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樹子賦

《黃楊樹子賦》為宋代歐陽修貶官夷陵途中觸景生情而作。此賦採用駢偶句式,整齊和諧,節奏感強,飽富氣勢,描繪了黃楊樹歲寒愈茂,堅貞不易的高貴形象。

作品原文

(序)夷陵山谷間,多黃楊樹子。江行過絕險處,時時從舟中望見之。鬱郁山際,有可愛之色。獨念此樹生窮辟,不得依君子封殖,備愛賞,而樵夫野老又不知其惜,作小賦以歌之。

若夫①漢武之宮,叢生五柞②;景陽之井③,對植雙桐。高秋④羽獵之騎,半夜嚴妝之鐘,鳳蓋朝拂,銀床暮空⑤。固以葳蕤⑥近日,的皪⑦含風,婆娑⑧萬戶之側,生長深宮之中。

豈知綠蘚青苔,蒼崖翠壁,枝蓊鬱⑨以含霧,根屈盤而帶石。落落非松,亭亭似柏,上臨千仞之盤薄⑩,下有驚湍之濆激⑪。澗斷無路,林高暝色,偏依最險之處,獨立無人之跡。江已轉而猶見,峰漸回而稍隔。

嗟乎!日薄雲昏,煙霏露滴。負勁節以誰賞,抱孤心而誰識?徒以竇⑫穴風吹,陰崖雪積,哢⑬山鳥之嘲哳⑭,裊⑮驚猿之寂歷⑯。無游女兮長攀,有行人兮暫息。節既晚而愈茂,歲已寒而不易。乃知張騫一見,須移海上之根;陸凱如逢,堪寄隴頭之客。

詞句注釋

1) 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以引起下文。

2) 五柞 柞[zhà],指漢武帝五柞宮。是漢武帝時的宮殿,因為宮有五柞樹,其樹蔭覆蓋數畝之大,所以稱作五柞宮。《周至縣誌》記載:“長楊五柞二宮相去八十里中有清梧觀,五柞宮西有清梧觀,觀前有三梧桐樹”。

3) 景陽之井 指南朝陳景陽殿之井,又名胭脂井、辱井。禎明三年,隋兵南下過江,攻占台城,陳後主聞兵至,與妃張麗華投此井。至夜,為隋兵所俘,後人因稱此井為辱井。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側。由後文陸凱一典故觀之,這裡似乎指三國時期大小喬胭脂井的典故。

4) 高秋 指重陽節。

5) 羽獵之騎,半夜嚴妝之鐘,鳳蓋朝拂,銀床 暮空:羽獵之騎:禁衛騎兵。半夜嚴妝之鐘:宮中報曉鐘聲,催促宮女早起梳妝。鳳蓋:天子所乘之車。銀床:井欄。

6) 葳蕤:葳蕤,形容植物生長茂盛的樣子。

7) 的皪:鮮明的樣子。

8) 婆娑:盤旋舞動的樣子。

9) 蓊鬱:蓊[wěng],形容草木茂盛。

10) 盤薄:高大的樣子。

11) 濆激:洶湧激盪。

12) :空。

13) :鳥叫。

14) 嘲哳:鳥鳴聲。

15) :形容餘音繚繞。

16) 寂歷:寂寞。

參考譯文

夷陵的山谷之中,大多是黃楊小樹。我在江上划船經過山勢險要處,不時從小船中向外望,看到了這些黃楊樹。黃楊樹長在山際上十分茂盛,樣子值得憐愛。我想著這樹生長的地方偏遠荒僻,不能讓君子封地繁殖、得到君子的憐愛讚賞,而樵夫野老又不知道珍惜這些黃楊樹,於是我作了一篇小賦用來歌頌這些黃楊樹。

還記得漢武宮中生長著五柞樹,景陽井旁種植著一堆梧桐樹。禁衛騎兵在重陽節時經過這些樹,宮中報曉鐘聲,催促宮女早起梳妝。天子乘著車早上駛過這些樹,晚上的樹旁的井欄空蕩。這些樹都生長茂盛靠近太陽,顏色鮮明,盤旋舞動在萬家之旁,生長在深宮之中。

可人們怎么知道黃楊樹長在綠蘚青苔旁,長在黑色的山崖與翠綠的山壁之上,枝葉茂盛像含著霧氣一樣,樹根盤旋曲折長在石頭之上。樹葉落下有松樹的蒼勁,亭亭聳立像柏樹一樣,樹頂有千仞之高大,樹下有驚濤的洶湧激盪。山澗斷了就沒有了路,黃昏時樹林茂密,樹偏要依靠著最險要之處,獨自生長在無人的地方。在江上泛舟已轉過山巒還能見到,山峰迴旋而漸漸與人阻隔。

可嘆啊!黃昏時太陽落下雲霧稀薄,清晨時煙霧彌散露水滴下。黃楊樹身負蒼勁的枝節又有誰能欣賞,抱著孤高的心懷又有誰能賞識呢?只有空穴風吹,陰崖積雪,只有山鳥的鳴叫,猿猴的寂寞啼叫餘音不絕。沒有遊人來攀爬,只有行人的休憩。節氣越後枝節越是繁茂,天氣已冷黃楊樹卻不改變顏色。於是知道張騫見了它定會將它移植中原;陸凱見了黃楊樹定會折一枝寄給朋友。

作品鑑賞

這片賦文寫於作者貶官途中,賦前小序交代了寫作時間、地點與寫作原因,比起正文語言較為平實,也隱隱點出對黃楊樹無人賞識的無奈傷感。創作背景是作者首次被朝庭貶職,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任縣令。作者在江中行舟放眼夷陵山谷之黃楊樹,觸景生情,全文儼然如一首嚴謹的詠物詩。

賦文第①段描寫生長於宮中的柞樹與梧桐,得日月光華生長華茂,第②段由“豈知”二字筆鋒一轉,描寫生長於懸崖峭壁上的黃楊樹,即使自然環境荒涼冷落卻依舊傲然獨立、枝葉茂密。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反襯手法極好的襯託了黃楊樹的品格。第③段則寫黃楊所處境遇,讚嘆張騫見了它會將它移植中原;陸凱見了會折一枝寄友。然而雖品格堅貞卻始終孤獨地無人問津,可黃楊樹依舊身處逆境卻堅韌不拔,它歲寒不易的節操激發了作者自尊自傲的情懷,並強調了高尚的品格終將會被世人所看重,作者的心情也由抑鬱轉向堅毅與樂觀。

《黃楊樹子賦》問世時歐陽修方三十來歲。在文中作者將宮廷內有工匠精心看護的五柞及梧桐樹與長於荒山野嶺的黃楊樹作對比,末尾有感嘆——“嗟乎!日薄雲昏,煙飛露滴;負勁節以誰賞?抱孤心而誰識?”然而黃楊樹初衷不改,根屈盤而帶石,堅定頑強屹立生長於天地之間,故引得作者讚嘆“節既晚而愈茂,歲已寒而不易”。這種生命的操守給作者無言的啟示,給他搏擊人生激流的勇氣,去開拓人生的新境界。與《秋聲賦》相較,作者著意為黃楊樹寫照——“豈知綠蘚青苔,蒼崖翠壁,枝蓊鬱以含霧,根盤屈而帶石;落落非松,亭亭似柏。上臨千仞之盤薄,下有驚湍之濆激;澗斷無路,林高瞑色;偏依最險之處,獨立無人之跡;江已轉而猶見,峰漸回而稍隔。”一切景語皆情語,賦的字裡行間我們不難體會作者對它的讚許之情。人的生命更應有超越一般植物的信念。文如其人,亦折射其人品。

全文語言清新華麗,採用駢偶句式,整齊和諧,節奏感強,飽富氣勢,描繪了黃楊樹歲寒愈茂,堅貞不易的高貴形象。

作者簡介

黃楊樹子賦 黃楊樹子賦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