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膏菌多肽毒素

鵝膏菌中所含毒素的總稱。據統計,誤食野生蘑菇的中毒事件中,95%以上都是由此類毒素所致。按其胺基酸的組成和結構分為鵝膏毒肽、鬼筆毒肽和毒傘素三類,參與鵝膏菌多肽毒素組成的胺基酸大多為非蛋白質胺基酸。 據統計,誤食野生蘑菇的中毒事件中,95%以上都是由鵝膏菌所致,因而對於鵝膏菌毒素及其毒理的研究頗受毒理學、化學、生物學和醫學等研究人員的重視。至今人們對於鵝膏菌的毒素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隨著分離新技術的發展,才使鵝膏菌毒素及其毒理的研究達到較高的深度。

種類

鵝膏菌多肽毒素分子結構及作用模式 鵝膏菌多肽毒素分子結構及作用模式

鵝膏菌多肽毒素按其胺基酸的組成和結構分為鵝膏毒肽、鬼筆毒肽和毒傘素三類,參與鵝膏菌多肽毒素組成的胺基酸大多為非蛋白質胺基酸,它們是蛋白質中存在的那些L型α—胺基酸的衍生物。鵝膏毒肽是一類雙環八肽,已分離純化的天然鵝膏毒肽毒素有9種,它們是α—amanitin,β-amanitin,γ-amanitin,ε-amanitin,amanin,amaninamide,amanullin,amanullinic acid,proamanullin。鬼筆毒肽是一類雙環七肽,已分離鑑定的天然鬼筆毒肽毒素有七種,它們是phalloin,phalloidin,phallisin,prophalloin,phallacin,phallacidin,phallisacin。毒傘素是一類單環七肽,已鑑定出的天然毒傘素有六種,它們是viroidin,desoxoviroibin,Alaviroidin,Aladesoxoviroidin,viroisin,desoxoviroisin。

毒理

中毒反應

鵝膏菌菌體模擬圖 鵝膏菌菌體模擬圖

人類致命蘑菇毒素中,鵝膏毒肽是一類慢作用毒素,誤食後8—10小時才會有反應,先是劇烈的上吐下瀉,之後有3天左右的假愈期。其間,鵝膏毒肽由於在胃腸道中存在腸肝循環而反覆在體內被吸收,對肝臟及其它器官持續造成危害,若搶救不及時,一般中毒後5—12天死亡。 大鼠和小鼠鵝膏毒肽中毒後血清蛋白明顯減少。白鼠病理顯微觀察顯示,鵝膏毒肽注射30min後,肝細胞核中核仁裂解,染色質凝聚,同時伴隨著由鵝膏毒肽所導致的RNA合成的抑制。細胞質變化要遲一點,約在48小時後,此後則迅速壞死。腎臟近基腎小管受損,腎小球濾過及其對毒素的重吸收是腎病變的重要因素。

鬼筆毒肽則是一類快作用毒素,腸胃外注射小白鼠,一般2—4小時內死亡,病理解剖分析表明,小白鼠中毒1—2小時後肝臟大量集血,肝重可達原來的2倍以上,竇狀隙附近細胞內大量液泡化。肝部駐留大量血液使循環系統的血量減少至原來的35%—40%,小白鼠因循環衰竭而死亡。同時伴隨其它症狀,如糖原衰竭,ATP含量減少,蛋白質合成減少,細胞質中Ca2+濃度增加。

病理學特徵

鵝膏菌多肽類毒素能溶於水,化學性質穩定,耐高溫和酸鹼,因而,食用菇湯也會導致中毒。鵝膏毒肽能夠被消化道吸收,經血液循環很快進入肝細胞,並與RNA聚合酶相結合,抑制mRNA的生成。鵝膏毒肽與聚合酶解離後,被排進膽汁中,隨膽汁流入腸中,在小腸處被吸收,經過血液循環,又被肝臟重新吸收,從而形成腸肝循環,如此反覆對肝臟造成損害。在動物胃腸道內鬼筆毒肽並不為其內的肽酶或蛋白酶降解,同時也不為消化道所吸收。因此,口服鬼筆毒肽並不會引起中毒,所以,在誤食毒鵝膏中毒事件中,起作用的是鵝膏毒肽而不是鬼筆毒肽。

鵝膏毒肽和鬼筆毒肽(毒傘素)在毒性上彼此根本不同。鵝膏毒肽是真正的毒蕈毒物,注射後幾天之內導致動物死亡,其LD50相同物種一致,異種則不同。鬼筆毒肽則是急性毒素,注射後在2—5小時內導致動物死亡,其LD50總的來講較高,並且在不同動物種間也不同。

套用

鵝膏多肽毒素在生命科學中的套用主要表現在五大方面,分別是(1)真核生物mRNA合成的專一性抑制劑;(2)基因的組織結構和細胞定位;(3)基因的表達和調控;(4)腫瘤和病毒的研究;(5)細胞結構與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