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吻

龍吻

龍吻在天安門城樓屋頂正脊的兩端,有一對翹首華麗的琉璃裝飾物,古代稱為大吻或正吻。天安門為重檐歇山頂,共有正脊一條,垂脊8條,在正脊與垂脊上共有十個龍吻,故又有“九脊封十龍”的說法。

建築中的龍吻

簡介

天安門城樓屋頂正脊的兩端,有一對翹首華麗的琉璃裝飾物,古代稱為大吻或正吻。龍吻高3米多,寬2米多,重約4噸,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俗稱“十三拼”。天安門為重檐歇山

頂,共有正脊一條,垂脊8條,在正脊與垂脊上共有十個龍吻,故又有“九脊封十龍”的說法。
龍吻表面飾龍紋鱗甲,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寶劍。在古代建築中,龍吻不但是一種重要的裝飾物,而且由於它銜接了殿頂正脊於垂脊之間的重要關節,從而起到了使殿頂更加封閉、牢回、防止雨水滲入之作用。歷史演變

古代建築正脊兩端的龍吻,過去又稱為“鴟吻”。它的演變過程大體為鴟尾—鴟吻—龍吻。唐代以鴟吻為主,明清兩代才由龍吻取代了鴟吻。據《唐會要》所載: “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屋上,以壓火祥”。鴟尾的形狀呈月形,有點像魚的尾巴,又有點像鳥,人們當時把它裝飾在屋頂上,其作用有“避火”鎮災之意。封建社會,裝飾性建築構件被蒙上了迷信色彩。晉代之後記載中,出現“鴟尾”一詞,中唐之後“尾”字變成了“吻”字,成了“鴟吻”。明代則進一步改進,把鴟吻變成了龍吻。明代龍吻嘴張得很大,可以吞住正脊的蓋脊瓦、正脊筒和群色條三部分,而清代龍吻張得較小,僅能吞住蓋脊瓦和正脊筒,群色條在龍嘴的下唇以下了。天安門正脊上的龍吻系清代琉璃製品。

天安門上的龍吻

如果人們仔細觀看天安門正脊上的龍吻,在七頸背上還插有一把寶劍,並露出傘形劍靶。它起裝飾龍吻、增加其華麗氣勢的作用。據說,這是怕龍吻擅離職守逃回大海,因而把它死死地鎖在屋脊上,使其不能騰飛。劍靶是明清兩代才出現在大吻上的。明代以前雖有龍吻但多不插劍靶。明清兩代龍吻上的劍靶雜外形上也有區別,明代劍靶外形為寶劍劍柄,劍柄的上部微微向龍頭方向彎曲,頂部做出五朵祥雲裝飾;清代劍靶外形也是劍柄,但上部是直的,沒有向龍頭方向彎曲,頂端雕飾的圖案是魚鱗裝飾。天安門龍吻上的劍靶屬清代形制。
在天安門屋頂上,除屋脊上的龍吻外,兩坡垂脊上也各有一龍吻,亦稱垂脊吻,其體形略小,呈前趨勢,起封護兩坡瓦隴和裝飾垂脊的雙重作用。

csol中的龍吻

傳說中使用神龍的利爪精工細琢而成,刀鋒間暗藏靈龍氣韻,能激活AK47·赤龍M4A1·青龍槍身上龍紋的靈氣,使武器擁有裝彈速度加快的神奇效果。

重刀的傷害略高於其它刀具(背刺銀刃、風暴之錘、鏇風斧子除外),聲音比較清脆,外觀也很別致。手持方式、出刀方式等都與海豹刀相同,但絕不單純是海豹刀的皮膚版本,傷害要高於海豹短刀
已進入密碼箱,成為若干神器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