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治理模式

內容介紹

內 容 提 要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綜合治理深入研究與實踐的結晶,也是
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課題“黃土高原區域治理”的研究成果之一。全書共分三篇,共24
章。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有較高的科學和實用價值。主要內容包括: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環境因素(地貌、植被、降雨及土壤入滲、抗沖、崩解等特徵);綜合治理模式(長城沿
線風沙丘陵地帶、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的綜合治理模式,以及小流域綜合開
發治理等);水土保持最佳化設計(隔坡梯田、水平梯田、淤地壩等規劃設計,以及耕作、生
物措施及其效益評價等)。本書可供從事國土整治、水土保持,以及從事農林牧業工作的
科技人員和廣大幹部參考套用,亦可供有關院校師生參閱。

作品目錄

目 錄

前言
緒 論
第一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環境因素
第一章 黃土高原地貌特徵
第一節 地貌類型
第二節 區域地貌特徵
第二章 黃土高原土壤結構與顆粒組成
第一節 土壤結構性能
第二節 土壤顆粒組成
第三章 黃土高原土壤入滲特徵
第一節 入滲過程的數學描述
第二節 土壤入滲速率水平和垂直變化規律
第三節 影響土壤入滲速率的因素
第四節 有壓入滲試驗結果與用流域水文資料推算值的比較
第五節 水土保持措施對強化降水入滲和減沙的影響
第四章 黃土高原土壤抗沖性
第一節 土壤的抗蝕性與抗沖性
第二節 土壤抗沖性測試方法
第三節 土壤抗沖性評價指標
第四節 黃土高原土壤抗沖性的水平變化規律
第五節 土壤抗沖性沿土壤剖面深度方向的垂直變化規律
第六節 提高土壤抗沖性的途徑
第五章 黃土高原土壤崩解速率
第一節 測試方法
第二節 土壤崩解速率的變化規律
第三節 影響土壤崩解速率的因素
第六章 黃土高原降雨特徵
第一節 降雨時空分布特徵
第二節 年不同時段最大降雨量的空間分布
第三節 黃土高原的暴雨
第四節 黃土高原降雨侵蝕力計算與分布
第七章 黃土高原淺層原狀土壤抗剪強度
第一節 研究淺層原狀土壤抗剪強度的意義
第二節 淺層原狀土土壤抗剪強度的變化規律
第三節 影響土壤抗剪強度的因素
第八章 黃土高原植被特徵
第一節 植被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水土流失與植被的關係
第三節 植被營造中的幾個問題
第二篇 綜合治理模式
第九章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綜合治理與開發模式分區
第一節 分區的基本數學原理與數學模型
第二節 劃區方法與分區描述
第三節 劃區結果分析
第十章 長城沿線風沙灘地丘陵生態脆弱帶綜合治理模式
第一節 土壤侵蝕環境的演變
第二節 晉陝內蒙古接壤區煤田開發的人為侵蝕與防治對策
第三節 “帶 網 片”治理模式
第四節 莊園式生態農業治理開發模式
第五節 披沙岩區的治理模式
第六節 緩坡丘陵農田植物籬治理模式
第七節 山?地區洪水泥沙資源利用模式
第八節 水力綜合治沙模式
第九節 乾旱 半乾旱緩坡丘陵區草地生態農業模式
第十一章 黃土丘陵溝壑區綜合治理模式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坡面水土流失規律
第三節 降水在坡面上的再分配
第四節 水土保持措施對降水在坡面上再分配的影響
第五節 水土保持措施最佳化配置模式
第六節 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治理模式
第七節 長梁緩坡丘陵區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體系的配置
第八節 聚流農業模式
第九節 淤地壩合理利用模式
第十節 陡坡地治理開發模式
第十一節 有限水資源高效利用模式
第十二節 拍賣“四荒”土地使用權
第十二章 黃土高原溝壑區綜合治理模式
第一節 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與水土保持措施體系的配置
第二節 蘋果種植業的點一軸式結構開發模式
第三節 溝坡土地資源開發模式
第四節 庭院經濟的建設模式
第五節 地埂土地的利用模式
第十三章 小流域綜合治理
第一節 治理方略
第二節 小流域綜合治理與規劃的指導思想
第三節 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決策系統
第四節 小流域綜合治理定序模式
第五節 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規劃模型試驗
第十四章 縣域級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開發
第一節 建立縣域級水土保持管理體系
第二節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人工生態系統措施組配模式
第十五章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趨勢預警
第一節 水土流失預警的概念和方法
第二節 水土流失預警排序因子的選擇
第三節 綜合排序結果
第十六章 區域治理與開發的動態仿真分析
第一節 長城沿線風沙灘地及丘陵區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發展仿真分析
第二節 晉 陝黃河峽谷丘陵溝壑區水土保持與農、林 牧業綜合發展仿真分析
第三節 渭北旱塬高原溝壑區農業資源開發與綜合治理仿真預測
第三篇 水土保持措施的最佳化設計
第十七章 隔坡梯田的最佳化設計
第一節 隔坡梯田的優點
第二節 隔坡梯田的最佳化設計
第十八章 水平梯田的最佳化設計
第一節 水平梯田的規劃布設
第二節 水平梯田斷面的最佳化設計
第三節 水平梯田的道路規劃
第四節 梯田的毀壞與管理維修
第五節 新修梯田的增產技術
第十九章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效益評價
第一節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種類
第二節 草灌、草糧等高帶狀間輪作
第三節 水平溝種植效益評價
第二十章 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草地的改良與建設
第一節 天然草地的改良
第二節 人工草地的建設
第二十一章 喬灌林木的水土保持效益及營造
第一節 喬灌林木的水土保持效益
第二節 喬灌林木配置模式
第二十二章 黃土高原溝壑區溝坡防蝕道路設計
第一節 道路侵蝕及其危害
第二節 溝坡道路防蝕工程的規劃與設計
第三節 溝坡防蝕道路網的效益評價
第二十三章 淤地壩及淤地壩系的最佳化
第一節 單壩
第二節 壩系的最佳化規劃
第二十四章 黃土丘陵區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綜合效益評價
第一節 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對降雨入滲的影響
第二節 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攔泥效益數學模型
第三節 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綜合效益評價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