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在這種需求下,1911式.45口徑勃郎寧手槍誕生了。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M1911採用單動發射機構,只能單發射擊。 1949年之後,在一些地區的公安警察部隊中,還是能看到M1911手槍。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作為美國軍隊的制式手槍長達70多年。雖然在1985年美軍更新制式手槍(M9手槍)後M1911A1被替代,各種M1911手槍仍然被許多公司生產,提供給軍隊執法機構保全人員和民間愛好者

概述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1911式.45口徑手槍由John M.Browning發明,是二戰時期最著名美國手槍。在西美戰爭期間,美軍普遍反映小口徑的左輪手槍威力不足,軍隊急需一種有較大威力的大口徑手槍。在這種需求下,1911式.45口徑勃郎寧手槍誕生了。Colt和Springfield兵工廠在1911—1915年間生產這種手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60%在法國的美軍士兵都配備了它。一戰後,又在扳機、撞針、握把和結構上對它進行了改進,主要是使它更輕便。在二戰期間,它只配備給軍官和班長,並不是美軍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備手槍的條例被仍到了一邊,在前線許多士兵都擁有一把1911式手槍。它被認為是最後可以依靠的武器,儘管幾乎所有的士兵都有更有效的武器可用,但沒有人會否認它所帶來的安全的感覺。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標準的美軍隨身武器。

研製歷史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最初是由約翰·摩西·白朗寧設計的。白朗寧1889年開始試驗自動裝填技術。在1895年發明了一種槍管後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槍結構設計。1896年,白朗寧和他的兄弟與康乃狄克州的柯爾特專利武器製造公司(即現在的柯爾特工業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白朗寧利用新發明的手槍結構為柯爾特公司設計了一種發射0.38英寸柯爾特手槍彈的自動裝填手槍。此槍交給美國軍方進行測試。結果軍方對該槍表現並不滿意,認為半自動手槍可靠性較左輪手槍差,沒有採用。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1899年-1902年期間,美國軍隊正在菲律賓與當地的土著發生武裝衝突。在戰鬥中美軍士兵發現他們所裝備的0.38英寸(9.65mm)口徑柯爾特轉輪手槍停止作用不夠大,再裝彈速度太慢。因此,美國陸軍決定研製一種威力更大的新手槍和新槍彈,希望能在近距離上一槍擊倒頑強的敵人。基於與菲律賓土著起義者戰鬥的經驗,並在動物和人類的屍體上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美國陸軍軍械理事會的主管約翰·湯姆遜上校(湯姆遜衝鋒鎗就是以其姓氏命名的)和路易斯·拉賈德上校認為美國陸軍需要一種0.45英寸(11.43mm)口徑的槍彈才能提供足夠大的停止作用。

1907年,美軍方開始招標研製0.45英寸大口徑左輪手槍及半自動手槍作為其新一代制式手槍。白朗寧利用15g全被甲彈頭把0.38英寸半突緣式手槍彈改裝成0.45英寸口徑的無突緣式手槍彈,並於1905年把這種口徑的自動手槍提交給美國陸軍進行評估。選型試驗在1906年開始進行,多家公司參與競爭。最後柯爾特公司和薩維奇公司的樣槍被選中。但這兩種樣槍都不能完全滿足要求。軍械部要求廠方繼續改進功能和可靠性參加進一步的試驗。

為了監督生產白朗寧親自去了哈特福德的工廠。最嚴酷的試驗在1911年3月3日開始。試驗中每支槍都要射擊6000發,每射擊100發後手槍會被冷卻5分鐘,每射擊1000發後手槍會進行簡單的維護和上油。在打完這6000發後,這些手槍再用一些裝配不良的槍彈進行測試。然後又把這些槍浸在滲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鏽,然後再進行更多的射擊試驗。這是槍械有史以來第一次經受如此嚴格的試驗,尤其射擊6000發的耐久性試驗,這個紀錄直到1917年才被打破。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在評審期間,白朗寧繼續對原有的設計進行改進,例如改進了鉸鏈、手動保險、握把保險和空倉掛機,又加長了握把並將傾斜角加大。白朗寧手槍通過了一系列的試驗,憑藉其出色性能,贏得軍用制式手槍契約。評審委員會在1911年3月20日發表的報告中寫道:“這兩支手槍,理事會認為柯爾特是最好的,因為它更可靠,更耐用,當有零件損壞時更容易分解並更換,而且更準確。”1911年3月29日,由白朗寧設計、柯爾特公司生產的0.45英寸自動手槍被選為美軍制式武器,並正式命名為“柯爾特M19110.45英寸自動手槍”。並於1912年4月開始裝備部隊,成為美軍裝備的第一支半自動手槍。

當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政府已經從柯爾特公司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購買了約14萬支M1911手槍。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在1913年開始置辦機器生產M1911。由於戰時急速擴充軍隊的需要,為滿足供應計畫,柯爾特公司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之外的多家承包商加入來分擔龐大的生產任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柯爾特公司與各承包商共生產了四十五萬支M1911

結構特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陸軍軍械部評估了M1911手槍的戰鬥表現,要求柯爾特公司進行改進。柯爾特公司的改進之處有:

(1)、加寬準星,研製出帕特里奇瞄具(Patridgesight,一種平頭厚葉片準星和正方形或矩形缺口照門組成的槍用機械瞄具,由曾任美國轉輪手槍協會主席的帕特里奇發明),使射手在光照不良的條件下也能迅速瞄準;
 (2)、加長擊錘,使之更容易被拇指扳動;
 (3)、縮短扣機距離,增加防滑紋;
 (4)、握把背部設計弓形拱起,表面增加防滑紋,使射手握持更牢固;
 (5)、改變握把護板的格線防滑紋,使握持更舒適;
 (6)、扳機後方增加拇指槽,使扣扳機的動作更輕鬆;
 (7)、加長握把保險。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這些改進項目在1923年完成,通過試驗的新槍於1926年6月25日被美軍正式採用,並重新命名為“0.45英寸口徑M1911A1自動手槍”。此後,該槍在結構方面幾乎沒有再進行大的改動。此外有許多外國公司或政府獲得柯爾特-白朗寧的授權而生產不同口徑的M1911型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41年到1945年期間,美軍加上其他盟國的定貨量足足有250萬支(包括M1911和M1911A1)。為了能及時交貨,美國政府增加了4個承包商來分擔生產任務。戰爭期間生產的M1911Al握把護板的材料由原來的胡桃木改為褐色塑膠。到戰爭結束時,僅是美國陸軍就有270萬支M1911和M1911A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M1911A1手槍經歷了韓戰越南戰爭,M1911A1仍被廣泛採用,並出現了一些其他形式的改型,例如縮短的M15指揮官型,不同長度、握把及其他配件的MKIV系列政府型手槍等等,此外還有多種不同的比賽型手槍。

1985年,美軍決定以伯萊塔公司生產的9mm口徑M9自動手槍代替M1911A1。當國會命令頒布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激烈反對,而美國海陸空三軍內許多特種部隊仍然繼續使用M1911手槍作為輔助武器,仍然有許多人相信M1911手槍是最好的戰鬥手槍。

儘管美國軍隊的制式手槍已經更換為是的M9手槍,但各種M1911手槍仍然被許多公司生產,由於其大口徑彈藥在實戰中無可比擬的絕對殺傷威力和精準且迅速的單動射擊模式,美國一些精銳軍警部隊(如SWAT)一直將其列為特戰成員制式手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的美國特種部隊還是採用了幾乎和上世紀設計上一模一樣的M1911手槍。M1911手槍經歷了一次戲劇性的復興,特種部隊和警察部門紛紛放棄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間大量裝備的9毫米口徑的手槍,轉而重新採用了一度被認為落後於時代的口徑0.45ACPM1911手槍,如今世界最大的M1911手槍生產商——金伯(KIMBER)公司生產的“沙漠勇士”政府型M1911手槍就是為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下屬的海軍特遣隊專門定製的。儘管M1911產生了許多新的型號,但其基本結構,如擊發與發射機構、保險機構卻保持不變。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M1911採用單動發射機構,只能單發射擊。它的擊發與發射機構由擊針、擊針簧、擊錘、擊錘簧、阻鐵、阻鐵簧、單發桿、扳機連桿、扳機組成。其中,單發桿是一個桿狀件,與阻鐵裝配在一起,它既可上下做直線運動,也可與阻鐵一起繞軸迴轉。其下部有一凸耳。套筒復進到位後,單發桿上移進入套筒的缺口內,凸耳與阻鐵嚙合在一起,這時如果壓緊握把保險並扣扳機,則可釋放處於待擊位的擊錘。如果套筒未復進到位,單發桿被套筒壓下,凸耳則處於阻鐵下方,與阻鐵脫開,此時雖壓緊握把保險並扣動扳機,則不能釋放擊錘。單發桿除有上述作用外,還可避免扣一次扳機形成連發。保險機構正是作用於擊發與發射機構,才能實現全槍的保險。

和許多現代手槍一樣,M1911有多種保險機構,能防止該槍意外走火。M1911的保險機構包括手動保險、握把保險、半待擊保險。手動保險鈕位於槍身左側後上方。將保險鈕推到上方,保險鈕進入套筒的缺口內,限制套筒的前後移動。同時,保險機的內凸輪面與阻鐵嚙合,限制阻鐵向前迴轉,這樣,雖扣扳機卻不能釋放處於待擊位(阻鐵上部突齒卡入擊錘待擊槽內)的擊錘。手動保險能確實鎖定套筒和待擊的擊錘,保證手槍待擊攜行的安全。M1911的手動保險鈕設計得大小適中,利於隱蔽攜帶或戰術套用,拔手槍時不易於鉤掛衣物。

握把保險位於握把持握虎口處。在簧力作用下,握把保險自動處於保險位置,此時握把保險凸齒抵在扳機連桿上,限制扳機連桿後移,使扳機扣不到位。只有虎口壓緊握把保險,使握把保險凸齒與扳機連桿脫開,此時扳機連桿可自由向後移動,才能將扳機扣到位。有些人覺得手槍上不必要設定握把保險,其實自衛手槍有這種保險更安全。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M1911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0.45英寸(11.43mm)
彈藥:0.45英寸(11.43mm)柯爾特手槍彈,7發彈匣供彈
彈頭初速247m/s
有效射程為50m
槍全長218mm
槍管長128mm
瞄準基線長160mm
槍全重1.1kg

M1911A1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0.45英寸(11.43mm)
彈藥:0.45英寸(11.43mm)柯爾特手槍彈,7發彈匣供彈
彈頭初速250m/s
有效射程50m
槍全長219mm
槍管長127.8mm
瞄準基線長164.4mm
槍全重1.13kg

中國仿製的M1911手槍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20世紀20年代,中國正處於一個軍閥混戰的時期。歐美各國武器生產商紛紛通過官方、半官方乃至走私等方式向中國的軍閥傾銷武器,其中就包括了美國M1911手槍。在太平洋戰爭及中國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將M1911手槍作為軍援的一部分輸入中國。所以,在解放前,中國軍方及民間均可見到M1911手槍。1949年之後,在一些地區的公安警察部隊中,還是能看到M1911手槍。直到20世紀60年代M1911手槍才基本退出中國軍警的裝備。

20世紀80、90年代,中國武器開始大量進入歐美民用武器市場,其中就包括了仿製的M1911手槍。中國初期仿製的M1911手槍以其低廉的價格和不錯的質量及優異的可靠性獲得了不少歐美槍械愛好者的青睞;隨著中國仿製的M1911手槍加工工藝進步,中國武器生產商也更加重視產品種類的更新及品牌的宣傳推廣,以吸引更多的歐美客戶。

相關故事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M1911手槍的故事有許多外國公司或政府獲得柯爾特-白朗寧的授權而生產不同口徑的M1911型號,其中最為有趣的是有一批M1911是在納粹政府的監督下生產的。1915年挪威政府獲得許可生產M1911,當納粹德軍在二戰中占領挪威時,他們命令挪威政府的兵工廠生產這些手槍來裝備他們的占領軍。不過,從1941年到1942年挪威只生產了大約1000支M1911。

手槍作為輔助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極為有限,然而歷經多次戰爭的M1911手槍卻在戰爭中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美國陸軍第82步兵師328步兵團的阿爾文·約克下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事跡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當時他所在的巡邏隊押解一名俘虜回營時被德軍機槍掃射,包括隊長在內9名士兵當場陣亡,只剩下8個人。約克先是用恩菲爾德M1917步槍打死了5個德軍機槍手,其他德軍算準他的步槍打完了5發槍彈並開始重新裝填時立即發起衝鋒,沒想到約克隨身還攜帶著一支M1911,他用這支手槍連續打死多名德軍士兵,鼓舞了其餘7名同伴,這8名美軍士兵打死了25個德國士兵並俘虜了132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些士兵手中的M1911手槍也在緊要關頭髮揮了作用。1942年10月的一個晚上,在瓜達卡納爾島的叢林裡,約翰·巴錫龍軍士用一支M1911手槍和兩挺機槍交替射擊,獨自一人阻止了日軍一個連的自殺式衝鋒,直到破曉增援來到他的陣地時,發現周圍趴著近一百具日軍屍體,巴錫龍因此成為二戰中被授予榮譽勳章的第二個美國海軍陸戰隊員。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當德軍開始撤出挪威時,美國第8航空隊的兩名文職人員在一座廢棄的小鎮上被一名德軍狙擊手困住了,這個狙擊手第一槍沒打中他們,但馬上就轉移目標打中了吉普車的車胎。這兩名美軍除了各自身上的一支M1911A1手槍和3個彈匣外沒有其他武器,他們在亂石堆後躲了半天也沒等到援軍,於是就用手槍向吉普車座位下面射擊,在汽油箱的位置,兩個人各打光了兩個彈匣,彈頭撕破了汽車的金屬外殼,油箱散發出汽油的味道。他們馬上把地圖做成火把扔出去焚燒吉普車。吉普車輪胎焚燒產生的煙給予他們足夠的掩護,使他們跑到最近的建築物角落裡隱蔽起來。後來狙擊手沒有再開槍,這兩個美軍才沿著他們來的道路撤退,與自己人匯合了。

M19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天空中經歷了更神奇的故事,這件事發生在美軍駐印度的第10航空隊上。這支陸軍航空隊負責協助防禦從印度到中國的補給線,並破壞日軍從仰光、緬甸到印度北部的補給網,它的重型轟炸機部隊——第7轟炸大隊由數量不多的B-24組成。1943年3月31日,第7轟炸大隊第9中隊被派遣去破壞緬甸中部城市彬文那附近的一座鐵路橋,其中一架B-24由勞伊德·簡森中尉駕駛,副駕駛是歐文·伯格特少尉。機隊在抵達目標前遭到日軍戰鬥機攔截,這架B-24的氧氣瓶被打碎,機身後部燃起大火。後來飛機繼續受到攻擊,機身被打穿許多洞。機上人員不得不跳傘逃生,但日軍飛行員立刻開始掃射這些跳傘逃生的人,並打傷了伯格特的手臂。那架打傷伯格特的“零”式戰鬥機飛近伯格特,也許是想看看他打死的人是什麼樣子吧。伯格特裝死,於是“零”式飛機就從伯格特的腳下飛過並繼續向降落傘掃射,此時伯格特掏出他的M1911手槍對著剛從他腳下經過並打開了駕駛艙的“零”式戰鬥機打了4槍。這架“零”式戰鬥機馬上停止射擊並開始鏇轉墜落。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後來伯格特被緬甸人抓住並被轉送給日本人。在戰俘營中,他慢慢回憶起當時半空中的情境。他起先不相信能夠在搖搖晃晃的空中擊落敵機,但許多記憶碎片逐漸堆砌起來,使他越來越相信自己的確打下了那架“零”式戰鬥機。

伯格特在戰俘營中生活了兩年多,二戰後回到軍中服役,以上校身份退役,住在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儘管沒有其他證據證明他確實用手槍在半空中擊落了日軍飛機,但就像有人買一輩子彩票都中不了大獎,而另一些人卻只買一次卻中頭獎一樣,當一個運氣好到極點的飛行員與另一個運氣壞到極點的飛行員碰在一起時,的確有可能出現奇蹟。這個傳奇故事被刊登在1996年6月的美國《空軍雜誌》上。

二戰結束後,M1911A1仍被廣泛採用,並出現了一些其他形式的改型,例如縮短的M15指揮官型,不同長度、握把及其他配件的MKIV系列政府型手槍等等,此外還有多種不同的比賽型手槍。1985年,美軍決定以伯萊塔公司生產的9mm口徑M9自動手槍代替M1911A1,使眾多M1911手槍的愛好者感到驚愕。當國會命令頒布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激烈反對,而海陸空三軍內許多特種部隊仍然繼續使用M1911手槍作為輔助武器,甚至仍然有許多人相信M1911手槍是最好的戰鬥手槍。現在,各種M1911手槍仍然被許多公司生產,提供給軍隊、執法機構、保全人員和民間愛好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