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扁擔

黃楊扁擔

黃楊扁擔是重慶市渝東南民歌,起源於重慶酉陽縣和秀山縣。是土家族寶貴的文化資源,《黃楊扁擔》是重慶三千萬人民的驕傲。1958年歌唱家朱寶勇首次演唱《黃楊扁擔》,從此,優美抒情的秀山花燈歌曲《黃楊扁擔》被冠以四川民歌在全國流傳。 “黃楊扁擔軟溜溜,挑擔白米下酉州,人說酉州的姑娘好,酉州的姑娘會梳頭……”這首蜚聲海內外的重慶民歌,先後被李雙江、蔣大為等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過,幾乎每一本關於中國民歌的書,都會將其收入。 20世紀50年代,有歌舞團在酉陽、秀山採風,聽到《黃楊扁擔》時,據說一位同志興奮得從坡上滾了下去。作曲家林祖炎當場將詞曲原原本本記錄下來,今天唱遍神州的《黃楊扁擔》仍是原汁原味,沒作任何加工修改。《黃楊扁擔》是重慶名歌的代表作品。

創作背景

黃楊扁擔 黃楊扁擔

黃楊木硬扎柔韌,最適宜做成扁擔挑載重物。在渝東南鄉間的田埂或山道上,時常能夠碰見一些用黃楊扁擔挑著兩擔稻秧、白米或幾隻豬崽的山民,沉重的擔子經由黃楊扁擔挑起來,一上一下地在肩上勻稱地閃悠,很有一些音樂或者舞蹈的韻律。

千百年來,土家、苗、漢各族人民在渝東南這塊土地上聚族而居,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文化,由此而生民歌《黃楊扁擔》,該曲經朱寶國、李雙江、蔣大為等著名歌唱家的演唱傳播,名聲大振,被收入《世界曲集》,現已在海內外廣泛流傳。

一位地方文化研究人士建議:可稱渝東南民歌

正當秀山、酉陽爭當《黃楊扁擔》故鄉的時候,一種新的觀點浮出:乾脆把《黃楊扁擔》既不叫秀山民歌,也不稱酉陽民歌,叫渝東南民歌。

一位曾在渝東南工作多年,對該地文化頗有研究的人士評價兩縣之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該人士認為,秀山、酉陽皆處渝東南,皆屬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民俗、文化相近,取名“渝東南民歌”首先免除了紛爭;其次有利於把秀山花燈、酉陽擺手舞甚至黔江土家擺手舞、彭水苗家踩山舞組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民族文化”品牌。

該人士分析,酉、秀、黔、彭發展旅遊業各自為政難以做大,“民族文化”的聯合之路為旅遊業的聯合正好開闢道路。

歌曲歌詞

通俗版

黃楊扁擔 黃楊扁擔
黃楊扁擔呀么軟溜溜呀那么(姐哥呀哈里耶)
挑一挑白米下酉州呀姐呀姐呀

下酉州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下酉州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人說酉州的姑娘好呀那么
姐哥呀哈里耶
酉州的姑娘會梳頭呀
姐呀姐呀會梳頭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會梳頭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大姐梳一個盤龍髻呀
那么姐哥呀哈里耶
二姐梳一個插花柳呀姐呀姐呀
插花柳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插花柳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只有三姐呀么梳的俏呀那么
姐哥呀哈里耶
梳一個獅子滾繡球姐呀姐呀
滾繡球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姐呀姐呀滾繡球呀那么哥呀哈里耶
哥呀哈里耶

民歌版

黃楊扁擔么軟溜溜呀(姐哥呀哈里呀),

挑一挑白米下柳州喂,姐呀姐呀,下柳州呀(哥呀哈里呀),

姐呀姐呀,下柳州呀(哥呀哈里呀)。

人說柳州的姑娘好呀(姐哥呀哈里呀),

柳州的姑娘會梳頭喂,姐呀姐呀,會梳頭呀(哥呀哈里呀),

姐呀姐呀,會梳頭呀(哥呀哈里呀)。

大姐梳一個盤龍髻呀姐(哥呀哈里呀),

二姐梳一個茶花紐喂,姐呀姐呀,茶花紐呀(哥呀哈里呀),

姐呀姐呀,茶花紐呀(哥呀哈里呀)。

只有三姐么梳得巧呀(姐哥呀哈里呀),

梳一個獅子滾繡球喂,姐呀姐呀,滾繡球呀(哥呀哈里呀),

姐呀姐呀,滾繡球呀(哥呀哈里呀)。

哎~~~哎~~~~(哥呀哈里呀)!

歌曲爭議

下柳州實為下酉州

黃楊扁擔 黃楊扁擔

酉陽民間藝術家唐騰華認為,《黃楊扁擔》最早出在酉陽縣小壩鄉東流口。

據稱,在那裡很容易找到張嘴就唱的老人,但歌詞與流行於海內外的那首不同,而是“黃楊木出在東流口,推成扁擔軟溜溜,妹逢四九跟哥走,挑擔白米下酉州”。

酉陽人對郁鈞劍“下柳州應為下酉州”頗為認同。一則因為渝東南與柳州相隔數千里,不可能挑米去;二則因為柳州本盛產大米,也不用大老遠要米。

酉陽文藝界人士咬住“下酉州”不放,一個“下”字證明,《黃楊扁擔》發源地海拔比酉陽州府所在地高(酉陽古稱酉州)。東流口正好是這樣的地方,加上這裡盛產稻穀、黃楊木,“挑擔白米下酉州”太貼切了。據悉,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酉陽銅鼓鄉的付月蘭等人改編《黃楊扁擔》歌詞為:“黃楊扁擔軟溜溜,挑挑苞谷,挑挑穀子送公糧;黃楊扁擔軟溜溜,挑挑乾炭、挑挑木柴送工廠”。酉陽分別在小壩花園、東流口、新橋發現酉陽苞谷花燈戲中的曲牌《大過河》的伴奏音樂恰似原汁原味的《黃楊扁擔》。

兩縣爭議

黃楊扁擔 黃楊扁擔

酉陽、秀山兩個縣為了爭《黃楊扁擔》出自哪裡爭了兩年。據悉,其間政府和民間人士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投入許多精力。

撇開《黃楊扁擔》故鄉在哪裡不論,為何他們那么在乎一首歌是否出在本縣?

重慶工商大學一教師認為,這事其實反映出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文化品牌的塑造,以及這些品牌的塑造成功對經濟發展的推動。

縱觀直轄5年發展,銅梁大力發掘龍文化;合川四處宣傳釣魚城與文化;黔江不斷強化土家族民族文化。道理都一樣,以此促進地方經濟建設。以黔江為例,其城市建設、招商引資、旅遊規劃等都重視了文化的滲透,黔江旅遊業取得長足進步,在市內外的名聲也越來越響。

秀山專門成立“搶救振興花燈領導小組”,發掘整理縣內花燈文化,又斥資2000萬元打造花燈廣場,原宣傳部副部長喻再華說:“文化搭台,經濟唱戲”。

酉陽以民族文化塑品牌的意圖更明顯。先是努力爭取到了“中國土家擺手舞之鄉”的“金字招牌”,接著舉辦“國際攀岩節”讓更多的人接觸土家文化;他們的旅遊為此嘗到甜頭,2010五·一黃金周期間遊客總人數,相當於往年一年的人數,而他們2005年就想讓旅遊業成為其支柱產業。

《黃楊扁擔 》是秀山花燈音樂中的雜調,它與另一首秀山民歌<<一把菜籽>>幾乎可以說成是秀山花燈 的靈魂,秀山山清水秀,風光旖鏇,土地豐饒,是民間藝術的沃土。更為難得是今天唱遍神州的《黃楊扁擔》仍是原汁原味,一個音符也沒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