其職掌
新設軍咨府
新設弼德院
新設資政院
特置鹽政院專官
軍制總統
鎮制,改練新軍
海軍艦制
新選舉法
內地民眾徒邊
入中國國籍法
旗人困敝
清初圈地
貪污之弊
攤丁入畝,多加丁銀
蘇、松、太賦重
官銀行
引進外資
維護中國主權
八旗之制
綠營兵
裁汰綠營
綠營挑改巡警
防軍源於鄉勇
北洋第一重鎮
清代軍械製造
修《大清律》
修訂法律,兼取中西
司法改革
《四庫全書》七部分藏
修《四庫全書》緣起
乾隆征書
校印書籍
清末的文化振興
開數千年未有之奇局
鐵路、輪船、郵政、電線的
開始
數萬里外瞬息立至
淫刑眾怒,國本遂搖
初築上海鐵路
中國商人自築鐵路之始
急造鐵路,裕國便民
鐵路實有遠利
鐵路造成,其利尤溥
新造鐵路,自強之急務
詹天佑建京張鐵路
外輪曾占內江、外海之利
李鴻章議設輪船招商局
不讓洋人獨擅利益與
險要
輪船招商局規模粗具
輪船招商局為收回中國
利權
自擴利源,出洋貿易
初設商船學校
江輪、海輪、小輪航行,
貨棧遍設
小輪與大輪有相輔之利
中國電報始於天津
議集商股設電線
電報為防務所必需
電報呼應靈通,瞬息可至
各省鹹知電報之利
電報官督商辦
電報商辦議改官辦
電報克音信隔絕之弊
初設電報學堂
電話初名“德律風”
總稅務司兼理郵遞之權
中國試辦郵政之始
郵政利商、利民,利國
郵政與電局相輔
清末郵政有盈利
邦交概況
強劃勢力範圍
清大學士滿、漢兩途
威命不於內閣而于軍機處
理藩院輯民綏邊
清疆帥之重,幾埒宰輔
為君當深思得眾得國
之道
凡詔令必求可以順民心
垂久遠者
褚英之死
李定國設計斬尼堪
傑書剿平耿精忠
圖治在人
有統帥之責者應躬自
教練
多爾袞下令盡除明季
弊政
高宗為多爾袞昭雪
延信分兵平西藏
福全擊破噶爾丹
清聖祖自述執政
成親王永?善書
論多爾袞之功過
論扈倫四部
張煌言回書斥招降
張名振赤心報國
鄭成功收復台灣
聖祖遣施琅平定台灣
論抗清諸名將
額亦都驍果善戰
萬人敵
費英東為開創佐命第
功臣
安費揚古勇渡冰河
論五大臣
揚古利議伐明
冷格里軍容嚴整
創製滿洲文字
達海改進滿文
論滿文的創製
武納格力戰建功
努爾哈齊善於羅致人才
佟養性議兵農結合
希福奉使撫輯諸部
范文程定清國大計
士心得則民心得
范文程議舉賢才
寧完我論取天下
寧完我斥結黨營私
建言當實心為國
論清初命相之始
論皇太極收降明將
李國翰身先士卒
皇太極招降洪承疇
皇太極善用降臣
察吏乃可安民
宋權議蠲免賦稅
王永吉議清兵額
評世祖親政時的宰輔
勸皇太極勤學經史
李棲鳳議賞功罰罪
論清初文館諸臣
巴海拒俄人入侵
成性議墾田
要在力破因循
吳達論用人取材
方國棟議節約生財
李?議守台灣
杜立德論法古愛人
馮溥秉公持議
黃機議修《聖訓》
聖祖擢用魏裔介
熊賜履上疏直言
李光地議取台灣
李光地扶植善類
道學不在空言
姚文然慎用刑法
敦家教,正人心,修禮制
國家根本在百姓
魏象樞見知馮博
朱之弼議懲貪官
郝惟訥論貪官不得遽
復官
任克溥論部院糾察
湯斌議修史應直書忠臣
陸隴其以德化民
張伯行居官清正
論從把孔廟三大臣
聖祖論知輕行重
葉方靄廉謹
勵杜訥論督撫大吏
韓?與人有始終
張玉書自奉儉約
張英不務表
陳廷敬舉賢
米思翰議撤三藩
田六善議讀史
索額圖議定東北中俄
邊界
郭?直聲震天下
王鴻緒修明史
世祖褒獎湯若望
聖祖發奮學歷算
趙廷臣善折獄
王?諫采楠木
居官苟善,必致聲譽
論為政之先務
于成龍為天下廉吏第一
聖祖褒獎彭鵬
陳?論清官
陳鵬年鞠躬盡瘁,死而
後已
施世綸摧抑豪強
康熙間廉吏接踵起
靳輔建言更築遙堤
始議屯田
修堤防洪
靳、於治河之爭
天下廉吏無出其右
若徒自表廉潔,於事何益
巧於卸肩者
恃勢貪暴,處以絞刑
任弘嘉論朋黨、奢侈、
訐訕之漸
大臣為諸王跪,於禮不合
《皇輿全覽圖》
台灣朱一貴起義
黎士經斷悔婚訴訟
定案當滿、漢文稿並具
棚民的由來
嚴究侵蝕
督撫濫調
雲南“子孫丁”攤入田糧
兵餉調撥
常平倉谷存糶
桐城派
清厘錢糧
百倍於物價
《大義覺迷錄》
酌定律例
金?屯田
收受規禮
孔毓?治河
勘石田以上稅
有損國體
年羹堯之罪
廣開自首之路
令州縣官遍歷境內以實
相報
平大、小金川
汝亦羹堯薦耶
人主之耳熟於此矣
宜以節儉為要
印子錢
科試之弊
難留本來面目
“欲劫”二字,豈可置人
於死
廣勸植樹
錢謙益不可為書冠
百姓安則聯躬安
以熟作荒與以荒作熟
為世上不可少之人
律例猶《本草》
救賑分極貧、次貧欠妥
米貴由於積漸
勸諭鑿井
與朝鮮均平交易
回籍待賑
養魚植樹,以利民用
治河之道,惟先時豫防
和?善伺高宗意
和?貪污的下場
滿洲舊俗宜親習勞?
錢穀厲人,十倍刑名
罷蠟禮
刑官之弊,莫大於成見
優獎諍臣直言
貪婪無饜
罰銀贖罪
禁令弗行,咎在不公不明
各國商船不準滯留
革陋俗
湖北社倉
台灣林爽文起義
英使入貢
賑糧受損,請求賠償
民死在頃刻,豈能候報
賑冊還是賑民
崇尚簡樸
腸枯草木甘
不要夸以靡麗
國恤
罷舉代
督撫不得舉本省藩臬
自代
共勵清操
不因后妃之侄而寬之
受賕處斬
以旗人為屯丁
不媚權相
慎勿迎合朕意,顛倒是非
白蓮教起義
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壞
嚴防外洋入侵
何謂實心
為人居心以忠厚為本
因噎廢食
虧空應立時懲辦
教民被迫起義
隨波逐流,其咎不止
溺職而已
皇上所見,乃剪彩為花
六次南巡,勞民傷財
彈章已具草矣
捐官肥己之錢,究從何出
國家之隱憂
勿染其污跡
無處不以賄為通融
勿為斂賻
公帑虧空
賭博之害
修省在實政
嚴禁鴉片
官逼民反
改河運為海運之初
整頓淮鹽
王鼎尸諫
為海內所叢詬
守成之世治尚綜核
對英宜鎮以威
學者奉為山斗
壁昌建設新疆
籌江防之始
察吏莫先於自察
林則徐查禁鴉片
兵事不可中止
林則徐才識過人
令嚴於中土,而外貨自絀
重創英敵
收其利必防其害
罷戰言和始作俑者
耆英自盡
粵民非不可用
三元里抗英
裕謙先誓必死
關天培殉國
武臣死於疆場,幸也
植立崖石
專閫之臣義不返踵
愛琿簽約
戴敦元博聞強識
白銀流失於外洋
疆臣趨避之計工
大人之職
陶澍革除鹽弊
安民必先懲蠹
左輔治理苗疆
吳邦慶長於水利
民磚築堤
夷患之由來
議定天津條約
開發南疆
南漕改徵之議
周天爵治江、治漢
廣西起義旋滅旋萌
罷入城之議
古之所無,今之罕有
太平軍勢不可遏
漕糧海運
旗兵難御起義烈火
改練京兵之始
英、法聯軍入侵津、京
次第興革
講求兵學之始
製造輪船之議
李鴻章持國事
北洋海軍覆喪殆盡
決策出塞
人服其老謀
廉不言貧,勤不言勞
創設馬尾船廠
建鄭成功祠
鐵路之利
引淡滌鹼
穩定朝鮮政局
民氣不伸釀成巨患
軍旅大事患在信任不專
倉庫何至虧空盈千累萬
加收厘捐
敢諫之名動朝野
相不厭舊,將不厭新
台灣形勢雄勝
改行鈔引
赫德陰鷙專利
張之洞喜言事
陰立圖強
國勢以相競而益強
戴鴻慈奏定立憲之議
學所以厲行也
進士習法政之始
定武軍
書通
開設法律學堂
從古閹宦巧於逢迎
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
崇厚賣國
曾紀澤使俄更約
薛福成任使事數年之功
太監安得海伏法
劉秉璋躬履鎮海
烏石山教案
台民漸喁喁望治
仿古法治渠
祥瑞之說盛世不言
建設新疆
斷?於界約
陸元鼎辦交涉
漠河採金
迭敗日軍
收回領土
增棋治邊
墾放蒙邊
遍掘地營
馮子材抗法鬥爭
擊斃孤拔
論中法之戰
鄧世昌殉國
劉步蟾戰死
威海潰敗
反對割讓台灣
黑旗軍抗法屢建戰功
劉永福死守台灣
譚嗣同慷慨就義
唐才常死難
林旭死難
康廣仁死難
戊戍六君子
義和拳
聶士成死守天津
徐錫麟刺殺恩銘
端方議改立憲之始
東南互保
勞乃宣撰《合聲簡字譜》
張勛復辟
康有為極陳維新變法
創辦漢陽兵工廠
吳三桂乞師
三藩
金田起義
諸王內訌造成惡果
論洪秀全
萬民留葬清知縣
知縣憂卒而鬻書以殮
張瑾剛直不阿
以解官請賑饑民
為政在誠心愛民
官可棄,殺人媚人不為
百姓泣留父母官
縣官甘為民傭
禦敵報國甘受奪職
河官搶險殉職
不以惜官陷無辜
堅剛耐苦任縣令
不畏豪強決大獄
黃宗羲怒錐閹孽
窮經續史以經世
貞節義士王夫之
李?饑寒不受饋贈
李柏忍飢苦讀
能稼穡則可立廉恥
家貧絕炊不忘躬行
冒雪履冰數百里訪學
王源孜孜求學
反程、朱理學的顏、李之學
品行高潔堪為楷模
顧炎武一刻不離書
顧炎武論宋、明理學
之弊
博學於文,行己有恥
顧炎武治經世之學
閻若璩證《古文尚書》之偽
考據學大家惠棟
年逾古稀奮學不輟
全祖望學識博大精深
漢學大師錢大昕
王鳴盛著《十七史商榷》
乾嘉學派的泰斗戴震
段玉裁論文字學
邵晉涵重輯《五代史》
俞樾議刻《二十四史》
孫詒讓論古經文衍誤
風流名士侯方域
變法與富國論
含辛茹苦成存世之作
朱彝尊修史持論公允
高鳴常向月,善舞不迎人
潘來論撰史要義
萬斯同論治史之道
錢名世潤色《明史》
滿族才士性德
戴名世憤世嫉俗
《南山集》引發文字大獄
史學名家趙翼
章學誠貫通古今學術
貧賤不交富貴
張澍著述繁博
徐松致力西北歷史地理
研究
包世臣胸懷治國韜略
傲笑群醜,義斥貴吏
魏源與近代巨著《海國
圖志》
何紹基考訂名著
馮桂芬於書無所不窺
論甲午戰敗原因
近代翻譯家林紓
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
辜湯生向歐洲介紹中國
文化
孫文川揭露李泰國陰謀
韋逢甲戰死乍浦
北塘之役
馬江之役
高升號遇難前後
林永升殉國
宋春華城亡與亡
王國維撰《觀堂集林》
澄衷學堂
楊斯盛辦學
武訓興學
方以智撰《物理小識》
朱舜水東渡日本
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
傅山論書畫
談遷撰《國榷》
工業為強國之本
吳有性撰《瘟疫論》
戴天章撰《傷寒》諸書
葉天士妙手回春
吳中三家
吳謙纂《醫宗金鑒》
二石
八大山人
金陵八家
高其佩指畫
宮廷畫師
郎世寧
六分半書
內家拳法
四平槍
曹一拳
梁九
江西景德鎮的郎窯、年窯
唐窯
連珠銃
黃鵠號木質輪船
清代的天文歷算
王錫闡學貫中西
梅文鼎刪定《明史?歷志
梅文鼎巧制天文儀器
明安圖推算圓周率
李善蘭譯毆幾里幾何
蒙古、客民釋怨
九白之貢
內地口岸禁菸
合資開礦
前後藏分治
西藏通好之始
藏民抗英誓詞
班禪封號
蘇祿王善後
浩罕內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