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3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J)

2005-13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J)

3

郵票圖案

2005-13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J) 2005-13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J)
2005-13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J) 2005-13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J)
2005-13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J) 2005-13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J)
2005-13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J) 2005-13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J)

郵票信息

志編號2005-13
版別膠雕套印
名稱鄭和下西洋600周年(J)
全套枚數3
發行日期2005-6-28
全套面值2.40元
全套售價2.40元
發行機構國家郵政局
印製機構北京郵票廠
雕刻者(1)李慶發、(2)(3)姜偉傑
設計者崔彥偉
責任編輯陳宜思整張規格146mm×176mm
整版枚數9(3×3),橫3枚連印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螢光噴碼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3-1 鄭和像 0.80 30×50 P13.5 1060
3-2 睦鄰友好 0.80 30×50 P13.5 1060
3-3 科學航海 0.80 30×50 P13.5 1060

郵票介紹

1405年,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龐大船隊從太倉劉家港駛發,出使中國南海以西的國家和地區,稱為“下西洋”。在28年的時間裡,鄭和曾先後七次率船隊遠航,到過東南亞、印度洋、紅海、東非北岸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在人類航海史上創造了偉大的奇蹟。鄭和堪稱世界歷史上傑出的航海家,而永恆的被世人傳誦。(參見:J113《鄭和下西洋580周年》)。
第1圖【鄭和像】據史料記載,鄭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生於雲南,卒於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祖籍西域,其祖輩在元朝時移民雲南。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到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因此他不但從小有機會了解阿拉伯地區和境外的情況,還具有漢族傳統文化中所缺乏的外向觀念。他的祖輩因長期與漢族共處而改從漢俗,定姓馬氏。少年時期,鄭和是燕王朱棣的侍童,因聰明伶俐,學習刻苦,而深得燕王喜愛。後在朱棣爭奪皇位中立下戰功,更深得繼位後的明成祖朱棣賞識和器重,而賜姓為“鄭”,提升為“內宮太監”(四品),又稱為“三寶太監”。郵票畫面採用了明刻本《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的鄭和繡像,背景為明代北京皇宮城圖。
第2圖【睦鄰友好】據史料記載,鄭和七下西洋,所到之處,均攜帶者明朝皇帝致各國君主的信件、禮物、印章和服飾,對所接觸的官員和所訪問寺廟的僧人都有饋贈,船隊也帶回各國君主派遣的使者和回贈進貢的禮物。並在所到國家的國王和官員安排下,和當地居民進行貿易交流活動,以中國的絲綢、瓷器、陶瓷、鐵器、茶葉和銅錢等,換回或購進各種香料、珍珠、布匹和珍禽異獸等。作為和平使者,充分表達了明朝與各國睦鄰友好的願望。郵票畫面選取了馬六甲青雲亭、泰國三寶壟三寶公廟、馬來西亞檳城三寶宮前牌樓等,這些都是海外各地為紀念鄭和而修建的著名建築物,背景為一副折頁式的《鄭和航海圖》。
第3圖【科學航海】據史料記載,鄭和七下西洋,在“綿邈彌茫,水天連線”的大海中,依靠觀察天文星象以定位,以浮水羅盤指引航程方向,將海岸陸地島嶼山川作為識別航路的標誌,並能準確計算航行里程,運用牽星術來測知航程所需要的時間,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郵票畫面選取了明代水羅盤,背景為鄭和寶船和下西洋所繪《牽星過洋圖》。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約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元朝統一雲南戰爭後,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作了宦官後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此時的鄭和本身所具有的優秀光榮傳統和領袖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鬥,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朱棣賜“鄭”姓與鄭和,又將其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由於鄭和又名“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三保太監”。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他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智慧與才識。從永樂初年起,鄭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轉向航海事業。在鄭和早期的航海活動中,鄭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圖、通曉牽星過洋航海術、熟通各式東西洋針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學、船舶駕駛與修理的知識技能。從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鄭和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了鄭和統帥千軍的才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