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清康熙制,高7.8厘米,口徑15厘米,足徑6厘米。碗廣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以紅、藍、綠、粉、藕荷等色繪盛開的纏枝牡丹花紋。

簡介

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生產在工藝技術和產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這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首先,在明末起義和滿人入關的衝擊下,土地實行了再分配,清政府為鞏固統治,採取了一些有利民生的措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普遍提高;其次,清代的帝王都比較愛好瓷器,這就使得官窯瓷器的生產迅速發展;第三,清代外銷歐洲的瓷器數量巨大,當時的外銷瓷都是按國外指定的器形、圖案裝飾及釉色進行製作的,這對民窯技術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最後,日益增大的國內瓷器市場,是促使民窯瓷器生產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整個清代,代表著中國瓷器水平的,仍然是景德鎮的官窯器。
清代官窯自康熙始,不但恢復了永樂宣德以來的所有的品種特色,而且還創燒了許多新的品種。琺瑯彩瓷就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創燒的,其藝術風格適應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較之於當時流行的鬥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康熙的琺瑯彩原為仿製銅胎琺瑯器而來,它首次運用了進口彩料,其中最突出的是一種玫瑰紅或胭脂紅的色料,因其發色劑是微量的黃金,所以稱為金紅,與傳統色料的鐵紅或銅紅不同,能產生出不同的效果;另外一個不同之處是琺瑯彩瓷的上彩方法,它區別中國傳統彩瓷用膠水或清水的上色方法,開始用油料上彩,這顯然是吸取了外來影響的。所以,琺瑯彩一經問世就秘藏於皇宮內苑,專供皇室賞用。琺瑯彩瓷器全部採用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精選細胎白瓷,運京後再由造辦處琺瑯作畫師遵照御旨畫彩,經爐火低溫烘烤而成,而且進口彩料造價較昂貴,故生產數量十分有限。所以,留存至今的琺瑯彩瓷器更是彌足珍貴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