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婚紗攝影

麗江婚紗攝影

麗江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對於將要結婚的新人來說,在麗江拍攝婚紗照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秋天是麗江最美的季節,此時的麗江十分適合拍攝婚紗照。秋高氣爽的天空、色彩繽紛的樹木和花朵,映襯著遠處的玉龍雪山令人心曠神怡。玉龍雪山是麗江最高的山峰,深藏其中的雲杉坪冰川自然風光,是婚紗照最佳的背景圖。麗江瀘沽湖古稱魯窟海子,納西族摩梭語“瀘”為山溝,“沽”為里,意即山溝里的湖。瀘沽湖四周崇山峻岭,一年有三個月以上的積雪期。森林資源豐富,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景色迷人,被當地摩梭人奉為“母親湖”。也被人們譽為“蓬萊仙境”,身臨其境,水天一色,水平如境,這裡也是許多新婚佳人拍攝婚紗照的絕美地點。拉市海位於麗江縣城西面8公里處的拉市壩中部,是雲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自然保護區。拉市海由季節湖變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 ,如鏡的湖面倒映著玉龍雪山,越冬水鳥安然棲息,或翱翔於藍天白雲之間,構成高原濕地特有的氣息。目前每年來此越冬的鳥類有3萬隻左右,其中特有珍稀瀕危鳥類9種,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鳥類斑頭雁,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黑頸鶴、黑鶴等。在拉市海濕地保護區拍攝婚紗照,十分適合熱愛自然的伴侶們。

基本信息

麗江拍婚紗照的理由

風情古鎮束河

這是個安靜的小鎮,格局與麗江古城相似,仿佛另一個縮了水的大研鎮,只是這裡更加幽靜,比麗江古城少了很多喧囂與商業化,安靜而從容。被踩踏得光滑的青石板路面,清澈的泉水圍著村子潺潺地流過。只要天氣不太差,每天晚上在古鎮的中心地方,都會有本地人的篝火晚會表演,納西姑娘與小伙子們拉著遊人的手一起跳舞,氣氛相當熱鬧。
秋天是麗江最美的季節,秋高氣爽的天空、色彩繽紛的樹木和花朵,映襯著遠處的玉龍雪山令人心曠神怡。小橋流水人家,潺潺溪水從雪山積雪融化而來,清澈而清涼。要去的還有玉龍雪山。玉龍雪山是麗江最高的山峰,而深藏其中的雲杉坪、氂牛坪、冰川的自然風光,讓雪山不止有巍峨的風采。

聖潔玉龍雪山

美麗的納西女子開美久命金和朱補羽勒盤深深相愛,卻遭到男方父母的極力反對,傷心絕望的開美久命金殉情而死,朱補羽勒盤衝破重重阻撓趕來,已是陰陽兩隔。悲痛之中他燃起熊熊烈火,抱著情人的身體投入火海,雙雙化為灰燼……開美久命金死後化為“風”神,她在玉龍雪山頂上營造了一個情人的天堂:沒有苦難、沒有蒼老、無比美好的玉龍第三國,專門為失意的情人步她的後塵。開美久命金和朱補羽勒盤是納西傳說里最早殉情的一對戀人……
後來,民間逐漸相傳,在麗江玉龍雪山頂上,每到秋分的時候,上天就會撒下萬丈陽光,在這一天,所有被陽光照耀過的人們都會獲得美麗的愛情和美滿的生活!可這招來了善妒的“風”神的嫉妒,因此,每到這天,天空總是烏雲密布。人們的所有夢想都被那厚厚的雲層所遮蓋。風神善良的女兒,因為同情渴望美好生活的人們,就在那天,偷偷的把遮在雲層里給人們帶來希望和幸福的陽光剪下一米,撒在陡峭的懸崖峭壁上的一個山洞中,讓那些愛情的勇者,讓那些對愛情執著同時又不懼怕困難和危險的人們,可以在那天得到那一米陽光的照耀,而因此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玉龍雪山隨四季的更換,陰晴的變化,顯示奇麗多姿,時而雲霧纏裹,雪山乍隱乍現,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靚女神態;時而山頂雲封,似乎深奧莫測;時而上下俱開,白雲橫腰一圍,另具一番風姿;時而碧空萬里,群峰如洗,閃爍著晶瑩的銀光。即使在一天之中,玉龍雪山也是變化無窮。凌晨,山村尚在酣眠,而雪山卻已早迎曙光,峰頂染上晨曦,朝霞映著雪峰,霞光雪光相互輝映;傍晚,夕陽西下,餘輝山頂,雪山象一位披著紅紗中的少女,亭亭玉立;月出,星光閃爍,月光柔溶,使雪山似躲進白紗帳中,漸入甜蜜的夢鄉。如願環山一游,奇景迭現:步入白沙玉湖,雪峰杉林,草地畜群,玉壁金川,構成一幅令人消魂奪魄的畫面,轉到雪山西面是驚心動魄的虎跳奇景,再往上行,可觀賞動植物寶庫。每當春末夏初,百花鬥豔,雲南八大名花無不具備,僅杜鵑花就有40多種;林木蒼鬱:以松而言從下到上,分布著雲南松、華山松、雲杉、紅杉、冷杉等;藥材的故鄉:有蟲草、雪茶、雪蓮、麻黃、三分三、貝母、茯苓、木香等。各種珍禽異獸活躍于山間,將一座銀裝素裹的雪峰映襯得分外妖嬈。

純淨大研古城

古城的四大特色:街淨、市榮、風涼、水美。古城傍水而建,街道沿水而設;由主街道延伸出去的數十條小巷,也是順著支渠劃地為基蓋起來的。街道全用五彩石鋪築,無沙無塵,十分整潔。古城四方街是最繁華的地方,位於古城中心地段。這個用五花石鋪成的,約400平方米的露天廣場集中了大量攤販,各種民族工藝品、日常生活用品、古玩等一應俱全。由此輻射出去的街市,是四方街的補充和延伸;其中,新義街以織麻、製革和理髮為主,字畫、土陶、木雕、服飾也不少;七一街、五一街、新華街的市貨也各有特色。
古城的“風”分兩種,一是自然之風,一是民俗之風。自然之風純淨清新,吸入可沁人肺腑,拂面則撩人襟懷;民俗之風質樸古雅,使人心得到陶冶,靈魂獲得淨化。納西人嗜墨善文,愛好音樂,待人誠懇,熱情好客。古老的東巴文,形象生動,顯示了納西文明頑強的生命力;納西古樂則蘊涵著典雅的唐風宋韻,令人幽情頓起,靈思飛揚。

聖地香格里拉

雲南香格里拉縣境內兼有熱帶、溫帶、寒帶三種氣候。境內金沙江河谷一帶氣候乾燥炎熱,而大小雪山為寒溫帶高山氣候。當地民諺說:山高十丈,大不一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宗教文化是這裡最富有魁力的文化之一,藏傳佛教文化深深影響著藏民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
神奇靈秀的山川,古老的民族文化積澱,孕育出香格里拉縣各民族善良、曠達的性格,也使得這一地區的民族節日獨具魅力。農曆五月初五的賽馬節是全縣最隆重的節日,這時好手雲集,名馬長嘶,賽馬場場成為英雄會。“丹巴市”、“格冬節”是兩個宗教色彩濃郁的節日,形式奇特而神秘,內蘊豐厚而耐人尋味。納西族的“二月八”、彝族的“火把節”等節日都成為各民族人民渲瀉自己情感的最佳方式。
雲南香格里拉縣各民族人民以自己獨特的審美方式創作出自己的優美歌舞,有著極強烈的區域特點,大中甸的鍋莊、尼西的情舞、五境的熱巴同屬藏族舞蹈,但風格、形式迥異,或深沉凝重,或滿灑飄逸,而熱巴舞則熱情奔放。納西族的阿卡巴拉舞舞步古樸,彝族的葫蘆笙舞、傈僳族的對腳舞,節奏明快,極富感召力,最能喚起觀眾的參與熱情。歷史上各民族文化的頻繁交流,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立體的氣候鍛造了豐富的建築形式。境內藏族服飾有7種之多,納西族服飾有3種之別。境內藏族民居建築樣式幾乎囊括了除傣樓外的中國民居樣式,而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則規範厚重,氣勢宏大。

別樣瀘沽湖

瀘沽湖古稱魯窟海子,又名左所海,俗稱亮海。納西族摩梭語“瀘”為山溝,“沽”為里,意即山溝里的湖。瀘沽湖四周崇山峻岭,一年有三個月以上的積雪期。森林資源豐富,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景色迷人,瀘沽湖被當地摩梭人奉為“母親湖”。也被人們譽為“蓬萊仙境”。
現瀘沽湖沿岸居住有摩梭人和彝、漢、納西、藏、普米、白、壯等7種民族,約1.3萬人,其中摩梭人約6000人(四川瀘沽湖沿岸摩梭人5000餘人)。瀘沽湖風景區以其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摩梭母系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突出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四川省於1993年將瀘沽湖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身臨其境,水天一色,水平如境,緩緩滑行於碧波之上的豬槽船和徐徐漂浮於水天之間的摩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幾分古樸,幾分寧靜,是一個遠離囂市、未被污染的處女湖,有高原明珠的美譽。每逢晴天,藍天白雲,倒映湖中,水天一色,景象奇麗。它猶如一塊明珠鑲嵌在群山懷抱之中,碧波蕩漾,風光迷人,有“高原明珠”、“滇西北的一片淨土”、“東方第一奇景”等美稱。這裡古樸的民風,秀麗的山光水色與濃郁的傳奇風情,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因瀘沽湖的奇特無比而留下了許多佳詩佳句。明代詩人胡墩賦詩讚瀘沽湖云:“瀘湖秋水間,隱隱浸芙蓉。並峙波間鼎,連排海上峰。倒涵天一游,橫鎖樹千里。應識仙源近,乘槎訪赤松。”清代川南詩人曹永賢,盛讚瀘沽湖如蓬萊仙境,並賦詩云:“祖龍求神仙,三山渺何處。不知漢武皇,開鑿南來路。靈鰲鼎足蹲,飄渺凝飛渡。莫載欲人俱,恐為風引去。”本世紀初,美國探險隊隊長洛克先生也發出由衷的讚嘆:“英吉利之甘巴蘭湖也沒有這樣的美麗……籠罩在這裡的是安靜平和的奇妙,小島像船隻一樣浮在平靜的湖上,一切靜穆的,真是一個適合神仙居住的地方。”

浪漫拉市海

拉市海位於麗江縣城西面8公里處的拉市壩中部,是雲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自然保護區。"拉市"為古納西語譯名,"拉"為荒壩,"市"為新,意為新的荒壩。這裡原為滇西北古地槽的一部分,中生代燕山運動時榴皺隆起成陸,至中新世成為一個準平原,隨著橫斷山脈造山運動的發展,到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這個準平原又分割成三個相對高差在100米至200米的高原山間盆地,即拉市壩、麗江壩、七河壩。拉市壩是其中最高的壩子,壩中至今仍有一片水域,便稱拉市海,湖面海拔2437米。
拉市海實為斷層構造湖,同時又受石灰岩溶蝕構造作用而成。入湖地表水源有南側的清水河和北側的美泉河。水文匯水面積265.6平方公里,湖水原從西北側的溶洞泄出。過去,湖面季節變化顯著,雨季水位高,最大蓄水量1.8億立方米,水面9平方公里,水深可達9米;乾季水位下降,甚至乾涸。80年代以來,先後興修水利,在落水洞前築起了一個高大的堤壩,海水再也無法隨意流去,而是從海東黃山哨打通的輸水隧道,流入麗江城區。拉市海由季節湖變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如鏡的湖面倒映著玉龍雪山,越冬水鳥安然棲息,或翱翔於藍天白雲之間,構成高原濕地特有的氣息。
據調查,目前在拉市海濕地共有鳥類57種,每年來此越冬的鳥類有3萬隻左右,其中特有珍稀瀕危鳥類9種,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鳥類斑頭雁,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黑頸鶴、黑鶴等。因而,省政府於1998年6月正式批准建立雲南麗江拉市海高原濕地自然保護區§包括拉市海、文海、吉子水庫、文筆水庫等4個片區,總面積6523公頃,其主體部分拉市海片區,面積5330公頃,成為候鳥的棲息樂園。

絕美黑龍潭

雲南麗江黑龍潭又名玉泉公園,位於麗江城北象山腳下,從麗江古城四方街沿經緯縱橫的玉河溯流而上,約行一公里有一處晶瑩清澈的泉潭,即為中外聞名的黑龍潭。潭水從石縫間涌涌噴出,萬斛清泉匯成四萬平方米潭面。黑龍潭四周山青水秀,柳暗花明。依山傍水造型優美的古建築點綴其間。其流韻溢彩,常引人駐足留連。
麗江黑龍潭始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其後乾隆六十年、光緒十八年均有重修記載。舊名玉泉龍王廟,因獲清嘉慶、光緒兩朝皇帝敕封“龍神”而得名。後改稱黑龍潭。麗江黑龍潭隨勢錯落的古建築有龍神祠、得月樓、鎖翠橋、玉皇閣和後來遷建於此的原明代芝山福國寺解脫林門樓、五鳳樓、原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樓及清代聽鸝榭、一文亭、文明坊等建築。
龍神祠為黑龍潭主要建築,含戲台、得月樓,分布在一條西東向的主軸線上,總占地面積1072.92平方米。是境內一組造型典雅、和諧而又變幻無窮的優美建築。麗江黑龍潭龍神祠坐東朝西,為四合五天井大院,有門樓、兩廂、大殿,南面辟有一方丈,自成院落。大殿為單檐歇山頂,黑龍潭面闊進深三間(通闊12.8米,通深10米)。前有月台,施作垂帶踏跺,四週遊廊回互貫通。麗江黑龍潭大殿和門樓高聳突兀,極富廟堂氣息。門樓高懸“天光雲影”四字榜書,每字有1.2米。骨力蒼勁,頗得書法三昧。繞過黑龍潭正前方平面呈品字形的九脊懸山戲台,有長橋直通亭亭立於湖心的得月樓。樓為三重檐鑽尖頂樓閣式建築,基座呈八角形,高約4米。通高20米,闊深皆三間。二、三層施作如意斗拱,一層四角有擎檐柱支撐角梁,翹角翼然。彩繪繽紛,縷雕傳神。
麗江黑龍潭得月樓正面兩副楹聯為郭沫若先生親筆。其中一聯日:“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舒情舒志天衣妙裁,寫景寫物大筆如椽。拾級登樓,臨高憑欄,四圍風物盡入眼帘。 東向古木蔭蓊中樓、閣熠熠耀眼,新辟的象山盤路蜿蜒起伏,或遠或近,路隨景繞,景隨路展。黑龍潭南面玉帶橋猶似長虹臥波,一文亭聳然峙立,一橫一縱變化多姿。遠處煙柳間倩影霓裳影影綽綽。黑龍潭西邊園、榭聲樂杳杳,隨風飄來陣陣名花異卉的清馨,湖面疏疏落落的舟楫不時盪起漣漪。麗江黑龍潭北面玉龍山如玉筍屏列,如逢日麗天青還可觀賞“雪山四萬八乾丈”倒映湖中的奇觀。麗江黑龍潭天光雲影,心曠神怡。登斯樓也,盡可領略治園之匠心,風物的奇彩。線條起伏,氣局暢達。可以靜觀,也可以動觀。宜坐宜想,宜振襟澄懷高亢嘯歌。地黑龍潭數不勝數的頌辭贊語中有一聯句,寫景狀物曲盡其妙,極人所未極:
泉渙渙兮漣漪,問何時最是可人?須領略月到天心,風來水面;亭標標而矗立,看這般無窮深致,應記取雲飛畫棟,雨卷珠簾。麗江黑龍潭以其天生麗質,忝列《中國名泉》、《中國風景名勝》書,誠不虛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