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宋莊

附錄 附錄 晨藝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第1版
平裝
開本: 0開
ISBN: 754431085X
條形碼: 9787544310857

作者簡介

趙鐵林,1948年生人。1978年考入北京航空學院,後留校任教,1986年調入北京計算機技術研究所。1996年做自由攝影撰稿人,主要從事底層社會的報導。2002年受聘於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任影像工作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發表了30餘篇關於底層社會的深度報導,涉及“邊緣女孩”,社會弱勢群體,都市文化等諸多內容,引起海內外社會的普遍關注。

內容簡介

自由攝影撰稿人趙鐵林追蹤採訪宋莊——北京畫家村長達五年之久,拍攝的幾百幅充滿張力的紀實圖片真實記錄了青年藝術家們看似荒誕的藝術實踐,和看似散漫的生存現狀。畫家村村民與趙鐵林面對面:坦言自己藝術人生的心路歷程,講述著照片背後的奮鬥與心酸、浪漫與悵惘。圖片之外,匯集了圈裡圈外對宋莊藝術家的精彩評判。
每個“落草”宋莊的藝術家都需有一種跳水的勇氣。宋莊就是宋莊,它遠離塵囂,沒有帶薪的“單位”與“領導”,絕少制度,缺乏訊息。藝術家們以都市文明和方便為代價,換取了起初會難以適應的“閒暇和自由”。 然而重要的是,宋莊已經誕生過一批融於國際文化潮流的藝術作品,並且每時每刻還可能孕育出這樣的作品,因而,宋莊與城市之間短暫的距離對於全人類來說都是重要的。 而中國的現代藝術就從這裡開始,充滿艱辛地向世俗的生活中生根,那么我們就不能容忍他們在這種很極端、很刺激的生存狀態有幾分醉生夢死,不時來點“高峰體驗”嗎?不然人人都很小資,都很中產階段,都很平庸,如何會有藝術產生呢?

媒體評論

黑白宋莊——斷代青年的藝術追求與人生自白
若干年前,圓明園畫家村村民的“荒誕”舉止轟動了海內外;之後,他們遷居北京通州的宋莊。如今,他們怎么樣了……
自由攝影撰稿人趙鐵林追蹤採訪宋莊——北京畫家村(前身即圓明園畫家村)長達五年之久,拍攝的幾百幅充滿張力的紀實圖片真實記錄了青年藝術家們看似荒誕的藝術實踐,和看似散漫的生存現狀。畫家村村民與趙鐵林面對面:坦言自己藝術人生的心路歷程,講述著照片背後的奮鬥與心酸、浪漫與悵惆。圖片之外,匯集了圈裡圈外對宋莊藝術家的精彩評判。
本版內容摘自《黑白宋莊——斷代青年的藝術追求與人生自白》,趙鐵林著,海南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由於藝術家的聚集,如今的宋莊像90年代初的圓明園一樣,成為海內外的一個新聞熱點,於是開始有人把藝術家的聚集和這個地區的文化和歷史背景聯繫起來說事兒,就像當時把藝術家的聚集和圓明園的歷史背景聯繫起來說事兒一樣。但是,在我的印象里,無論是圓明園還是宋莊,藝術家聚集在這些地方純屬偶然,尤其與這些地方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無關,扯上這些文化和歷史的背景並不能抬高這些藝術家,如同說藝術家和聚集地的文化歷史背景無關也不能貶低這些藝術家一樣。
我沒有在圓明園藝術村居住過,但自始至終,我與圓明園的藝術家有密切的聯繫,而從圓明園轉移到宋莊,一開始我就是一個參與者,可以說,開始往宋莊轉移是在圓明園最熱鬧的時候。1993年-1994年,當圓明園藝術村成為新聞熱點以後,記者、畫商、藝術家和抱著各種目的的人絡繹不絕地來到圓明園藝術村,這種空前的熱鬧,給圓明園的藝術家帶來各種機會,也騷擾了有些想靜下心來畫畫的藝術家,如方力鈞經常把自己反鎖在畫室里,不願接待太多的訪客,這就是離開圓明園的動機。那時我剛剛作完“後89”的展覽,和方力鈞、劉煒等人接觸頻繁,而方力鈞和王音、楊茂源、張惠平、田彬以及楊少斌、岳敏君這些圓明園的藝術家經常在一起吃飯聊天,而且他們在張惠平的工作室成立了一個小食堂,離開圓明園的計畫就是在這時開始的,我不知道他們是否還計畫找過別的地方,我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開始討論這個議題的,但是我知道他們一定需要大的工作室,所以只能選擇郊區,而離城市最近的郊區是通縣,決定到宋莊是因為張惠平的一個學生是宋莊小堡人,他提供的訊息說宋莊小堡有不少農民進城居住,村裡有很多空院子,於是決定到宋莊小堡看看。除了以上圓明園的藝術家,方力鈞又叫上了我和劉煒,我記得第一次去宋莊是1994年的初春,天氣還很冷,我和劉煒坐著劉煒妹夫慶祥開的一輛北京吉普,楊茂源開另一輛吉普帶著杜培華、王音等人。在寒風的呼嘯中我們出了北京城,我第一次來通縣,路過運河大橋時,我們下車小解,看著開闊的河床和一望無際的黃土地,久違而熟悉的風景,喚起我童年記憶中的北方農村,我有點激動,我想我自己最終決定在宋莊居住與此有關,我想說的是每一個人到宋莊有不同的想法。到了小堡,我們看了不少院子,對於住慣了城裡小房的我們來說,這裡的院子可真大,而格外吸引我的是那些已經破敗了的院子,樸素的北方民居,青磚灰瓦,由於風吹日曬,已經變成深褐色的老式花格子窗戶,窗前一棵彎彎曲曲的老石榴樹,來年火紅火紅的石榴花在深綠深灰的背景中閃耀,以及房頂上的荒草在風中沙沙作響,童年生活過的環境和眼前的情景混在一起,使我的宋莊之行有了一個幻想、浪漫而懷舊的開端。
我真的要從城裡遷到宋莊來嗎,幻想之後就是現實,其實,宋莊對於我和我的工作是不合適的,我不需要一個大的畫室,更不需要離群索居到幾十公里以外的郊區,我需要的依然是及時出現在城裡的藝術展覽上,而且那年我和廖雯都被開除了公職,我不知道將來怎么解決我們的生計問題,更沒有閒錢來買房置地。所以,在決定買房時,我就退縮了,當然,那種懷舊的幻想依然常常縈繞在我的腦海。這時,買房進入實質階段,不知道什麼原因,最早決定買房的只剩下方力鈞、劉煒、張惠平和岳敏君,而且劉煒買了兩個院子。方力鈞力勸我參與買房的行列,在他們的商議下,劉煒還把另一個院子送給了我,那個院子當時是五千元,正房五間已經破爛不堪,院子長滿荒草,土坯的院牆倒塌了一多半,但那是真正的1949年以前保留下來的民居,一水的青磚牆和青石的地基和門墩,窗戶已經不能使用,老式的花格子卻依稀可辨,正是這樣的房子擊中了我的要害,雖然猶豫,我還是接受了劉煒的厚誼。半年後,圓明園的其他一些藝術家如楊紹斌、王強、馬子恆、張建強、邵振鵬、劉楓華也聞訊到小堡買了房子,從1994年年初的五個人,到年底的六個人,這是最早轉移到宋莊的藝術家。
到了真正修建房子的時候,我又猶豫起來,當然我還是經不住勸說。在我決定修建房子的時候,劉煒、岳敏君、方力鈞、張惠平的房子已經完工,時值1995年的春天。最令人興奮的是畫房子的草圖,我畫了一張又一張我理想中的房子,我發現我所有的想像力與傳統文人的避世、休閒的居住環境有關,完全脫離了自己當時實際上需要的功能。其實當時我根本就不需要這個房子,在這一點上我與畫家不同。我畫的只是自己的幻想,一個45歲人的幻想,人,其實是我,到了這個年紀,變得越來越虛無,我自己以往批評過的文人避世與散淡的情懷,像晚期癌症一樣,愈來愈在自己的身體中擴散。當然,真正實現一種休閒的居住環境其實不可能,你面對的是這個社會的所有現實,除了政治和國家管理體制外,你心目中的傳統房子的樣式體系、材料、工匠的技術等等都已經消失,乃至你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制約,到頭來能實現的就只是一個有著濃厚意識形態文化的農家小院——諸如你無法迴避的紅磚、方瓦、人字梁等等。儘管如此,大的居住面積,可以種植自己喜歡的花草和樹木的院子,依然有吸引我的地方。房子的工程約定在3月份開始,當時我清理了我所有的積蓄,也只夠蓋一個70平方米的房子,於是我丟棄了我以前的所有草圖,另畫了一個簡單的草圖,工程就開始了。
1997年,不少圓明園的藝術家從東壩河和其他地方陸陸續續來到宋莊和通州城的濱河小區。隨之宋莊和通州作為藝術家的聚集地,再次成為海內外的一個新聞關注點,此時,慕名而來的藝術家幾乎“進駐”了宋莊鎮的所有自然村,諸如大興莊、辛店、喇嘛莊、北四、小楊莊、白廟、邢各莊等。而且據說通州區委還邀請了藝術家開座談會,認為藝術家聚集在宋莊和通州是一種文化上的資源。特別有意思的是,一些老一輩的藝術家諸如油畫家常宗賢和他的夫人張湘、國畫家王群,從河南美術家協會來到白廟落戶,常先生在畫畫之餘,自己動手把自己居住的小院拾掇得很有詩情畫意,在這一點上,我和常先生到宋莊的動機屬同一種。
儘管由於早期聚集於宋莊的藝術家在當代藝術中的名聲,使宋莊具有了當代藝術的招牌性質,為當代藝術到宋莊落草,因此也成為一些藝術家的一種願望。但當我看過宋莊藝術家所有的作品資料之後,宋莊無疑是從事當代藝術和從事傳統風格乃至從事行活的畫家的混雜之地,像圓明園一樣,宋莊聚集地的藝術家同樣良莠不齊,或者說良莠不齊和魚龍混雜是所有藝術家聚集地的特色,包括被藝術史炒起來的紐約蘇荷、東村,和如今紐約的布魯克林。所以我以為,沒有必要在文化和藝術上拔高藝術家聚集的現象。其實,藝術家把職業化的生活方式作為聚集目的,這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文化現象,它意味著作為一個藝術家決定走自由和獨立的生活道路,儘管這種自由和獨立不能保證其藝術品格的自由和獨立,但生存方式會給藝術創造帶來影響,而且整體的看藝術家的職業化趨勢,必將對中國的文化管理體制起到不可估量的影響。從這種意義上看,圓明園是宣言,宋莊是實驗。
《中華讀書報》2003年11月26日

目錄

序言:宋莊的另類生產宋莊藝術家訪談
開場白
附錄
只是想住農家小院
被訪者:
索探
哈赤友
尹坤
成力
劉國強
附錄
第一次充當父親繪畫的助手
被訪者:
彭一
吳德武
申雲
楊少斌
王強
方力鈞
錢築生,片山
附錄
故事
我的藝術家生活
在酒吧養活我的理想
本源——體驗的藝術
被訪者:
晨藝
鹿林
日出
張東
陳慶慶
栗憲庭
圈裡圈外談宋莊
一些潦草的印象
結合在城鄉之間——宋莊藝術家群體現象
因為對抗而有魅力
宋莊這個符號
生活的一種方式
宋莊的文化張力
到宋莊釣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