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漕運遺蹟

黃河漕運遺蹟在三門峽大壩以下,在黃河岸邊的石崖上,處處可見漕運遺蹟。始於秦漢,隋唐時期有較大發展。都城長安本地生產的東西。不足以供養朝廷。粟米主要靠東南富庶地區供應。黃河水運開發利用非常重要。

簡介

從三門峽大壩以下,在黃河岸邊的石崖上,處處可見漕運遺蹟。黃河漕運始於秦漢,隋唐時有較大發展。其時,都城長安本地生產的東西,不足以供養龐大的朝廷,其衣食之源,還得依靠各地,粟米主要靠東南富庶地區供應,因此,黃河水運的開發利用顯得非常重要。三門峽以下河道險阻,逆水行船困難更大,便在沿河主要是北岸山岩上鑿了許多牛鼻子狀的石環或者方形的孔洞,孔洞插上橫木,鋪上木板,就成為拉縴棧道,石環是用來掛鈎拴繩的。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船隻觸礁而沉,也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魚腹,死於漕運。統治階級只管漕運租糧,以輸京師,哪管漕運者征途艱險與生命安全。

棧道棧道

現在三門峽谷北岸的岩壁上,從砥柱以下一直到垣曲的五福澗口,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鑿得很深的四方孔洞和被繩索磨得極其光滑的牛鼻狀石環。留存本縣的棧道遺址,有三門鎮寨後村東南七里溝口沿河處,棧道長約30米,開鑿於黃河北岸的石崖間,頂部呈弧形,底部高出河面2—5米,有牛鼻形、方形、長方形三種壁孔。往東到龍巖村(又名鱉蓋)東南沿河處,棧道長20米,開鑿於高出河面2—5米的石崖下,頂部呈弧形,壁孔有牛鼻形、方形、長方形三種,牛鼻孔上留有縴繩磨損痕跡,方形孔、長方形孔多在棧道底部,深度0.4米以上。坡底鄉西寨村東南250米與東寨村交界沿河處,棧道長50米,遺蹟主要為牛鼻形孔和方形孔,底部距離河面最少2.5米以上,個別拐彎處,留有縴繩深磨的痕跡。上述棧道遺址,均為唐代遺留。

黃河漕運遺蹟三門峽黃河古棧道

黃河古棧道位於三門峽大壩下游北岸緊靠黃河的陡壁懸崖上,共有兩條。一條離河面較高,一條離河面較低,都是緊挨著石壁的衝擊處開鑿的。

黃河古棧道黃河古棧道

從遺蹟上可以看出,黃河古棧道是在緊靠三門峽谷的黃河兩岸徒壁的河水衝擊處開鑿出一條狹窄的石路,再在路斷處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然後塞上木樁搭成小道,供船夫們在上面拉縴上溯。現在的漕運遺蹟在三門峽共有兩條,一條離河面較高,一條離河面較低。開鑿在棧道壁上的一個挨一個的四方洞和牛鼻孔形穿孔,今天仍然清晰可見,這些四方洞,散布整個棧道的石壁上,大約有八、九百個。古時人們在石洞上釘進木樁,藉此向石壁攀登。牛鼻可讓縴夫繫上繩索攀援,遇到風浪時即可就近把船栓住。凡是來往的船隻,十有八九要在此被河水吞沒。曾經有詩這樣形容“鬼門幽幽深百篙,人們逼窄愈兩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輕鴻毛”。所以從西漢開始,每年的枯水季節,朝廷都要徵調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這一段黃河進行疏通,並修鑿棧道。今天登上古棧道,還會發現開鑿在棧道壁上的一個挨一個的四方洞和牛鼻形穿孔。這些四方洞,散布在整個棧道的石壁上,大約有八九百個。古時石洞上釘進木樁,人們藉以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繫上繩索讓縴夫攀援,遇到風浪,還可就近把船栓住。棧道的開鑿時間已無法考究,現存最早的石刻是東漢桓帝和平元年(公元50年)。但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後的棧道上的,可見

棧道的開鑿時間還要更早一些。棧道上還有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黃河古棧道不僅是古代黃河纖夫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且也是研究我國東西交通史和黃河漕運史的珍貴文物。

河南發現多處黃河漢唐漕運工程遺蹟

此次發現的留存於兩岸峭壁和高地上的眾多漕運工程文物,處在三門峽大壩與小浪底水庫之間,是古代黃河漕運最艱險一段。據有關人員初步調查,這些棧道因為山崖的崩落,斷開成若干自然段,現存約15段,全長1000余米。比較重要的段落有澠池縣南村棧道、槐扒棧道及陝縣的柴窪鄉棧道,山西平陸三門鄉棧道等。棧道形制從正面看,好似一道橫行的大凹槽。頂部弧形,懸垂於路面上方2米左右,側壁一般修鑿平直,壁中間部位鑿有並列的牛鼻形壁孔和D型凹窩,間距多在2米左右。除了棧道外,還發現一些運糧城等其它遺蹟。專家介紹,中原地區在中國古代漕運史上一直是最重要的轉運中心。黃河漕運始自秦代,經西漢至隋唐達到極盛。跨越晉豫兩省的黃河中游峽谷,其中三門峽至孟津一段河岸線長300里,為古代東西漕糧轉輸的必經要道。其中留存於三門峽的古代漕運遺蹟,已在五十年代修建三門峽水庫時,曾由考古工作者進行過詳細的調查,被專家譽為“宏偉的工程遺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