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

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自西經140度以東的東太平洋地區於5月15日開始記錄,而西經140度以西至國際換日線的中太平洋地區則於6月1日開始,記錄於11月30日結束。

百科名片

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自西經140度以東的東太平洋地區於5月15日開始記錄,而西經140度以西至國際換日線的中太平洋地區則於6月1日開始,記錄於11月30日結束。

颶風季預測

2006年5月22日,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OAA)為大西洋、東太平洋及中太平洋颶風季發出預報,預計東太平洋的風暴活動會比正常程度為低,會被命名的風暴將有12至16個,當中會有6至8個成為颶風,並會有1至3個成為大型颶風。同時也預計中太平洋的風暴數量也會低於正常水平,會在該區形成或進入該區的熱帶氣鏇僅兩至三個,並預期受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不大。

熱帶氣鏇

自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開始以來,本颱風季總共產生了19個熱帶氣鏇,當中在東太平洋形成的有18個,中太平洋形成的有1個。

熱帶風暴Aletta

持續日期 2006年5月27日—2006年5月31日
強度 45 英里 (70 km/h), 1002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5月27日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市之西南形成。它在同日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Aletta。它在5月27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 並在5月31日消散。

颶風Bud

持續日期 2006年7月10日—2006年7月15日
強度 125 英里 (200 km/h), 953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7月10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Bud。7月12日,它增強為一颶風,再在第二天增強為本風季的第一個大型颶風,但很快就因為移入冷水地區而迅速減弱為一颶風,在第二天再減弱為一熱帶風暴,再於7月15日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並迅速消散。

颶風Carlotta

持續日期 2006年7月11日—2006年7月20日
強度 85 英里 (135 km/h), 981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7月11日在格雷羅州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Carlotta。第二天,它增強為一颶風。它在7月14日因移入冷水地區減弱為一熱帶風暴,不過它在當天的黃昏再次增強為一颶風,但在第二天又減弱為一熱帶風暴。之後它在7月16日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但到了7月20日才消散。

颶風Daniel

持續日期 2006年7月17日—2006年7月26日
強度 150 英里 (240 km/h), 933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7月17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之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Daniel,並在同日再迅速增強為一颶風。它在7月20日增強為一大型颶風。它在7月2日進入中太平洋範圍,迅速減弱為一熱帶風暴,再在第二天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並消散。

熱帶風暴emilia

持續日期 2006年7月21日—2006年7月27日
強度 70 英里 (110 km/h), 989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7月21日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市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Emilia。它在7月27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迅速消散。

熱帶風暴Fabio

持續日期 2006年7月31日—2006年8月3日
強度 50 英里 (85 km/h), 1000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7月31日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Fabio。它在8月2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在8月3日消散。

熱帶風暴Gilma

持續日期 2006年7月31日—2006年8月3日
強度 40 英里 (65 km/h), 1004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7月31日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Gilma。它在8月2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在第二天消散。

颶風Hector

持續日期 2006年8月15日—2006年8月22日
強度 105 英里 (165 km/h), 975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8月15日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Hector。8月17日,它增強為一颶風。它在8月20日因移入冷水地區減弱為一熱帶風暴,再在8月22日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並迅速消散。

颶風Ioke (伊歐凱)

持續日期 2006年8月19日—2006年9月7日
強度 160 英里 (260 km/h) (一分鐘), 920 毫巴 (hPa)
主條目:颶風伊歐凱
一熱帶低氣壓於8月19日在中太平洋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Ioke。第二天,它增強為一颶風。8月21日,它增強為一大型颶風,但在第二天減弱為一颶風,但它在8月23日又再次增強為一大型颶風。它更在8月25日增強為第一個在中太平洋發展成5級颶風的熱帶氣鏇。它在8月27日越過國際換日線進入西北太平洋範圍。

颶風Ileana

持續日期 2006年8月21日—2006年8月27日
強度 120 英里 (195 km/h), 955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8月21日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市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Ileana。第二天,它增強為一颶風,再在8月23日增強為一大型颶風,但很快又減弱為一颶風。它在8月26日因移入冷水地區減弱為一熱帶風暴,再在第二天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並迅速消散。

颶風John

持續日期 2006年8月28日—2006年9月4日
強度 135 英里 (215 km/h), 948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8月28日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市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John。第二天,它增強為一颶風,再在8月30日增強為一大型颶風,在第二天減弱為一颶風,不久後再次增強為一大型颶風。它在9月1日以颶風強度在墨西哥登入,在第二天減弱為一熱帶風暴,再在9月3日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並在第二天消散。

颶風Kristy

持續日期 2006年8月30日—2006年9月7日
強度 75 英里 (120 km/h), 987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8月30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州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Kristy。第二天,它增強為一颶風,但在9月1日就減弱為一熱帶風暴,再在第二天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但它在9月3日和9月5日重新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但兩次都很快就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經過多次的減弱增強後,它在9月7日消散。

颶風Lane

持續日期 2006年9月13日—2006年9月17日
強度 125 英里 (205 km/h), 952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9月13日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市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Lane。9月15日,它增強為一颶風,再在9月16日增強為一大型颶風,在同日以大型颶風強度在墨西哥登入,減弱為一颶風,過三小時後在減弱為一熱帶風暴,再過三小時後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並在第二天消散。

熱帶風暴Miriam

持續日期 2006年9月16日—2006年9月18日
強度 45 英里 (70 km/h), 1001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9月16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Miriam。它在第二天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在9月18日消散。

熱帶風暴Norman

持續日期 2006年10月8日—2006年10月15日
強度 50 英里 (85 km/h), 1000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10月8日在墨西哥之西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Norman。它在10月10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再減弱為一低壓區。它在10月15日在科利馬州之西再次增強為一熱帶低氣壓,但它在12小時後就在墨西哥的海岸線附近消散了。

熱帶風暴Olivia

持續日期 2006年10月9日—2006年10月12日
強度 45 英里 (70 km/h), 1000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10月9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Olivia。它在10月11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在第二天消散。

颶風Paul

持續日期 2006年10月21日—2006年10月26日
強度 110 英里 (175 km/h), 965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10月21日在科利馬州之西南形成。六小時後,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Paul。第二天,它增強為一颶風。它在10月24日減弱為一熱帶風暴,再在第二天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後,在墨西哥登入並迅速消散。

熱帶風暴Rosa

持續日期 2006年11月8日—2006年11月10日
強度 40 英里 (65 km/h), 1003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11月8日在格雷羅州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Rosa,但它在十二小時後便已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再在11月10日消散。

颶風Sergio

持續日期 2006年11月13日—2006年11月20日
強度 110 英里 (175 km/h), 965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11月13日在科利馬州之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Sergio。11月15日,它增強為一颶風。它在11月17日減弱為一熱帶風暴。它在11月19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再在第二天消散。

其他熱帶氣鏇

除了被國家颶風中心和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命名的熱帶氣鏇外,還有一些沒被命名的熱帶低氣壓。以下列出那些熱帶氣鏇的資料。
熱帶低氣壓02E
持續日期 2006年6月3日—2006年6月5日
強度 35 英里 (55 km/h), 1005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6月3日在熱帶風暴Aletta形成的海面附近形成。此熱帶低氣壓很快增強到接近熱帶風暴強度,不過它最終也沒有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便於6月5日在墨西哥的海岸線附近消散了。
熱帶低氣壓02C
持續日期 2006年9月18日—2006年9月20日
強度 35 英里 (55 km/h), 1007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9月18日在中太平洋形成。它沒有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便於9月20日消散了。
熱帶低氣壓03C
持續日期 2006年9月26日—2006年9月26日
強度 35 英里 (55 km/h), 1007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9月26日在中太平洋很接近國際換日線的海面上形成。它沒有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便於12小時後在國際換日線上消散了。
熱帶低氣壓04C
持續日期 2006年10月13日—2006年10月14日
強度 35 英里 (55 km/h), 1007 mbar (hPa)
在10月13日,一熱帶低氣壓於夏威夷之西南形成。它沒有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便在第二天消散了。
熱帶低氣壓18E
持續日期 2006年10月26日—2006年10月27日
強度 35 英里 (55 km/h), 1007 mbar (hPa)
在10月26日,一熱帶低氣壓於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市之西南形成。它沒有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便在第二天消散了。
熱帶低氣壓20E
持續日期 2006年11月11日—2006年11月11日
強度 35 英里 (55 km/h), 1005 mbar (hPa)
一熱帶低氣壓於11月11日在下加利福尼亞州之西南形成。它沒有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便於同日消散了。

風暴命名

2006年於太平洋東北部形成的風暴使用了以下名稱,其清單與2000年颶風季相同。另在中太平洋形成的風暴會使用另一組名稱,自颶風季開始以來,僅使用了“伊歐凱”(Ioke)這個名稱,也是自2002年颶風季以來的首次。
東太平洋
Aletta 01E
Bud 03E
Carlotta 04E
Daniel 05E
Emilia 06E
Fabio 07E
Gilma 08E
Hector 09E
Ileana 10E
John 11E
Kristy 12E
Lane 13E
Miriam 14E
Norman 15E
Olivia 16E
Paul 17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