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寬[宜春市銅鼓縣歷史人物]

黃華寬[宜春市銅鼓縣歷史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華寬(1823~1905),派啟惠,字祥發,號春圃,永寧坪田人。十二歲習武,逾三年,套路初成。銅鼓營千總見其招勢靈活,有問必答,甚為喜愛,曰:“此兒了得,若再加造就,必成大器”。於是常領華寬入營,傾其所學,悉心傳授。華寬勤學苦練,武藝日精。

華寬年輕時,體形健碩,性情豪邁,加入地方團練,為掃地勇。清道光三十年(1850)赴京趕考,得中武科進士。清鹹豐三年(1853),調處江南軍務,隨湘軍轉戰贛、皖、蘇三省,至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南京克復,其因奮勇當先,累建奇功,得到兩江總督曾國藩提拔使用,軍機處記名,受朝廷封賞,領提督、銜協副將職,賞戴花翎。

南方戰亂平息,曾國藩開始裁兵節餉。一日,巡視軍營,忽見前方操兵場塵土飛揚,華寬身披鐵甲,手持一柄八十斤丈二鋼刀,跨著烏騅馬,盤環操練,十分威武。曾公讚嘆:“眾將皆思衣錦榮歸,獨將軍練武不懈,真忠義之士。”慰留華寬,令其管帶一支藍營,又問及其家室。華寬應道:“一路兇險,九死一生,恐累他人,不便成家。”曾公道:“我友一女,年方二八,願奉箕帚,請勿嫌棄。”華寬不惑之年,娶妻劉氏。

新疆、甘肅發生叛亂,西北告急。清光緒元年(1875)五月,華寬奉軍機處調遣前去征討。行前,差人送其妻回銅鼓老家後,統領一支兵馬,馳擊叛軍,先後攻克固原、平涼、慶昌府,收復暴亂重鎮寧夏府。初入寧夏府時,華寬與叛軍頭目交鋒。叛軍頭目性情狡黠,自恃勇力,憑藉賀蘭山脈險阻,飄忽無常,頑強抗拒,官兵歷次受挫。清光緒二年(1876)一個夏夜,華寬領兵督運糧草回營,途中忽見群鳥驚飛,知有叛軍偷襲,急忙埋下伏兵。時交三鼓,叛軍潛來劫營,剛踏進營區,四周槍炮齊嗚,矢石如雨,叛軍死傷慘重。叛軍頭目正想逃走,華寬一馬突入,僅3個回合,就將叛軍頭目劈於馬下。叛軍陷入重圍,群龍無首,近千人棄械投降。漢民聞官軍大捷,紛紛環跪轅門外,叩請斬殺俘虜,以報前仇。華寬道:“首惡已辦,從者多受脅迫。怎么可以冤冤相報?”自此,凡投降俘虜都得到寬大處理,遣還回家。俘虜返籍,言傳國朝仁義,相邀歸順朝廷,不生異心。

清光緒四年(1878),華寬鎮守寧夏府已經三年,夫妻分隔數千里,膝下無子。副將勸說:“將軍戎馬倥傯,忠君護國,英雄當有後,烈士應留種。”華寬默允,是年春納當地民女牛氏為妾,十月得子。華寬潔己愛民,所隨兵勇,嚴禁滋擾百姓,自備軍糧,不受地方酒漿之奉;又建義棚、辦私塾,收留難民,開教化之風。清光緒五年(1879)春,青黃不接,民間盡掃糧倉,華寬報撥災糧,設廠煮粥,發動民工,以工代賑,為“一年齊膝,三年人高,八年成蔭,治理風沙”計,沿道栽植左公柳。次年春發大水,五成農作物受災,華寬著妾典當衣裘器物,捐出餉銀,資助貧戶購種復耕。民感其恩,編唱歌謠:“居無所,入義屋(棚);行教化,辦私塾;食無糧,柳換粥;貧買種,官典物……。”

清光緒六年(1880),受陝甘總督左宗棠保奏,欽加華寬頭品頂帶提督軍門,留用兩江協鎮,署甘肅寧夏府鎮標右營,誥封劍威將軍。清光緒九年(1883),華寬因妾病亡,嬌兒無母,晝夜啼哭,十分悽慘,上書乞歸。皇帝感慨,曰:“社稷不寧,卿不顧家,三十年東征西戰,披堅執銳,出生入死,功勳卓著。今當三代誥封,準予衣錦還鄉”。並送匾二方,一為“欽賜健勇巴圖魯”,一為“誥封太子少保”,另有誥封一品夫人聖旨一道。華寬謝恩而歸,終老排埠三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