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洞[廣西全州]

龍巖洞[廣西全州]

龍巖洞位於廣西全州縣越城嶺支脈的東瓜源,距全州縣城5公里,古為邑中八景之一。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將岩洞擴寬填平,建造了兵工廠。196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在此籌建醫院,再削整岩洞擴建成全國最大的地下醫院,也是全軍唯一的山洞醫院。

1、廣西全州縣龍巖洞

龍巖洞位於廣西全州越城嶺支脈的東瓜源,距全州縣城5公里,古為邑中八景之一。龍巖洞洞內有一圓形巨石,砥於中流,為泉水所沖,發出巨響,岩壁迴蕩,似龍磨之聲,故名龍巖。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將岩洞擴寬填平,建造了兵工廠。196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在此籌建醫院,再削整岩洞擴建成全國最大的地下醫院,也是全軍唯一的山洞醫院。龍巖洞內建有五層高樓(局部六層)、禮堂、餐廳、廣場及發電站等,總建築面積達13000平方米,採用全空調裝置。中央軍委首長許世友伍修權洪學智遲浩田先後蒞臨岩洞視察。 
後洞形似喇叭口,有如巨龍張嘴大吼。洞口斜向天空,高約40米,寬30米,崖壁上綴滿石乳、石幔、瀑布飛簾。洞後古木參天,原始森林鬱鬱蔥蔥,峽谷長約1000米,泉水汩汩,幽雅清新,仿若世外桃源。

2、貴州遵義縣龍巖洞

龍巖洞,又名九龍洞,在楓香鎮青坑村九龍山二洞岩半山腰,位於遵仁公路側,距縣城50公里。龍巖洞發育於寒武系白雲質灰岩構成的巨大山腹中,從坡面槽溝下滲的岩溶裂隙水造就了這座瑰麗輝煌的地下宮殿。溶洞呈南北走向,洞口朝南,已探明部分長600餘米。龍巖洞為高位溶洞,各種岩溶堆積物和洞廳結構複雜,集中展現了多層位、多類型,多格局的豐富景觀。

3、廣西貴港市龍巖洞

龍巖洞,位於貴港市城區東25公里的大圩鎮南郊附近的龍巖山西面半山腰上,人們沿“之”字形石級登山,踏上第一百一十一級便到洞府。此洞府門高約4米,門額上鐫刻著明萬曆年間李燾的題字“龍巖洞”。
進入洞內,便見洞頂圓如華蓋,滑無纖塵。洞高15米,寬2500多平方米,可容千餘人。洞內空闊明爽,奇景甚多。東邊石壁上橫臥一巨龍,長50多米,蜿蜒如生,顏色朱黃與眾石不同,頭角崢嶸,張口翹舌欲吞珠,珠卻離龍口約四米,盡放異香在戲龍。巨龍腋下雛龍,頑皮昂首呼天,天犬從天而應,輕輕地落到巨龍腰間,一頭小獅從森林跑來,累得正酣睡在龍背上。龍尾處栩栩如生的石龕玉帝正在坐禪,使人十分虔敬。環視洞壁,群豪正大顯風采。看這邊石猿合掌皈依,那邊袈裟羅漢作揖聽經;這邊仙人開爐煉丹,鬢垂至腹的老翁興沖沖人洞;那邊騎鰲學士揮鞭而至,遠道而來求經學藝。再看猛虎、魚仙、大鵬、神象、醒獅等等都雲集洞府,伴龍共歌,與龍齊舞。精靈的大鵬,勤學苦練,已得正果,練就了搖扶直上九重天的本領,正欲展翅翱翔。觀賞了群雄薈萃的龍巖洞,使人精神振奮。由此看來,清康熙貢生、自號“山水郎”的曾光國在洞府南門上題刻“東方巨觀”並不誇張。
沿著臥龍直入,到達南岩。南岩門上,鐫刻有“古懷第一山”五字,字大八寸,兩側有“明萬曆庚寅
歲”及“南海林朝鑰收”諸字。南門正對巨龍龍頭,站在南門口觀日出、日落,令人心曠神怡。當陽光從山下石林塘水面上折射到洞內龍頭時,龍頭光環輝映,龍珠閃爍,呈現了龍巖珠影奇觀,令人驚奇不已。正是:“貴港東方現巨觀,龍巖珠影不虛傳;通幽曲徑遊人醉,無愧古懷第一山。”
從南岩向東沿一條狹窄的暗徑走二十餘步,繞過安禪的小洞府,又到一洞曰東岩。岩中供奉觀音菩薩,故又稱觀音岩。東岩大門為石拱門,上刻“天然勝跡”四字。這裡的“天然勝跡”,簡直是中國一絕。洞內歷經歲月洗禮,自然刻繪了幅幅山水錦屏,尊尊花鳥異雕。即使方家巧匠也望而興嘆。看洞頂石壁上橫生石梅兩株,枝幹盤屈,花蕊扶疏,形態逼真。石壁上的石筍如同剛出水的蓮藕,石鶴在歌舞昇平,形態逼真,堪稱奇絕。靜坐片時,回歸大自然之感,油然而生。因此,歷代名人學士駐足於此,往往詩興大發,題詩甚多。如清林鶴齡秋日游龍巖詩曰:“古寺雲歸晚,天開第一重;山高峰落雁,岩老石成龍。遠樹接晴翠,黃花帶雨濃;上方今日到,獨扣夕陽鍾”。清陳廷浩七律詩:“懷邑唯尊第一山,登歸真覺俗情刪。層巒曲折鐘聲迥,寶殿森羅月影彎。堂美魚輪新眼界,佛裝色相壯禪關。洞天福地炎威少,約伴攜筇醒醉顏。”清康熙貢生曾光國游龍巖詩:“秋霜才數日,策杖上仙宮;石古生飛虎,岩虛隱臥龍。瘦花依徑老,醉葉歸階紅;笑引同游去,雲深沒履蹤。”廣東樑上柱步韻和詩曰:“丙戌春三月,攜朋館此宮;風生疑嘯虎,雲卷若飛龍。坐石談繹夜,焚膏繼日紅;丹成九轉後,無跡亦無蹤。”
龍巖山上還有八岩、八景。八岩,除了最大的龍安岩外,還有天岩、地岩、十三太子岩、周公岩、稱陀岩、三六岩、雞翼岩。八景是:臥龍、飛虎、映日、丹爐、石磬、石猿、懸魚、聽經人。岩洞各異,美景如畫,百看不厭。明代著名地質學家、大旅行家徐霞客,於1637年中秋節前三天,由桂平來貴縣路過大圩時,曾流連觀賞龍巖及附近諸山。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秋,農民起義軍首領黃鼎鳳派其將領林漢朝(今港北區武樂鄉人)守龍巖,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龍巖被清軍攻破,林以身殉職。龍巖景觀源遠流長,早在唐朝就成為旅遊勝地。宋淳熙元年(1174年)創建寶勝院,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善惠堂,清修建龍巖佛寺,其間踵事增華,幸繼美盛。解放後,人民政府對龍巖進行多次修繕,“文革”期間雖遭嚴重破壞,但已修復。貴縣人民政府重新確定龍巖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大圩街民眾自發組織龍巖管理小組,集資12000多元對龍巖進行維修、綠化;大圩街人龔敏忠還捐資16000元建半山亭及石級道路。經過修繕後的龍巖,正在揖迓嘉賓到來。

4、福建龍巖市龍巖洞

虎踞九龍江上游的龍巖市,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龍的故鄉.市名因城東翠屏山有龍巖洞而起,可見古洞被發現的歷史和人文積澱的悠久了。
據《尚書?禹貢》記載,公元前2100年大禹建立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轄今龍巖以至整個福建、浙江和粵東屬九州之一的揚州地域。在黃河、洛水建國的夏族人自稱中國,稱其四境族群為蠻、夷、戎、狄。到了西周,福建屬七閩地,“閩”字或從“蠻”字諧音而來。
起自河洛的大禹,傳說他出生後化作黃龍,上天入海與共工作戰,勝之而九州水患平息,龍也開始成為華夏族的圖騰。那么,黃龍什麼時候騰飛到南方的七閩地,潛伏於龍巖洞呢?考證這一時間可以探究華夏文化最早進入閩地的蹤跡。目前看到有關龍巖洞的最早的文字,是明代曾任潮州知府的龍巖名士王源,於500年前寫的散文《龍巖記》,記述了渡龍津橋東行四里許居翠屏山麓的龍巖洞:“壁右湧出一條如柱,黃色鱗甲,恍若真龍,頭角手足不露,至頂而止。”這大概就是岩洞名之“龍”岩洞的由來。
我們知道,黃河洛水地域,盛傳建立夏朝的始祖禹是黃龍的化身,此岩洞命名龍巖洞,顯然是中原流人到達這裡的文化痕跡。龍巖洞有龍像。(見圖)

5、廣西貴港市龍巖洞

龍巖,古名龍安山,位於廣西貴港市大圩鎮東南近郊。此山平地撥起,海拔約200米,是石灰岩山體,由南北二峰相連而成,二峰形體豐圓,在周圍的十三座石山中,最為特出而顯尊貴。山體從不同的角度看形態不一,在西邊看它像一頭引鼻飲水的大象,在東邊看它像一隻伏地欲捕的肥貓。在南峰的半山腰上有一洞府,分主岩,南岩(現稱關公岩),東岩(現稱觀音岩)三個洞門,洞內寬暢明亮,可容數千人。
山下的龍巖塘,闊有千畝,蓮香魚躍,山水相映,風景怡人。沿著綠樹成蔭的台階索步而上,踏盡了一百三十五級後,便到了洞府前,大門上書“龍巖洞”,左右二聯:龍靈獅醒古懷稱第一,岩秀洞幽東方號巨觀。
進了山門,便是主岩,但見洞頂其圓如蓋,滑無纖塵。上有一凹痕,形如半月當空,聯繫旁邊的七個小凹窩,人們就美其名曰:“七星伴月”。洞內正面的石壁上,有鐘乳石垂下,形成天然寶座,於是人們就在寶座上塑了一尊玉皇大帝。寶座的左下方,橫臥一龍形之石,身長二三十米,頭角崢嶸,張口翹舌,昂首欲動,惟妙惟肖,龍巖之名,就是因此龍形而得!而在龍形石上方,又有青色鐘乳石,形似張開雙臂的長髯古仙,手扶寶座,腳踏龍形,栩栩如生。再看主洞中的佛像菩薩,有如來佛祖,過去未來現在佛,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金剛,襯托著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就象在開著熱鬧的蟠桃盛會。由此環視全洞,真是上有天象,下有仙境,內藏乾坤,別有天地呀!故此當年我寫有一首詠龍巖洞詩:“巧造新福地,別開美洞天。蟠桃千載會,來者是神仙。”
主洞過去是南岩,洞正中供奉有關帝像,南隅有北帝像。洞口朝東南方,站在洞口前,可見東方的葫蘆寨,桐油寨,鼎寨,蝦公寨,雞籠寨,老龍巖。這些石山都是龍巖的衛星峰,體積較小。(註:龍巖周邊有十三座石山,可惜大半已經被炸毀)南方可見貴港東山的密密寨,如筍如筆,一字橫排,遠遠與寬闊的龍巖塘水面相映成趣。
最裡面的是東岩,中間供奉的就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了,旁邊有地母娘娘,九子娘娘,還有姻緣四神。洞頂有鐘乳石泉滲下,滴在下面的石槽中,清脆悅耳,聽之寧神明心,口渴的話,用雙手捧著接住剛滴下的乳泉,飲之另有一番甘美。洞口面向東方,每當旭日東升,第一縷陽光透入洞內,照在觀世音菩薩頭上的時候。菩薩就顯得更加的莊嚴寶相,瑞氣萬千,婉如下凡,望之令人肅然禮拜。
看罷了洞中美景,則可繼續登山覽勝。上山曲徑,忽隱忽現,可見怪石嶙峋,懸崖掛綠。在北峰,可俯視鄉鎮的萬戶人家和綠野良田。在南峰,可一覽眾山小,看千畝池塘,遠山列秀。登高極目,豪情萬丈,你可以昂天長嘯,可以高歌一曲,為美麗的龍巖喝彩,為大圩的龍巖加油!
游完了龍巖,再談一下龍巖的人文歷史。早在唐朝,龍巖就已經成為遊覽勝地,唐宋年間皆有過石刻記載。在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創建寶勝寺,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成善惠堂,是當時的貴桂兩縣(現在的貴港市,桂平市)香客求神拜佛之地,香火極旺。後幾經興衰,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又重修了龍安寺,有乾隆進士曹兆麒(桂平人)碑記記載。
龍巖歷代留下很多石刻題字,當初在洞門頂上,刻有“龍巖洞”三字為明代李燾題,另有“天然勝跡”四字。在大門頂更高處的峭壁上還有清代道光甲辰年刻的“披雲”二字。在南岩洞口上,刻有石題字兩幅。一是“古懷第一山”,為明知縣林朝鑰所書,因貴港古有懷城一別稱。另一幅為“東方巨觀”,為清康熙貢生曾光國所書。
而歷代的飽學之士,也留下不少文章詩句。如清代曹兆麒總結龍巖洞勝景說:“古稱丹爐映日,石馨懸魚,蒼猿聽法,飛虎臥龍,此則斯岩之大觀也。”《方輿紀要》載:“岩有四門,虛明爽塏,其奇勝實不亞南山也。” 清代林鶴齡寫有秋日游龍巖,詩曰:“古寺雲歸晚,天開第一重;山高峰落雁,岩老石成龍。遠樹接晴翠,黃花帶雨濃;上方今日到,獨扣夕陽鍾”。在東岩留有多首石刻古詩,清代桂平人陳廷浩刻有兩首七律:其一:“懷邑唯尊第一山,登歸真覺俗情刪。層巒曲折鐘聲迥,寶殿森羅月影彎。堂美魚輪新眼界,佛裝色相壯禪關。洞天福地炎威少,約伴攜筇醒醉顏。” 其二:“洞岩勝景自天成,駐玩奇花照眼明。曲徑雲深迷屐齒,虛崖風遠送經聲。龍蟠壁上疑真跡,虎伏泉邊似遁名。佇看升騰時際會,為霖為雨濟蒼生。”清代貢生、別號“清都山水郎”曾光國題詩曰:“秋霜才數日,策杖上天宮。石古生飛虎,岩虛隱臥龍。瘦花依徑老,醉葉掃階紅。笑引同游去,雲淡沒屐蹤。” 清代廣東人樑上柱步韻和詩曰:“丙戌春三月,攜朋館此宮。風生疑嘯虎,雲卷若飛龍。坐石談經夜,焚膏繼日紅。丹成九轉候,無跡亦無蹤。” 明代的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和探險家徐霞客也曾遊覽於此,在遊記中寫有:“平碣之東(大圩古名平碣),石峰峭方,曰龍巖山,有岩甚巨,中容數千人。”
龍巖還曾經是個古戰場,農民起義軍首領黃鼎鳳曾派其將領林漢朝於此作營寨。民國《貴縣誌》載:“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林漢朝擊清軍,卻之。林綽號單眼四,武樂平塘村人,鼎鳳悍黨,扼守大圩龍巖以拒清軍入路。清游擊鄧在倫、夏永寬窺大圩,漢朝擊卻之,清軍退屯鎮龍。”“同治二年五月,清軍復貴縣城克龍巖,坤一(註:即廣西布政使劉坤一)復貴縣城,令候選道王承維、知府覃遠璇等率兵攻龍巖,克之,林及子鼎萌被執死。”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些歷史的往事已經沒什麼人知道,只能在古代記載中尋找到點點滴滴。
有著悠久歷史的龍巖,在1985年列為貴港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85以來,還有沒有第二批市級保護重點文物單位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龍巖是我市唯一一個迄唐朝始保存至今的最早風景名勝點,比建於北宋的南山寺還要早許多。
這曾經名盛貴縣的龍巖名勝,在文革期間,卻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原有的寺廟和菩薩佛像毀壞殆盡。更甚者在80年代初,龍巖幾乎經受了萬載不復之劫,因龍巖的石頭是優質的石灰岩,所以被大量的開採使用,一時把龍巖炸得遍體鱗傷,慘不忍睹。而洞內許多漂亮的天然鐘乳石,也被人敲斷拿回家去收藏。眼看龍巖不幾年就要毀於一旦,在地球上永遠消失,終於在1984年,由當年的貴縣政府下令封山禁炸,並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樣龍巖總算是保下來。然後從1985年開始,由當地的民眾集資,進行了初步修復,建有半山亭及石級路,再後來又重新塑造了佛像菩薩。
如果不是“文革”的破壞,龍巖肯定會更美。對此,多年前只有16歲的我,作詩曰:“今今古古由心贊,往往來來仰慕觀。甚恨當年遭破壞,何時復我第一山?” 還好,二十多年過去了,龍巖曾經被炸傷的那此白色斑斑表體,在雨水慢慢滲透的作用下,又基本迴轉了原有的灰黑顏色。山上長滿了叢草雜木,整座山峰又充滿了生氣。而洞府內經過多年的經營,增加了很多佛像菩薩。在2009年至1010年民眾又集資再次把洞府修葺一新,並且還繼續長期的維護更新,這時的龍巖,終於又以嶄新的美麗面貌,迎接來自四方的遊客。相信明天的龍巖,建設的項目會更加豐富,更加精彩。
(靈珠子 撰)
龍巖遠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