鹼水耙

鹼水耙,為景德鎮特產,原為陶瓷作坊老闆為籠絡手藝精湛的工匠而創製的一種點心。

鹼水粑簡介
.【鹼水粑】:為景德鎮特產,據資料載,從北宋開始傳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原為陶瓷作坊老闆為籠絡手藝精湛的工匠而創製的一種點心,浮梁民間稱此為“果”,因兌入了稻桿燒灰過濾後的水,故稱“灰水果”,此品切成薄片烹炒後食之味【濃厚的鹼香】、韌滑、爽口,別有風味。因此品鹼香濃郁,故又稱為【鹼水粑】。後經戶傳戶,村傳村,到南宋時,縣城絕大多數農戶都能熟練掌握鹼水粑的製作工藝。
鹼水粑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了純天然食用鹼(稻桿燒灰過濾後的水),把食物中的酸反應掉,軟化纖維,帶來極佳的色香味形,增進人們的食慾,且易保存。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血液呈弱鹼性,若用腦過度或體力透支後,血液呈弱酸性,如長期偏食酸性食物,也會使血液酸性。而血液長期呈弱酸性則會使大腦和神經功能退化,導致記憶力減退。補養之道就是長吃鹼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
特點:香味濃郁,油而不膩,鹼水粑韌而爽口,用作點心或下酒均宜,很受當地人民喜愛。還有鹼水粑炒雞蛋也很經典,炒時如再加上一點農家做的濕鹽菜(也就是雪裡紅),那更別有一番風味。
鹼水粑的歷史文化
鹼水粑是景德鎮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特色食品,它有著濃郁歷史文化底蘊,有關它的傳說至今還被人們廣為流傳。
景德鎮市暘府寺(陽府寺)位於景德鎮西北隅,有一面積約3平方公里的山丘,東頻昌江河,南毗三閭廟,其峰頂海拔236米。山上松濤陣陣,竹影婆娑,雲騰霧繞。這就是傳說中的禹皇煉丹之處、自古聞名的暘府山
暘府山林木繁茂,泉石幽勝,孤峰峭立風景優美,登其峰可縱覽景德鎮全城。據考,暘府山在唐代就建有寺廟,為四川峨嵋山一雲遊僧所建,供奉彌勒佛,寺因山名稱作暘府寺。公元1133年,岳飛曾帶兵小住暘府寺,並應住持老僧祈請,為該寺題寫了“機關不露雲垂地,心境無暇月在天”的楹聯,該寺僧眾也為岳飛部隊連夜趕做精製乾糧──鹼水粑。至今仍有民謠相傳:古老暘府寺,留有岳飛字,送君鹼水粑,精忠保國家。
浮梁縣紅塔矗立在景德鎮浮梁縣的舊城,始稱西塔,是古代浮梁縣的標誌性建築,有浮梁“古代城徽”的美譽。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也就是後來明朝的開國皇帝)與陳友諒為爭奪天下大戰鄱陽湖,開始時朱元璋落敗,沿昌江退到浮梁縣城,躲到紅塔頂上,陳友諒帶追兵進縣城搜查,但沒有上到塔頂搜查,結果沒有搜到朱元璋,於是就撤兵走了。沒搜塔的原因一是塔是佛教聖地,一般兵家不進入;二是朱元璋當時進入塔時是伏地爬進去的,塔門上的蜘蛛網沒有被弄破,追兵認為沒有人進塔。朱元璋從塔頂下來後,當地百姓送灰水粑【鹼水粑】給他作乾糧,【鹼水粑】成了他的救命糧。朱元璋後來當了皇帝,告訴他的子孫,說浮梁有座塔曾救了他一命。後來他的第九代孫子,萬曆皇帝朱翊均登基第三年(1575年),就從國庫撥專款重修紅塔。並賜名大聖寶塔
瑤里鎮位於皖贛兩省、四縣(安徽祁門休寧江西婺源浮梁)交界處,地處兩湖(鄱陽湖千島湖),六山(黃山九華山廬山三清山龍虎山武夷山)連線交點位置,距聞名世界的瓷都景德鎮市區50公里。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游擊隊在此堅持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游擊戰爭,後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元帥陳毅同志在一九三八年初來瑤里主持把紅軍游擊隊改編成新四軍,並召開抗日動員大會。由於當時戰爭條件非常艱苦,平時行軍打仗途中上作飯也不能有煙火,以免曝露行蹤目標。當地特色食品【鹼水粑】由於是加了鹼的熟食品,攜帶方便易保存,平時如把【鹼水粑】放在山泉水裡儲存,可保證半個月內不壞,所以當地紅軍游擊隊和改編後的新四軍都把鹼水粑當做行軍打仗時的乾糧。因此,鹼水粑也贏得了“紅色軍糧”的美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