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鰭刺蝦虎魚

黃鰭刺蝦虎魚

黃鰭刺蝦虎魚,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Temminck et Schlegel,l845),為鱸形目(Perciformes)鰕鯱魚科(Gobiidae)刺鰕鯱魚屬的一種魚類,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中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布在熱帶至涼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陸棚至珊瑚礁淺海,某些種終生棲息於淡水。黃鰭刺蝦虎魚屬於暖水性近岸小型魚類。棲息於淺海淤泥及泥沙底質的海區,也進入河口鹹淡水區。喜攝食蝦類,為人工養殖對蝦業的敵害魚類,供食用。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黃鰭刺蝦虎魚 - 形態與習性(Form and Habits) 黃鰭刺蝦虎魚(A. flavimanus)屬於「蝦虎魚科(Gobiidae)」的中大型種類,多年生、獨居、夜行、肉食性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 fish)。廣鹽性(euryhaline),於沙至沙泥底的河口、紅樹林、內灣鹹淡水域石礫下穴棲。晝伏夜出,有時白天亦覓食,以小魚、蝦蟹及無嵴椎動物為食。身體延長,前部呈圓筒形、尾柄長側扁。頭稍平扁,吻長圓鈍,頭背稍隆凸。眼小,位背側,微突出於頭前半部。鼻孔兩對,前鼻孔較大、短管狀、近上唇,後鼻孔較小、圓形、邊緣隆起、緊鄰眼前上方。口小、前位、向下斜裂、上下頜約等長、具多行排成帶狀的尖細齒、外行齒較粗壯。唇厚、舌游離、前端平截形。鰓孔寬大、峽部寬、具假鰓。身體黃灰褐至淺黃灰綠,腹部淺色,體側具一棕褐色雲狀縱紋,眼前及下至上唇有2條黑縱紋。體表被弱櫛鱗,胸和腹部被圓鱗,無側線。第一和第二背鰭明顯分離,背和尾鰭淺褐色,具節狀黑斑,胸鰭基具一淺褐斑,腹鰭黃白,癒合成吸盤(蝦虎魚特徵)。雌雄性徵顯著,雄性體色濃艷,頭大唇厚,略瘦,第二背鰭及臀鰭後方延長,雌魚頭較小,體色澹,腹部脹白。繁殖期春季2至4月,雄魚於石下沙泥挖管道,雌魚入穴產卵,約一年成熟,體長約18厘米。

特點介紹

背鰭Ⅷ,Ⅰ-13;臀鰭Ⅰ-11—13;胸鰭18—20;腹鰭Ⅰ-5;尾鰭17,縱列鱗48—52;橫列鱗17—19;背鰭前鱗22。體長80—115mm:體長為體高4.4—5.2倍,為頭長3.5—3.7倍。頭長為吻長2.9—3.2倍,為眼徑5.4—6.6倍。體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頭大,頗長。吻頗長,前端鈍圓。眼中大。口大,前位。上頜略突出。體被小櫛鱗;頰部、鰓蓋、項部均被小圓鱗。背鰭2個,分離。左右腹鰭癒合呈長盤狀。頭、體淡黃褐色,體側正中有一縱列不規則的大形暗色斑點,最後一個位於尾鰭基部。兩背鰭均具暗色小斑點數縱行。
黃鰭刺蝦虎魚屬於暖水性近岸小型魚類。棲息於淺海淤泥及泥沙底質的海區,也進入河口鹹淡水區。喜攝食蝦類,為人工養殖對蝦業的敵害魚類。供食用。分布於中國沿海,朝鮮、日本。
黃鰭刺蝦虎魚 -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刺蝦虎魚屬(Acanthogobius)分布在北半球寒至溫帶沿岸,包括中國沿岸,北至朝鮮及俄羅斯,東至日本。全球約9種,包括海島刺蝦虎魚(A. insularis;島棲刺蝦虎魚)、乳足刺蝦虎魚(A. lactipes;乳色刺蝦虎魚)、淺黃刺蝦虎魚(A. luridus;棕刺蝦虎魚)、斑尾刺蝦虎魚(A. ommaturus)、弗盧姆氏刺蝦虎魚(A. pflaumi;普氏刺蝦虎魚)、斑帆刺蝦虎魚(A. stigmothonus;斑鰭刺蝦虎魚)、矛尾刺蝦虎魚(A. hasta)、長體刺蝦虎魚(A. elongata)及本種。「黃鰭刺蝦虎魚」主要分布於中國東岸,北至俄羅斯,東北至朝鮮及日本,但澳洲、北及中美墨西哥屬引入物種(introduced species)。香港分布於內灣河口及紅樹林鹹澹水域。
黃鰭刺蝦虎魚 -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黃鰭刺蝦虎魚(A. flavimanus)體型不大,產量北方較多而南方少,在日本屬次要經濟種,是常作「刺身」及「天婦羅」的美食「白肉」魚類,也有地區專門以本種作為垂釣的對象,以本種的日語名,稱為「真蝦虎釣(音:ma-hazeZURI)」,南中國沿海僅偶見與沿海河口雜魚(如:舌蝦虎 Glossogobius giuris等)供食用。性格溫順,要求較佳水質,常成水族愛好者飼養對象,適合中或大型魚缸以鹹澹水或海水飼養,置幼沙及礫石給藏身。野外觀察宜於春秋間黃昏及晚上,沿岸沙底河口紅樹林見蹤影,保護色強,受驚時游速快,需安靜細心尋找觀察。黃鰭刺蝦虎魚 -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黃鰭刺蝦虎魚(A. flavimanus)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分布沿岸河口鹹淡水域,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色名錄(Red List)」(簡稱:IUCN Red List)上未被列入任何瀕危類別。香港存量稀少,過去二十多年觀察紀錄屬罕見種,近數年於眾多棲地有顯著消失趨勢,應劃入香港亟須保護的「瀕危魚類」,是沿海與河口受污染等影響而面臨絕的物種,要靠政府與市民合力保護內灣河口紅樹林生態環境,才能使香港僅存的「黃鰭刺蝦虎魚」得以保護與恢複數量。黃鰭刺蝦虎魚 -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黃鰭刺蝦虎魚(Acanthogobius flavimanus),是在1845年,由荷蘭動物學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與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Hermann Schlegel,1804-1884),在德國植物學家西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在日本主編的《日本之動物相》(Fauna Japonica)第7至9卷的魚類分冊中,根據采自日本長崎灣的標本,以「黃鰭蝦虎魚(Gobius flavimanus )」之學名首次記載。
黃鰭刺蝦虎魚學名的由源,屬名「Acanthogobius」是希臘語「akantha」的拉丁語「acanth」及拉丁語「gobio / gobius」,意思是「荊棘」及「鮈」;種名「flavimanus」是拉丁語「flavus」及拉丁語「manus」組成,分別是「黃色」及「手」的意思。
中國首次紀錄,是匈牙利魚類及兩棲爬行類學家卡羅利(Kroli Jnos,1842-1882)在1881年《博物學筆記(Termszetrajzi fzetek, Budapest)》第5卷上的論文〈採集者喬安妮.贊特斯於1868-1870年間采自東亞地區的魚類(Prodromus piscium Asiae orientalis a domine Joanne Xantus annis 1868-70 collectorum)〉里,采自中國寧波的「黃鰭蝦虎魚(G. flavimanus )」。香港的首次紀錄,是著者在1992年於《香港自然歷史學會論文集》(Memoi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的論文〈香港溪流的魚類(Hong Kong stream fishes: An annotated check list with remarks on conservation status)〉中,采自大嶼山的「黃鰭刺蝦虎魚(A. flavimanus)」。
刺蝦虎魚屬(Acanthogobius),是1859年由美國魚類學者吉爾(Theodore Nicholas Gill,1837-1914),在「費城自然科學學院會議紀錄(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第11卷的論文〈莫羅博士所制日本魚類標本之紀要(Notes on a collection of Japanese fishes, made by Dr. J. Morrow)〉中,以本種作模式種而建立。
本種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有A. flavimanus、G. flavimanus,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A. jacoti、Aboma snyderi、G. stigmothonus。

神話傳說

在渤海灣海域鹹淡水交匯處,有一種幾寸長、渾身油光光沒有鱗片的魚,當地人稱愣蹦魚還有叫油光魚的。學名:黃鰭刺蝦虎魚,簡稱蝦虎魚。
別看楞蹦魚個兒不大,它的來頭可不小,都說它是龍王爺的小舅子。
一日,正逢東海龍王的千秋大壽,五湖四海九江八河的王僚臣下帶領水族都來朝賀。
酒席宴上,東海龍王異常高興。眾來賓連連祝賀,老龍王頻頻舉杯,觥籌交錯,杯盤撞擊,宴會大廳內好不熱鬧。
這天,楞蹦魚雖是賓客,但它生性憨直,酒席宴間反客為主,忙裡忙外,跑前跑後,直到賓客散去,它忙得滿頭大汗,連口熱飯都沒吃上。
龍王夫人隨龍王從大廳步出,見傻弟楞蹦魚還在忙活,心疼地說:“小弟,你忙了半天,吃飯了沒有?”
楞蹦魚傻笑了笑說:“活兒這么多,哪還有空吃飯!”
龍王見內弟如此憨直勤快,心中深為感動,笑眯眯地對楞蹦魚說:“小弟,快去吃飯吧!吃完到後宮去一下,我有事找你。”
“哎。”楞蹦魚答應一聲,放下手中的活計,三扒拉兩咽,囫圇吞下幾口飯,便匆匆來到後宮,開口便問:“姐夫,你找小弟有什麼吩咐?”
龍王問:“小弟,讓你護衛河口多年,勞苦功高,朕想封你為內務府大臣,到內宮任職,你可願意?”
楞蹦魚一想,俗語說“寧為雞頭,不為鳳尾”,長年在龍宮管理內務,多好的差使也是伺侯人兒的角色。想到此,它就說道:“小弟無才,不願做官,讓我管理河口就行啦。只是因我身形短小,魚鱉蝦蟹有時瞧不起我,請姐夫到時關照關照就是啦。”
龍王一聽,哈哈大笑道:“傻弟弟,既然你無意官位,本王也不強求,魚鱉蝦蟹瞧不起你,我也沒有好辦法啊。”
楞蹦魚一想,說:“這樣吧,姐夫,你讓我身體長大一點就行。”
楞蹦魚王說:“這事好辦,朕封你一年一尺。”
楞蹦魚聽罷,心想,我一年長一尺,那十年長一丈,那么二十年就長到兩丈,到那時我的身長比龍王還要大,哈哈,連龍王爺都管不了我,別人還能奈我何?!
不想一年後楞蹦魚既無病身亡,體重只得斤余。其魂頗有怨言,欲訟。豈知龍王是叫它一生只活一年,最大隻重一斤。方知上當,只怪自己文化水平低。
從此,楞蹦魚一年長一尺,一年一甩仔兒,甩仔兒後,身子就變成一根刺,然後死去,連叨魚郎看見都不去吃它。楞蹦魚的後代,因為抱怨先祖,也整天愁眉苦臉的,不信,你到河口去看看,那楞蹦魚游來游去總是慢吞吞的。

地理分布

分布於黃海、渤海、東海(中國近海)沿岸各河口區;朝鮮半島,日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