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葉[中藥]

麻葉[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麻葉,中藥材名。本品為桑科植物大麻的葉。功能主治為:治瘧疾,氣喘,蛔蟲。①《唐本草》:搗葉水絞取汁服五合,主蛔蟲;搗敷蠍毒。②《東北藥植志》:有解痛、麻醉、利尿作用。③《中國藥植圖鑑》:夾入菸草中吸之,治喘息。

基本信息

來源

本品為桑科植物大麻的葉。

性味歸經

《綱目》:辛,有毒。

功能主治

治瘧疾,氣喘,蛔蟲。

①《唐本草》:搗葉水絞取汁服五合,主蛔蟲;搗敷蠍毒。

②《東北藥植志》:有解痛、麻醉、利尿作用。

③《中國藥植圖鑑》:夾入菸草中吸之,治喘息。

分布區域

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生長環境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用法用量

內服:搗汁,入丸、散。外用:搗敷。

相關配伍

治瘧疾:大麻葉,不問榮枯,入鍋內,文武火慢慢炒香,連鍋取下,以紙蓋其上,令汗出盡,然後碾為細末,臨發時以前兩時辰,用茶湯或溫酒濃調下;移患入原睡處,其狀如醉,醒即愈矣。或依前法為末,加入縮砂、丁香、木香、陳皮為末,比麻葉分兩減半,酒糊為丸,蜜丸亦可,梧子大。常以茶、酒送下五、七丸。(《普濟方》)

化學成份

大麻葉含Δ2-四氫大麻酚酸、大麻二酚酸、大麻色酸等。另據報導,分析17個國家的檢樣,大麻二酚酸占葉的酸性部分的3.8~41.7%,是葉的主要成分;又熱帶國家在大麻成熟時或成熟後,大麻二酚酸含率最低,中歐國家在未成熟時最高,其它中間寒暖的國家,含率在二者之間。又,此等物質,在貯藏時以及經過加熱、光照等物理作用,含率可起變化。例如Δ2-四氫大麻酚酸,經日光照射,可變為大麻酚酸,又在暗處長時間,也可變為大麻酚酸及大麻酚,因此久藏的葉中的大麻酚酸,並非其本來成分,而是因Δ2-四氫大麻酚酸經過光照而生成的。如同其它雌雄異株的植物一樣,異性植物的成分常有互異之處。就含氮物質而言,大麻雄株葉中總氮及蛋白質氮常較雌者為少,但在老葉中則無甚差別。又雄大麻葉的水溶性蛋白質比雌株的葉含較多的精氨酸、賴氨酸、丙氨酸,而雌株的葉的水溶性蛋白質,則含較多的組氨酸、脯氨酸和二羧基的胺基酸。大麻葉、莖、芽中都含極少的植酸鈣鎂,而在木髓和花中,此物質含率較高(相當於150~160毫克%)。大麻無論葉、花,都含抗菌物質,它(們)是帶酸性、難溶於水、易溶於乙醚、石油醚等油溶劑的樹脂狀物質

相關論述

《綱目》:按郭文《瘡科心要》烏金散治癰疽疔腫、時毒惡瘡,方中用火麻頭同麻黃諸藥發汗,則葉之有毒攻毒可知矣。《普濟方》用之截瘧尤可推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