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池塘養殖技術

一般每畝水面放養尾重15—25克的黃顙魚2000—2500尾。 在黃顙魚種入池後15—20天,每畝水面可搭配混養規格為8—10厘米鰱鱅魚種200—300尾,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餌料生物資源,便於水質調節。 一般5—6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7—9月份,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

黃顙魚,俗稱嘎魚、黃臘丁,是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等淡水水體中分布較廣的小型經濟魚類。其肉質細嫩少刺,味道鮮美而無鱗,營養豐富,頗受消費者歡迎,是近年來市場上熱銷的一種優質魚類,常年市場銷售價每公斤在30—40元左右。

黃顙魚屬雜食性魚類,底棲群居生活,易飼養,冬夏季不需專門的越冬和度夏措施。池養時經馴食,能吃食人工配合顆粒飼料。由於套養數量有限,產量較低,黃顙魚正由搭配養殖品種上升為主養品種,下面根據養殖生產實踐經驗,將池塘主養黃顙魚的技術介紹如下:

一、養殖池塘。黃顙魚適應性強,只要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注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較少,不滲水、不漏水的池塘均可進行養殖,面積以3—5畝為宜,水深1.5米左右。

在放魚種前10—15天,每畝用生石灰75—100公斤或漂白粉10—15公斤溶解化成漿後全池潑灑,以殺滅池中野雜魚和病原生物。清塘消毒5—7天后,加注新水1米左右,每畝施入充分發酵腐熟的有機肥150—200公斤,以繁殖天然餌料生物,供黃顙魚攝食。

二、魚种放養。早春放養的主要是上年繁殖培育的一齡魚種,選擇晴好天氣放養。同一池塘放養的魚種規格大小應一致。一般每畝水面放養尾重15—25克的黃顙魚2000—2500尾。在黃顙魚種入池後15—20天,每畝水面可搭配混養規格為8—10厘米鰱鱅魚種200—300尾,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餌料生物資源,便於水質調節。考慮到黃顙魚的食性和棲息習性,黃顙魚養殖水體禁放鯉、鯽魚種。

三、飼料投餵。黃顙魚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喜食“活、腥、軟”的飼料,可將小魚、小蝦、螺蚌肉、畜禽加工廠下腳料等動物性餌料絞碎後,用土麵粉(次粉)作粘合劑,充分攪勻成團狀後,放在餌料台上投喂,也可投餵人工配合顆粒飼料,參考配方為:魚粉30%、豆餅30%、麩皮20%、玉米10%、土麵粉(次粉)16%、肉骨粉1%、礦物質添加劑1%、多維1%、魚油1%。

為便於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在池中搭設飼料台,投飼要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日投餵量占魚體重的2%—8%,並按水溫、天氣及魚的攝食情況而靈活掌握。一般每天上午9—10時和下午4—6時各投餵一次,因黃顙魚喜在弱光下攝食,故上午投餵一天投飼量的1/3,下午投餵2/3。

四、飼養管理。黃顙魚屬底層魚,喜高溶氧,清新水質,注意水質調節能促進其生長和提高飼料利用率。一般5—6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7—9月份,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水質過肥,可先排出部分老水,再加入新水,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

在飼養期間,每20—30天用2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全池潑灑一次。7—9月份,每月用漂白粉消毒一次,每次用量1克/立方米水體。
(本文已被瀏覽 1527 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