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潭公園

龍馬潭公園

龍馬潭公園景區距瀘州市10公里,離隆納高速公路0.8公里。因龍溪河水至山中來,流經大回灣,洄為成潭,其島若浮,四周茂林修竹環抱二泓碧水,島上樟楠,竹絲成蔭,有“山圍潭水水圍山”之奇景;“翠竹蔭中一畫船”之奇觀,被歷代騷人墨客喧染。而譽為蜀中勝景。龍馬潭 是瀘州忠山景區中的一部分,位於市東郊10公里處,潭水清澈,島上殿宇巍峨,古木參天,花草繁茂,竹影扶疏。楊橋水上公園以山青、水秀、花香、魚肥聞名。

基本信息

公園簡介

龍馬潭公園位於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城北郊魚塘街道境內,距瀘州市區10公里,離隆納高速公路0.8公里,緊臨瀘州站和瀘州港國際貨櫃碼頭。因龍溪河水至山中來,流經大回灣,河水碧綠深似潭,回為成潭,潭內小山若島,其島若浮。四周茂林修竹環抱一泓碧水;島上樟楠、竹絲成蔭,有“山圍潭水水圍山”之奇景;“翠竹蔭中一畫船”之奇觀,被歷代騷人墨客喧染,而名傳蜀南。龍馬潭環境幽靜,景色宜人,每逢節日,遊人不絕。一泓清水環彈丸之島,島上修竹成林,畔水浮影。據明朝正德《四川通志》載,唐時,有王昌世居於此,外出遇落魄仙,授以仙術,並贈神馬。乘之則瞬間至家,而後馬化龍入潭,遂有龍馬潭之名。

圖片 圖片

相關歷史

《瀘縣誌》記,北宋嘉佑年間(1056年-1063年),山上建寺名沖虛觀,後來四周廣植梧桐,又名碧梧 觀。其後歷經明崇禎,清乾隆、宣統重建 和培修,使之具有較大規模的觀宇。現存樓閣系近年重修。清代探花江國霖《龍馬潭》詩中有“船頭魚影花千片,鏡里螺痕翠一堆”的詠贊,頗能看出龍馬潭恬靜幽美的景色。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中國名勝志》載,瀘州龍馬潭自唐宋以來,就有搖竹現魚、龍潭潮漲、龍潭祈雨、國母放生池、龍舟競渡、島上桃花源、岸邊十里修竹等景觀,被譽為蜀中“小蓬萊”,為瀘州“江陽八景”之一。公園內有石碑一通,上刻清代書法家黃雲鵠詩:“龍馬歸何處?仙人未可尋;惟余潭下水,終古照丹心。”書法遒勁,詩意雋永。歷代文人對龍馬潭贊詠頗多,其中永寧道台趙藩書刻在大門上的對聯:“借問好遊人,來何所聞,去何所見,別有會心者,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讀之耐人尋味。

水上公園

1980年政府重修龍馬潭,成為市郊水上公園。今已建設成為文化內涵深厚,景觀優美、生態上佳、集歷 史文化與自然風景於一體的風景區,將再現龍馬潭龍王廟、王昌閣、祈雨壇、放生池、盆景園、親幽小徑、觀稼亭、浮坐橋、龍景亭、鴻影亭、冠根台、捨身亭、熙春塢、景鴻里、調風堂等,以其江南園林風格還原於龍馬潭風貌,以其傳統園林設計,達到天人合一,使龍馬潭成為現代旅遊資源整合,充滿時代活力的近郊型風景名勝區。 特產:竹製品、綠茶、青果地址:四川省瀘州城北郊魚塘鎮

圖片 圖片

相關歷史

《瀘縣誌》記,北宋嘉佑年間(1056年-1063年),山上建寺名沖虛觀,後來四周廣植梧桐,又名碧梧 觀。其後歷經明崇禎,清乾隆、宣統重建和培修,使之具有較大規模的觀宇。現存樓閣系近年重修。清代探花江國霖《龍馬潭》詩中有“船頭魚影花千片,鏡里螺痕翠一堆”的詠贊,頗能看出龍馬潭恬靜幽美的景色。

《中國名勝志》載,瀘州龍馬潭自唐宋以來,就有搖竹現魚、龍潭潮漲、龍潭祈雨、國母放生池、龍舟競渡、島上桃花源、岸邊十里修竹等景觀,被譽為蜀中“小蓬萊”,為瀘州“江陽八景”之一。公園內有石碑一通,上刻清代書法家黃雲鵠詩:“龍馬歸何處?仙人未可尋;惟余潭下水,終古照丹心。”書法遒勁,詩意雋永。歷代文人對龍馬潭贊詠頗多,其中永寧道台趙藩書刻在大門上的對聯:“借問好遊人,來何所聞,去何所見,別有會心者,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讀之耐人尋味。

水上公園

1980年政府重修龍馬潭,成為市郊水上公園。今已建設成為文化內涵深厚,景觀優美、生態上佳、集歷 史文化與自然風景於一體的風景區,將再現龍馬潭龍王廟、王昌閣、祈雨壇、放生池、盆景園、親幽小徑、觀稼亭、浮坐橋、龍景亭、鴻影亭、冠根台、捨身亭、熙春塢、景鴻里、調風堂等,以其江南園林風格還原於龍馬潭風貌,以其傳統園林設計,達到天人合一,使龍馬潭成為現代旅遊資源整合,充滿時代活力的近郊型風景名勝區。 特產:竹製品、綠茶、青果地址:四川省瀘州城北郊魚塘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