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型攻擊型核潛艇

091型攻擊型核潛艇

091型攻擊型核潛艇是中國的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091型核潛艇改變了中國有無核潛艇的局面。

基本信息

研製背景

1959年我國向前蘇聯請求援助建造核潛艇,但這年來訪的赫魯雪夫不但拒絕了新中國對老大哥的請求,還扔下一句傲慢的話:“核潛艇的技術太複雜,你們搞不了,花錢太多,你們不要搞。”這讓毛主席毅然決然的說出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豪言壯語。
隨後中央軍委即開始著手組建核潛艇研製小組,並於1960年3月22日成立。由海軍政委蘇振華擔任組長,小組分設總體組、反應堆組、飛彈組和電子組,我國核潛艇的早期研製工作正式開始。但由於1961年我國經濟陷入困難,核潛艇的研究工作進展緩慢,到1963年中央軍委正式明確了核潛艇暫時“下馬”的決定,只保留了少部分人員仍從事核潛艇動力、總體等關鍵項目的研究工作。一直到1965年國家才決定重新“上馬”核潛艇工程,並於1965年8月15日由中央專委召開第13次會議,正式部署了核潛艇研製工程的具體計畫,核潛艇研製進度才明顯加快。
091型攻擊型核潛艇091型攻擊型核潛艇

1966年091型核潛艇的總體設計工作開始,並建造了一個1比1的實體模型。68年5月開始放樣,11月開始總體建造並於1970年4月完成了首艇的總體試水。同時陸上模式反應堆也於1970年4月28日安裝完畢,並在5月1日國際勞動節當天正式開始試車。7月30日陸上模式堆即達到滿功率運行,指標完全符合設計要求,陸上模式堆建造成功。同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當天,我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勝利下水,開始進行舾裝。1971年4月1日至8月16日首艇開始碼頭系泊實驗,4月底開始向艇上核反應堆裝填核燃料,6月反應堆達到熱態臨界。7月1日中國共產黨生日當天,我國歷史性的實現了在核潛艇上以核能發電,隨後進行了首艇主機試車,動力裝置聯調等工作。1971年8月23日7時40分,091型首艇1701(當時舷號,後改為401號)從應急推進電機轉換為核動力航行狀態,我國首型核動力潛艇開始跨時代的核動力航行。這是我國廣大科研人員,奉獻了青春乃至生命換回來的偉大勝利。1974年8月1日建軍節當天,中央軍委正式發布命令,我國第一艘魚雷攻擊核潛艇長征1號正式入役,第一代核潛艇的研製工作獲得成功。
第一代核潛艇的製造,提高了我國國防工業研發能力,完善了潛艇製造、修配體系,並為我國研發性能更先進的新型潛艇,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性能改進

為了改善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作戰能力,我國於二十世紀90年代對第一代核動力潛艇進行了升級改造,型號命名為091改型。用新設計的綜合聲吶替換了原有的老型號聲吶。新型聲吶系統採取了卡爾曼濾波、自適應噪聲抵消、最佳線性預測等先進技術,使得新型聲吶系統具有魚雷報警、多目標自動跟蹤、低頻線譜檢測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我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的水聲探測水平。
091改型潛艇在舷側也裝備了舷側陣聲吶,艇體上相同位置的三條白色避碰線明確的標定了聲吶基陣的安裝位置,這將顯著提高我國潛艇對動目標距離的探測精度,並改善武器系統的跟蹤、計算和快速打擊能力。同時在武器裝備上,也以具備線導與聲自導功能的新型魚三改進型號魚雷,魚6熱動力線導魚雷代替了性能落後的早期魚雷,並為091改型核潛艇裝備了鷹擊型82潛射反艦飛彈,這使我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的作戰威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在海上閱艦式露面的403號艇,曾經創下了水下連續長航90晝夜的輝煌紀錄,為中國核潛艇水下最大自持力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該艇的流水孔從原來的長條縱縫形式,改為柵式流水孔與細小縱縫流水孔相結合的模式,可能在進行新式流水孔水動力研究工作。
093型核潛艇的圍殼撇棄了091型官帽樣式圍殼造型,而採用了西方流派的橫截面積小,造型瘦長的機翼剖面狀圍殼。091型上過於高大的圍殼不僅增加潛艇水下航行阻力,影響潛艇最大航速,在潛艇高速迴旋下也會讓潛艇產生突然的橫向滾動影響潛艇的安全。而且面積過大的圍殼也提高了潛艇聲反射強度。093型潛艇圍殼採用了西方流派的機翼剖面狀形狀後,對改善新型核潛艇水下機動性、快速性、降低水動噪音、削減聲發射強度都有很大好處。
093新型核潛艇裝備的綜合聲吶與寬孔徑低頻舷側陣聲吶,技術性能先進,探測距離遠,搜尋精度高,多目標跟蹤能力強。考慮到中國在1997年左右拖曳線列陣聲吶就已經裝備在國產某型調查船上使用,2004年服役的052B/C新型驅逐艦也裝備了拖曳線列陣聲吶,093新型核潛艇裝備拖曳線列陣聲吶的可能性也很高。這些新型水聲探測設備的裝備使用,必然使中國新型核潛艇的水聲探測水平得到大大改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