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博物館

龍山文化博物館

龍山文化博物館,位於濟南市章丘龍山街道辦事處,原名為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是山東首座史前遺址博物館。2012年10月下旬,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啟動,更名為龍山文化博物館。2013年9月10日,龍山文化博物館試開館運行,10月正式運營。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龍山文化博物館龍山文化博物館
1928年春,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出土大量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質加沙黑陶為主,有鼎、鬲、豆、瓮、盆、杯等,特別是黑陶,質地堅硬,薄如蛋殼,造型精美,可謂該文化的代表。因地處龍山鎮,並完全不同於以彩陶、紅陶為特徵的仰韶文化,便定名為“龍山文化”。

1994年,濟南、章丘共投資600多萬元興建城子崖遺址博物館,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著名古建築專家揚洪勛設計,為全國唯一的一座土堡式建築,仿照原始社會土城之建築風格。2012年10月下旬,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啟動,更名為龍山文化博物館。改造後的展陳面積由原來的1000平方米擴大到3000平方米,展品也以實物展示為主增加到八處微縮景觀復原,參觀者能更加直觀的了解龍山文化生產和生活景象。此外,博物館還新增了參觀者休息區、學術報告廳等。

館藏情況

龍山文化博物館龍山文化博物館
目前博物館內共有展品300餘件,其中80%是陶器。器型以鬹和鬼臉式腿的鼎最為常見,最突出的是黑色、薄而光亮的蛋殼陶,胎薄僅0.1~0.2厘米,有“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讚譽。

展廳介紹

博物館改造提升後的展陳面積將達到3000平方米,從博物館的正門穿越時光隧道,依次進入“序廳”、“龍山破曉—西河、小荊山遺址”、“文明之星—城子崖遺址與龍山文化”、“考古聖地—城子崖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濟南尋根—東平陵城”、“結束語”等6個展廳。內部展陳時間跨度約6000餘年,龍山文化按時間順序一覽無餘。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博物館龍山文化博物館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原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600-4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龍山文化距今約4350─3950年,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山東、河南、陝西、山西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鹿邑欒台遺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莊城址等。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