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刺玫白粉病

Desm)。 2、枝條密時採用壓枝技術,露地栽培可合理修剪。 4、溫室及時通風除濕,上午澆水或用微型滴灌最好。

分布與危害

危害黃刺玫。

症狀

該病影響植株生長與觀賞。枝條頂端的嫩梢、葉、葉柄等處發病。葉上被滿白粉層,較厚;葉柄、皮刺部及嫩梢上的白粉層厚、細密,如氈狀;生長後期其上產生黑色小點粒。病重時引起嫩梢頂端回枯。

病原

該病為真菌病害,由氈毛單囊殼[Sphae rotheca pannosa (Wallr.) Lev.]引起,其無性態為白塵粉孢(Oidium leucocinum Desm)。

發生規律

病菌在病株及病芽內越冬;有氣流傳播;潛育期5~7天。栽種密度大,光照不足,偏施氮肥,溫室通風不良等有利於發病。當溫室濕度在95%以上,病土溫度在25℃左右,晚上15℃左右時,幾天之後就發病。廣東等地及溫室栽培周年發病。

防治方法

預防方法

1、展葉前噴波美度2~3石硫合劑殺滅越冬菌源。
2、枝條密時採用壓枝技術,露地栽培可合理修剪。
3、適量增施磷鉀肥、鈣肥、氮肥適量。
4、溫室及時通風除濕,上午澆水或用微型滴灌最好。

治療方法

發病初期噴藥,常用藥有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30天左右1次;或12.5%腈苯唑乳油4000~6000倍液,或40%杜邦新星乳油9000倍液,或2%120抗黴菌素100~200倍液,7~10天1次。溫室內可用熏蒸罐熏蒸,用藥為硫磺粉。把硫磺粉塗在加熱器上也可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