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齒龍骨

龍齒龍骨

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牙齒的化石。為少常用中藥。名稱:龍齒DensDraconis(FossiliaDentisMastodi)

【英文名】Dragon'sTeeth
【功效分類】重鎮安神
【藥材基原】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牙齒的化石。
【藥源分布】動植物資源分布:主產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
【採收儲藏】挖出後,除去泥土,敲去牙床。
本品為少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附於龍骨項下。現市售分青龍齒,白龍齒和龍齒墩三種,習慣認為青龍齒品質較佳,龍齒墩較次,但一般多混合使用。
[古生物]
同龍骨
[採制]
同龍骨。
[炮製]
1.生龍齒:揀淨雜質,碾碎即成。
2.煅龍齒:將碾碎的龍齒裝入砂缺罐中,放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取出放涼即成。
[藥材及產銷]
本品為古代大形哺乳動物如象、犀牛、三趾馬、駱駝、羚羊的牙齒骨骼化石。
[名稱]
龍齒DensDraconis(FossiliaDentisMastodi)
[產地及銷售習慣]
同龍骨。
[化學成份]
據北京醫學院藥學系初步分析,1958年北京市售品中含有大量Ca++、CO=3、PO≡4及小量Fe+++、Fe++、Al+++和Mg+++。
[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
本品多已破碎成不規則塊狀,少數較完整。完整者可分為犬齒與臼齒。犬齒長約7厘米,直徑約3厘米,呈不整齊的圓錐狀,或略彎曲。臼齒呈圓形或方柱形,一端較細,略彎曲,多具抽溝,長約5厘米。表面牙白色、青灰色、黑褐色或紅白色,粗糙或有時微顯琺瑯質。斷面往往分為兩層,外層厚約1厘米,微顯織維狀層紋;往往內面色較深,內層為類白色、淡黃色或淡棕色,往往具藍青色或棕色的條紋或斑點。吸水性強。質堅硬。無臭,無味。
以體完整而不帶牙床、具暗青色條紋、吸水性強者為佳。
本品不溶於水,部分溶於水而發生氣泡。
[效用]
[性味]澀、涼。
[功用]鎮悸安神,除煩熱。
[主治]驚悸癲狂、煩熱不安、失眠多夢等證。
[用量]10g~20g。
安神鎮靜茶:
[組成]龍齒9克、石菖蒲6克。
[功效]癲癇、癲狂、心神不寧、勞神過度、失眠、多夢、神經衰弱、心悸等
[製法]每日一劑,裝入紗布袋中放入暖瓶中,沖入600亳升開水,當茶渴即可。
[注意事項]感冒發燒者不宜飲用。
【出處】
出自1.《本經》:列為上品,附於龍骨項下,雲"生川谷及岩水岸土穴中死龍處"(據馬繼興輯注本)。
2.《別錄》:生晉地及太山岩水岸土穴石中死龍處。
3.《本草圖經》:今河東州郡多有之……齒小強,猶有齒形。
4.《本經逢原》:形似筆架,重數兩,外光澤如瓷,碎之其理如石,內如龍骨,舐之粘舌者真。亦有微黑,而煅之色如翡翠者為蒼龍齒,較白者更勝。其小如筍尖或如指
【拼音名】LónɡChǐ
【英文名】Dragon'sTeeth
【來源】
藥材基源: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牙齒的化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patite
採收和儲藏:挖出後,除去泥土,敲去牙床。
【原形態】
礦物組分主要為磷灰石、纖磷石。
主含磷灰石晶體結構屬六方晶系。單晶體呈六方柱狀或厚板狀,隱晶質為依動物牙齒形態的集合體。表面白色、青灰色。粗糙白堊質或稍顯琺瑯質光澤,或有灰白、灰、黃褐、褐黃色環帶,似油脂狀、琺瑯狀光澤。斷口不平坦,顯示出纖維狀個體時硬度稍低,一般硬度大於或近於小刀。齒化石內部呈灰白色瓷狀光澤,斷口平坦或次貝殼狀,硬度大於指甲,小於小刀,在5以下。原礦物具琺瑯質和丘狀脊形齒冠,不同於龍骨。
【生境分布】分布於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河南、四川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1)龍齒呈齒狀或破碎成不規則的塊狀。完整者可分為犬齒及臼齒。犬齒呈圓錐形,先端較細或稍彎曲;長約7cm,直徑0.8-3.5cm,先端斷面常中空。臼齒呈圓柱形或方柱形,略彎曲,一端較細,長2-20cm,直徑1-9cm,有深淺不同的溝棱。表面為青灰色或暗棕色者,習稱"青龍齒";為白色或黃白色者,習稱"白龍齒"。具棕黃色條紋及斑點,有的表面呈有光澤的琺瑯質(年限淺)。質堅硬,斷面常分為兩層,層間有空隙,有時間有石化的牙髓,有吸濕力。無臭,無味。以體完整、吸水力強者為佳。(2)龍齒墩(俗稱牙床)為不規則方形,長約7cm。表面灰白色,粗糙或光滑,在龍齒脫落處有明顯痕跡。質堅硬,斷面粗糙,亦有吸濕力。以吸濕力強者為佳,但比龍齒質次。
顯微鑑別透射偏光鏡下:無色透明。齒化石表皮部位粒度極細;中正突起。干涉色Ⅰ級灰。內部粒徑近0.02mm,一軸晶;負光性。個別樣品的表層部位可見到磷灰石纖維狀微晶,亦為無色透明;其光性特徵與內部磷灰石晶粒一致、光性方位或不相平行,為再結晶產物。纖晶與晶粒間分布少量碳酸礦物(方解石)。
【化學成份】主要含有碳酸鈣(CaCO3),磷酸鈣[Ca3(PO4)2]。尚含少量的鐵、鉀、鈉、硫酸根等。
【鑑別】取本品粉末約1g,加鹽酸約4ml,即泡沸,待泡沸停止後,濾過。①取濾液1ml,加硫酸即生成白色沉澱。(檢查鈣鹽)②取濾液1ml,用鹼中和調至中性後,濾過,濾液加硝酸銀試液,即生成淺黃色沉澱;分離,沉澱在氨試液中均溶解。(檢查磷酸鹽)
【炮製】
1.龍齒:刷淨泥土,打碎。
2.煅龍齒:取刷淨的龍齒,在無煙的爐火上或入坩堝內煅紅透,取出,放涼。用時碾碎。或火煅兩淬,研末,水飛過,曬乾。
3.《綱目》:修治同龍骨,或雲以酥炙。
4.鹽淬龍齒:取淨龍齒,置適宜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煅紅透,取出,立即噴灑食鹽水,冷後研碎。每淨龍齒100kg,用食鹽12.5kg。
【性味】澀;甘;涼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鎮驚安神;清熱除煩。主驚癇;癲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身熱心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
1.《本草經集注》: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2.《雷公炮製藥性解》:"畏乾漆、蜀椒、理石。"
【附方】舊說以本品為龍之牙齒,故名。
【各家論述】
1.《本經》:主小兒大人驚癇,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諸痙。
2.《別錄》:小兒驚癇,身熱不可近,大人骨間寒熱。
3.《藥性論》:鎮心,安魂魄。
4.《日華子本草》:治煩悶,癲癇,熱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