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抗日戰爭大事記

1月4日 中央紅軍突破烏江,7日占領遵義城。
同日,日本關東軍在大連舉行會議,討論擬定侵華計畫。
1月5日
國民黨政府外交部為日本驅逐華僑案,第三次對日提出抗議。
1月15日
盛世才通電否認通外賣國,新疆並無外兵,僅有外國顧問,對蘇聯關係限於商務。
同日,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遵義召開。出席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博古、周恩來、毛澤東、王稼樣、張聞天、陳雲、劉少奇、朱德、鄧發、何克全(凱豐)等以及紅軍總部和各軍團的一些負責人。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統治下的黨中央主要領導人博古及李德在軍事上的嚴重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會議增選了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隨後選張聞天為總書記。不久,組成了以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小組,負責指揮紅軍的作戰行動。
1月16日
駐熱河日軍紛紛開赴多倫,察東形勢緊張。
1月18日
日本關東軍發表文告,稱斷然掃蕩宋哲元軍。19日,日偽軍進犯沽源。
1月21日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贛東懷玉山被國民黨俞濟時部包圍,23日方誌敏被俘。
同日,蔣介石派秦德純、岳開先與日方代表松井談判,就地解決蔣介石認為是"地方事件"的"察東事件"。
同日,蘇聯與偽滿洲國就出售中東路問題達成協定。
1月22日
日本外相廣田在其第六十七屆議會發表"中日親善"、"經濟提攜"演說。30日,日使有吉會見蔣介石,說明廣田演說意義。
1月23日
日軍步、騎、炮、空聯合向察哈爾東部東柵子進攻。
1月28日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成立,趙尚志任軍長。
2月7日
日偽軍警在哈爾濱槍殺抗日反滿青年40多名,多數為抗日義勇軍。
2月11日
國民黨政府外交部聲明:蘇聯出售中東路鐵為不合法,中國對該路一切權利仍保留。
同日,蘇聯與日本、偽滿成立讓售中東路讓售草約(售價1.4億日元)。
2月13日
東北人民革命軍收復中東鐵路二道河子車站。
2月16日
國民黨政府外交部聲明,不承認"九國公約"中關於中東鐵路之非法買賣。
2月20日
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成立,周保中為軍長。
2月26日
偽滿洲國與日本簽訂關稅協定。
3月4日
王寵惠訪日後發表宣言稱,依平等基礎謀中日兩國親善,交換意見,結果圓滿。
3月24日
蔣介石乘飛機抵貴陽,指揮堵擊中央紅軍。
3月26日
日本政府決定退出國際聯盟的決定開始生效。
4月1日
國民黨政府特任蔣介石為特級上將。
4月15日
駐華日使有吉明向汪精衛辭別,對南京停止排日運動,表示滿意。
4月16日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決定以l千萬元為移民費,五年內移民300萬人於東北。
4月17日
中、英合組"滇緬勘界委員會"往來照會公市,委員5人,中、英各2人,國聯派中立委員1人兼委員長。
4月21日
台灣發生強烈地震,損害重大,死3152人,傷10366人。
4月29日
蘇聯政府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訪國民黨當局,聲明對新疆無領土野心。
5月4日
日軍更改沽源縣屬地名,強指為熱河省豐寧縣屬。
5月7日
瞿秋白及張亮(項英妻)周月林(梁伯台妻)在閩西被俘。
5月11日
日本外相廣田通告各關係國,日本駐華使節升格。17日,東京、南京同時發表日中兩國公使互相升格為大使。
5月1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會理舉行,分析過金沙江後的形勢,強調繼續堅持北上抗日的方針。
5月16日
盛世才與蘇聯正式簽訂500萬金盧布貸款契約。
5月21日
紅一方面軍進入涼山彝民區,劉伯承和彝族頭人小葉丹飲血明誓,結為友好,使紅軍順利通過彝民區
5月25日
中央紅軍先遣司令劉伯承、政委聶榮臻指揮一軍團楊得志團二連17名勇士從安順場渡大渡河。隨後一軍團一師與幹部團從此渡河為右路。其他部隊以二師四團為前衛左路,夾河而上,奪取瀘定橋。
5月29日
左路紅軍第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指揮22名勇士搶奪瀘定橋,紅軍後續部隊緊跟過河,至6月2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大渡河
6月4日
華北日軍司令梅津與國民黨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談判,謂和平解決華北問題。10日秘密達成協定(習慣稱《何梅協定》),規定:第五十一軍自河北撤退;取消河北國民黨黨部;禁止一切國民黨的活動,取消河北省的反日活動,攫取了我河北、察哈爾省的大部分主權。
同日,日軍在天津大舉演習巷戰。
6月5日
關東軍代表土肥原等藉口察哈爾張北地方中國軍隊拘留日軍特務人員,並派飛機在平津上空偵察及示威。宋哲元因此被撤職。
6月7日
國民黨河北省政府以日本人壓迫為由從天津遷往保定。
同日,駐上海日本總領事以杜重遠主編之《新生》周刋第2卷第15期載有署名易水的《閒話皇帝》一文,是侮辱日本天皇,向國民黨上海市政府提出嚴重抗議,要求"國民黨政府向日謝罪","派親日作家檢查圖書"等等,國民黨政府完全允諾。
6月9日
蔣介石秘密手令:"赤匪頭子瞿秋白著就地正法"。12日,瞿秋自在福建龍巖英勇就義。
6月10日
日本第四次向東北移民471戶,1538人。
6月12日
紅一方面軍開始翻越夾金山,和紅四方面軍的先頭部隊在達維附近勝利會師。16日,紅一方面軍全部到達川西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兩大主力紅軍會合,為粉碎國民黨軍進攻,開創新的鬥爭局面創造了條件。
6月16日
日軍飛機偵察保定、天津,華北日軍次第換防。
6月19日
國民黨政府令:宋哲元免職;派秦德純代理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6月24日
秦德純與日本土肥原在北平秦之宅會談"和平解決張北事件"。至27日完全解決,簽訂《秦土協定》規定成立察東非武裝區,中國軍隊從該區撤出,尊重日本在察省的正當權利,並商定;(一)處罰懲辦事件責任者,撤換第一三二師參謀長及軍法處長;(二)"互相諒解"以後不再發生此類事件。
6月2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召開的會議,於本日結束。通過《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提出繼續北進,創造川陝甘蘇區根據地的方針。
7月7日
國民黨中央黨部及國民黨政府聯名發令:"此次《新生》記事,……殊屬妨礙邦交,以後國民務須尊敬皇家之尊嚴,嚴禁同類之記事,違者嚴懲不貸。"9日,《新生》周刊主編杜重遠被判處徒刑14個月。
7月9日
日本"滿鐵"華北經濟考察團在津開始活動。
7月15日
日本與偽滿洲國簽訂"經濟協定",設立經濟共同委員會。
7月18日
西班牙內戰開始。
7月25日
日關東軍參謀部召開駐華武官會議,決定在策劃"華北自治"的同時,又加緊策劃內蒙"獨立",提出《對內蒙措施要領》,鼓吹要使"內蒙脫離中國而獨立"。
8月1日
中共中央從毛兒蓋發出《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組織全中國統一的國防政府,與紅軍、東北人民革命同盟軍及各種反日義勇軍一起,組織全中國統一的抗日聯軍",提出"抗日人民統一戰線"。宣言還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並號召全國同胞總動員,武裝起千百萬民眾,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
8月3日
殷汝耕就任灤榆區行政專員。
8月8日
國民黨政府收回牯嶺租借地協定簽字,該地是1905年11月16日租與英國的。
8月9日
駐天津日軍司令梅津美治郎調職回國,多田駿繼任華北日駐軍司令,並於19日抵津。
8月24日
日駐華北司令官多田駿對記者發表談話謂:"華北當局應消除華北之一切排日排滿行動",否則"日方或採用武力以處理之"。日本在冀、晉、察、綏組織特務機關。
同日,美國制定中立法。
9月8日
日本政府拓務省擬定移民東北計畫,創設資金1500萬日元之移民公司。
9月14日
德國首任駐華大使陶德曼遞交國書,德國大使館由北平遷駐南京。
9月16日
國聯大會選舉新理事,中國落選。
9月21日
宋哲元就任平津衛戍司令發表談論,稱"對於共黨永遠反對,對外則本中央意旨"。
9月25日
日華北駐屯軍司令多田駿發表《我帝國之對支那基礎的觀念》一文,公開宣稱吞併中國。
9月26日
日人限令北平民國學院學生十日內遷出。
9月27日
國民黨政府行政院令:河北外交事件均歸該省政府核奪辦理。
9月30日
天津市教育局審編國小課本,"凡有礙中日邦交者皆刪除。"
同日,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成立,李延祿任軍長。
10月4日
平津日僑在九一八事變前僅600餘人,現增至7400餘人。
10月5日
日本關東軍司令南次郎,乘飛機偵察我長城各口。
10月12日
國民黨政府任命秦德純兼察哈爾省保全司令。
10月13日
日關東軍參謀官會議在大連開幕,岡村寧次傳達日陸軍部對華政策。
10月16日
日本第四次國情調查結果,駐滬日僑2.6萬餘人。
10月19日
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保全吳起鎮,與陝北紅軍和從鄂豫皖蘇區來的紅二十五軍會合。
10月22日
日寇指使河北香河漢奸暴動,占據縣城。
11月1日
上午,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開幕,6日閉幕。到會中委百餘人,各機關代表及黨部職員共千餘人,汪精衛為主席,汪致開幕詞後,在會場外攝影時遇刺,槍傷左頰、左臂及背肋三處。刺客晨光通訊社記者孫風鳴被衛士擊中,當場被捕。次日晨,孫因傷重在南京中央醫院亡。
同日,北平、天津清華大學等11所學校聯合發表宣言並呈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要求國民黨政府尊重約法精神,開放言論、集會結社自由,禁止非法逮捕青年,痛斥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
11月7日
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抵津,策動宋哲元聯合華北五省脫離國民黨政府,並限宋11月20日前宣布自治,否則日軍將取河北和山東。
11月8日
國民黨政府任命蕭振贏為察哈爾省政府主席,蕭未到之前,由張自忠代理之,秦德純調任北平市長。
11月9日
日本海軍陸戰隊一等水兵中山秀雄在滬竇樂安路被人槍擊斃命。ll日,駐滬日總領事石射要求上海市長吳鐵城緝兇。上海市府懸賞千元緝兇,並令公安局限期破案。
11月11日
日本關東軍司令南次郎為強制華北自治作軍事後盾,特發作戰命令,調步炮等諸兵種一部於13日集中山海關、古北口附近,並令旅順口、青島巡洋艦、驅逐艦駛大沽。
11月12日
國民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在南京開幕,到會中央執監委員是103人,代表405人。19日,蔣介石就對外關係演講時說:"和平未到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不輕言犧牲。""對本國自存,對國際求共存。"
11月13日
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中國宣言》,提出"抗日反蔣是全中國民眾救國圖存的唯-出路"。
11月15日
何應欽向記者發表談話云:國民黨對日方針仍一本親善精神。
同日,殷汝耕等在日本人策動下,聯電宋哲元、韓復榘,借回響促成憲政為名要求華北自治。
11月16日
日關東軍藉口保護山東日僑,連日大批開抵山海關,約達1.2萬餘名。駐承德川岸旅團本日起分向長城線喜蜂口、播家口、冷口、義院口移動。
同日,蔣介石鑒於華北局勢緊張,調兵備戰,隴海路軍隊已調河南,至是日,京滬路沿線屯集11個師。
11月18日
日本外務、陸軍、海軍三省大臣討論對華政策,決定電有吉明大使向蔣介石提出"準許華北某種自治要求"'並告訴日方對中央軍北上,"決不默視"。
11月20日
日駐華大使有吉明偕駐京總領事須磨等見蔣介石,提出"廣田三原則",調整中日關係及華北問題、有吉明稱:中國政策"如果不迅速採取適應華北形勢的態度,事態有日益惡化的危險",等等。蔣介石表示要日方抑制華北自治運動,願以實行廣田三原則作為交換條件。
11月21日
紅一方面軍主力發起直羅鎮戰役,至24日結束,殲滅東北軍牛元峰第一○九師和第一○六師一個團。
11月24日
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抵津,暗組"華北自治委員會",勾結前騎兵師長郭希鵬、豐臺暴動禍首張權本等謀亂。
11月25日
河北省灤榆區行政督察專員殷汝耕,降敵叛國,以冀東22縣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宣布脫離國民黨中央,並派漢奸監視稅收及交通機關。
11月26日
國民黨政府下令搞撤銷北平軍分會,任宋哲元為冀察綏靖主任,何應欽為行政院駐北平辦事處長官。28日,又與日方商議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宋哲元為委員長,由日本人薦派王揖唐、王克敏、曹汝霖等為委員。
11月28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軍舉委員會發表《抗日救國宣言》,提出願意同任何政治派別、武裝隊伍、社會團體和國人聯合抗日,再一次號召全國一切願意抗日反蔣者團結起來,組織抗日聯軍與國防政府,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反蔣抗日。
12月1日
日本松井石根大將主持之大亞細亞協會天津支會在日租界成立,由在野軍閥、政客組成,李盛鐸為總裁,高凌霨、齊燮元為副,為日侵華張目。
同日,汪精衛辭去國民黨行政院長職。
12月2日
平津國立院校教職員工聯合發表宣言,堅決反對所謂華北自治運動,要求國民黨中央及地方當局迅即制止,以保領土主權,並盼全國同胞"一致奮起,共救危亡"。
同日,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在南京開幕,出席執、監委174人,7日選中央負責人員後閉幕。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胡漢民、副蔣介石;中央政府委員會主席任精衛,副蔣介石;12日決定國民政府行政院各部會領導人變動,蔣介石任行政院長,張群任外長,何應欽任軍政部長,監察院院長於右任等。
12月6日
美國國務卿赫爾發表文告,聲明美國對中國華北自治運動不能熟視無睹,請各國尊重"九國公約"。
12月7日
何應欽將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方案電請南京政府批示,國民黨中央復電照準。
12月9日
北平學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爆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抗議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反對華北偽自治運動,反對日本侵略華北,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但卻遭到宋哲元軍的鎮壓,被捕學生30多人,傷100餘人。
12月11日
國民黨政府令派宋哲元、萬福麟、王揖唐、劉哲等17人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以宋哲元為委員長,18日,冀察政務委員會舉行成立大會。
12月20日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各校學生和各界青年同胞宣言》,聲明將共產主義青年團改為抗日救國青年團,歡迎一切贊成抗日救國的青年加入。
12月25日
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會議,通過《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27日,毛澤東根據中央決議精神,在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系統地闡述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
12月26日
新編第一軍參謀長續範亭,憤國民黨南京政府堅持內戰,不抗日禦侮,是日在南京中山陵剖腹明志,因劍不利而後又遇救未致死。
12月27日
駐日大使館代辦丁紹汲銜命向日外務省提議在南京舉行中日會談,調整中日關係。日方表示同意,並主張以廣田三原則為重要議題。
同日,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正式成立,選出馬相伯、沈鈞儒、章乃器、陶行知、鄒韜奮、周建人、李公朴等35人為執行委員,並發表宣言,提出八項救亡主張。
12月28日
東北抗日聯軍趙尚志部等400名戰士在湯原亮子河與日軍激戰。
12月30日
"收回牯嶺租賃地協定"簽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