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楊紀珂自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九章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月1日)
平裝: 29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35574823
條形碼: 9787535574824
尺寸: 22.8 x 15.2 x 2.4 cm
重量: 422 g

作者簡介

楊紀柯(1921-),上海松江人,數理統計學家。194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1948年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台金碩究所副研究員、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安徽省副省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致公黨中央常務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著有《農業數理統計》《數理統計方法在醫學科學中的套用》《質量評估方法平話》《數量遺傳基礎知識》等,有《楊紀珂文存》6卷。

內容簡介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楊紀珂自述》內容簡介:口述史或口述歷史,關於其定義,目前尚沒有定論。對一般公眾而言,不要把口述史理解為對一般歷史常識的“口述”,它不是教師用以在課堂講述的歷史講義,當然更不是說書人用來在舞台上表演的歷史演義。對史學家而言,可以在史料學範圍內從方法學的角度對口述史做系統研究,但不可能完全在口述史料的基礎上打造出任何一門“史學”分支(不管是斷代史,還是專門史)。口述史的直接產品,畢竟是記錄親歷者憶述的錄音光碟和文本。不管是中文的“歷史”,還是英文的history,詞義多歧,而與我們史學研究直接相關者有兩種解釋:一是指歷史學,二是指對過去發生事情的記載。如果把後者轉化為史學用語,就應該解讀為“史料”。中國現代史的口述史名家唐德剛先生,在回答人們的提問時就明確地說過:“口述歷史並不是一個人講一個人記的歷史,而是口述史料。”①
口述史的“核心”是“被提取和保存的記憶”②,這樣,如何進行提取和保存,就只是個技術手段的問題。

目錄

前記
第一章 幼年時代
我的家世
跟爸爸媽媽念唐詩
媽媽和我們玩的遊戲
爸爸愛聽的琴聲從街上傳來
爸爸把我丟失在大街上
小兄弟間的兩則小故事
軍閥混戰逃難的歲月
第二章 青少年時代
5歲上國小
昆蟲:我在國小年代的玩具
國中年代的吉光片羽
離家上高中
懷念張枕蓉先生
光華附中的老同學們
憶松江淪陷
在日寇鐵蹄下苟延殘喘
在上海孤島的日子
我行將入蜀,奮志欲埋頭!
第三章 大學年代
72道拐和24道拐
上雲南大學
因病輟學
我愛上了石拱橋
嚴師出高徒
教我們冶金學的王鈞豪教授
一位糟糕的好老師
暑期礦山實習
同窗益友
我級一位同學的悲劇
平越生活一斑
終於畢業了
第四章 大學畢業後的迷惘
在大渡口鋼鐵廠當工務員
在仙女洞接受軍訓
抗戰勝利的一年
汪安琦的煩惱和喜悅
我經歷了“昆明事件”
一次千辛萬苦的旅行
……
第五章 在美國半工半讀
第六章 在美國當工程師
第七章 在科學院工作
第八章 “文革”前後在中國科技大學
第九章 無意之中步入政界
附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