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被

龍被

龍被,海南省古崖州地區黎族織錦文化的瑰寶,是黎錦中的一個品種,現存龍被多織成於明清兩代,黎族人稱之為大被、壽被或龍被,龍被構圖嚴謹、色彩艷麗,有著十分鮮明的藝術特徵,是黎族進貢歷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

簡介

龍被·龍鳳呈祥龍被·龍鳳呈祥

龍被,是黎族織錦中的一個品種,現存龍被多織成於明清兩代,黎族人稱之為大被、壽被或龍被,史書上稱之為崖州被或崖州龍被,素有“廣幅布”之稱。因其出自崖州且被面花紋是以龍紋為主體紋樣而得名,是黎族宗教用品和民間精美的藝術品。

龍被,是黎族在紡、織、染、繡四大工藝過程中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術最高超的織錦工藝美術品,是黎族進貢歷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一幅龍被,不論從色彩或者圖案上看,都是比較完整的工藝美術作品,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

龍被的製作要由一個人來完成,從摘棉、脫棉籽、紡紗、染紗到織繡出龍被,大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由於黎族是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很多工藝的技術細節都沒有文字資料流傳下來,目前已經沒有人能織出原汁原味的龍被,該技藝已經失傳。

類型

龍被有五種形式,分別為:單幅龍被、雙聯幅龍被、三聯幅龍被、四聯幅龍被,五聯幅龍被。

其中,三聯幅為居多,五聯幅和單幅為最少。

三聯幅是由三幅彩錦聯綴而成,一般長2~3米,最長可達3.8米,寬1.1~1.4米,以龍紋、鳳紋、麒麟紋和魚紋為主體紋樣,花卉紋為輔。

五幅聯是由五幅彩錦聯綴而成,長2~3米,寬1.1~1.5米,以白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紋、蟒蛇紋為主體紋樣,也稱為“鬼紋”。

花紋圖案

龍被難度最大是在刺繡花紋圖案這部分,由於圖案變化多,色彩十分豐富,所表現的範圍比較廣。

動物圖案有龍、鳳、鹿、公雞、鯉魚、青蛙、喜鵲等。

植物圖案有木棉花、龍骨花、泥嫩花、梅花、竹、青草等。

自然界方面的圖案有雷公、閃電、太陽、月亮、星星、流水、田野、大海、藍天等。

生產工具方面有竹籮、米篩、鉤刀、鐮頭、小桶、臉盆等。

還有漢字圖案等。

織制

方法

龍被的織制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使用踞腰織機,另一種是腳踏織機。

踞腰織機所織的龍被花紋圖案比較傳統,色彩單一,數量較少。

而腳踏織機所織的龍被,是舊時一種比較先進的織法,質地厚、質量好,流行也比較廣。它的特點是先織制好布料,然後才在布料上任意刺繡花紋圖案。

織造過程

龍被的織造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從摘棉、脫棉籽、紡紗、染紗到織繡出龍被,約5~6個月時間,甚至是一年時間。一般來說,未成年人不能參加龍被的織制。織龍被必須要技術高超而且身體健康的人,才能擔任織繡龍被的工作。在織繡前要請“三伯公”(道公)來“割紅”進行宗教儀式,請神靈保佑織造者眼明手快,早日完成織造任務,爾後才能進行織繡。完成後也要舉行儀式,感謝神靈保佑使龍被如期完成。

從開始起步到完成織繡工作的這段時間裡,不管是半年或一年的時間,每天都不能間斷。不論工作多忙多累都得堅持織繡龍被,如果工作忙不過來,也要拿織物動一動,或者繡一繡,否則龍被就不靈,老祖宗不認。龍被在過去,貧窮人家,如果父母死亡,沒有龍被蓋棺,都要賣兒買龍被用。否則全村人都看不起你,喪葬也不順利。因此織繡龍被十分講究,現腳踏織機織龍被已失傳,刺繡龍被的技術方法也已經沒有。但踞腰織機的織法,在個別地區仍有存在,但為數已經不多。

藝術特點

龍被的構圖嚴謹、色彩艷麗、層次分明、款式多樣,有著十分鮮明的藝術形式上的特徵,這種藝術形式是黎錦所共有。

龍被的內容,包羅萬象,舉凡天上、地面、人間諸多事物以及神話傳說中諸多形象,都是龍被藉以提煉創作形象並吸收進入圖案中的因素。

用途

龍被的花紋圖案色彩不同,用途也不相同,紅色多用於紅事,黑色多用在白事上。

紅事如婚禮拜堂,子女祝壽,蓋房升梁等。

喪事如“做鬼”(一種法事)、蓋棺等。

發展歷程

龍被從其圖案來區分出明代中期以前或以後的作品。早期的圖案為人形紋與鬼紋(人的靈魂),人形紋與鬼紋圖案實際都是一樣的,紋樣用色彩的明暗關係來區分。而後來的龍被因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圖案逐漸變成漢文化。因此,後期的龍被,織物和部分圖案保留黎族文化,所刺繡上的花紋圖案都是漢文化。

前期的龍被,以《神樹·靈芝圖》龍被為代表,其他諸如:《祖宗圖》、《森林圖》、《百花園圖》、《滿園春色圖》、《長壽果圖》、《萬象更新圖》、《天香圖》、《仙花結果圖》以及《蛙紋圖》、《魚紋圖》等明代前期的龍被作品。

這些龍被作品中的圖案內容,都是黎族人民對祖宗崇拜的虔誠表現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所見的動植物加以提煉加工而成,蘊含著濃重的質樸、純淨的黎族文化特色。

《神樹·靈芝圖》龍被,畫面中央的神樹,是取生長在黎區熱帶雨林中桫欏樹的原型,因為這種樹與恐龍同時存在,而現今仍在地球上倖存下來;神樹紋圖案,代代相傳;民間的龍被圖案作者因此加以吸收、運用,在龍被的中央處,鮮明地突出神樹,配以兩邊的靈芝構圖,藉以寄託黎族人民對自然界的崇拜和希企得到神靈的護佑。

蛙紋圖案,代表黎族多子多孫的祝福。

《祖宗圖》圖案,是以明、暗兩色相間構成人形紋樣。這類人形紋樣圖的龍被,是黎族祖先崇拜的表現。這些作品的內容,沒有發現他族文化的影響,是純粹的黎族文化特徵。

後期的龍被則完全不同,明顯地接受漢文化的影響,並把漢文化中標誌性因素,融鑄在龍被圖案的形象構成中。最顯著的莫過於《福祿壽星圖》等一大批明代中期至民國晚期的龍被。

明中期以後也有許多龍被的圖案,是面向黎族的日常生活,表現黎族風情,採用輕鬆、活潑或是祖宗崇拜的肅穆圖像。

龍被的圖案內容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的,具體表現為黎族的民間藝人,吸收了兄弟民族、特別是漢族的文化,加以融會貫通,從而豐富了自己的文化內涵,大大地拓展了龍被內容的新的領域。

黎族人民長期與自然界的一切相安共處,形成一種穩定的、和諧的關係。大自然的動、植物以及由此而衍生出來的諸如龍鳳形象等,對黎族人民的藝術創造行為產生強烈的影響。這種影響,在龍被創作過程中,將會對動植物的輪廓線條簡練地勾勒出來,形成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

國寶龍被

龍在中國古代是皇權的象徵,皇帝的日常用品上大多裝飾有龍的圖案。海南省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清代龍被,曾經是進獻給皇帝的貢品。

這件龍被長220厘米、寬42厘米,色彩艷麗,紋飾精美,深藍色的底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龍、鳳凰、獅子和麒麟等吉祥圖案。

最新事件

國寶“龍被”成功複製

被稱為國寶的“龍被”,是海南省古崖州地區黎族織錦文化的瑰寶,是黎族人進貢歷代封建皇朝的珍品。“龍被”自200多年前失傳後,再也無人能織。2010年,海南省開始了首次傳統技藝恢復。因“龍被”涉及到紡、織、染、繡四個領域,而染色又是四個領域中決定成功的關鍵。

武漢市非物質遺產“天然染”傳承人黃榮華拿到“龍被”圖片後,開始對照圖片上的色彩,從植物中提取染料。經過三個月的研究,2013年2月黃榮華終於完成了為“龍被”染色的重任。

複製成功的“龍被”為三聯幅,長2.4米,寬1.35米,圖案精美,做工精細,從材料、織工、繡法和染色等方面都比較完整的恢復了“龍被”的真實面貌與傳統技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